- 有一种基因叫理想:央视评论部那人那事
- 刘楠编著
- 5974字
- 2020-08-29 17:43:04
★我欣赏的柴静 ·10个精彩瞬间
瞬间1:真我
双城镇孩子连续服毒自杀,
各种流言蜚语满天飞。
柴静去探访这些孩子,
核查事实,——打破疑问。
如何叩开敏感孩子的心灵?
她让孩子攥着小水瓶,缓解紧张,
她蹲下身去,用手擦拭孩子的泪水,
她提着高跟鞋,追随孩子爬上高台。
这一举动引起争议,
是否跨越记者底线,有表演痕迹?
本就是真性情自然流露,她不辩解,
不拘泥,不伪善,不冷漠,
柴静,如此与众不同。
代表节目:《新闻调查》2003年7月21日《双城的创伤》
解说:小孙将我们带到了家门口一个十几米高的大土台子上,他说他经常一个人坐在这里想事。
记者柴静:你喜欢这儿啊?别人看不见你,但你什么都能看见。……刻的什么呀?疼吗?
小孙:不疼。
记者柴静:已经退了,是刻的5月19吗?
小孙:是。
记者柴静:什么时间刻的呀?几号刻的?
小孙:20号。
记者柴静:拿什么刻的呀?
小孙:刀刀。
记者柴静:刀刀啊,刻的时候出血了吗,流血了吗?
小孙:流血了。
记者柴静:如果妈妈打你,但是苗苗没出事,你会有这个念头吗?
小孙:没有。
记者柴静:你把那个药都吃了,身体难受吗?
小孙:难受。
柴静串场:在这样的谈话当中,看着孩子离开,你知道他的内心世界里还有很多谜没有解开,还有很多话很难说出来给我们听,我们只知道在这些孩子的内心深处有很多从来没有被人了解到的东西,这些东西也许就是他们后来相继服毒的原因。其实在整个双城少年服毒事件的调查过程中,到最后我们才发现最大的谜其实就是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怎么样去打开它,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瞬间2:体谅
一个聋哑人,新闻中的小配角。
记者采访,几分钟而已,
找个人翻译,省时省力。
柴静说不,她要自己去学手语,
她自己亲自交流,只是尊重和关切。
人的内心世界,有个温柔的抵达通道。
陌生人的叩访,多数没有耐心寻觅这通道。
柴静的手语,是记者的心灵指南,
记者的体谅,是与技巧无关的可贵本能。
代表节目:《新闻调查》2004年1月《张润栓的年关》
解说:张润栓现在和他的聋哑儿子、聋哑儿媳一家生活在一起,由于怕加重他们的负担,他们对父亲欠债的具体数目并不知情。
(用手语比画):
记者柴静:你在外面干什么活儿?
张胜勇:卖书。
记者柴静:能挣多少钱?
张胜勇:300块钱。
记者柴静:家里几个人吃饭?
张胜勇:4个人加孩子,父亲。
记者柴静:你知道你父亲欠了别人的钱吗?
张胜勇:害怕。
记者柴静:欠了多少?
张胜勇:不知道。
记者柴静:有人来这儿要过钱吗?
张胜勇:别人来,我怕。
瞬间3:尊重
一只猫的意外死亡,
一个女人被通缉的狼狈经历。
当媒体气势汹汹地去追责,
柴静不讨伐,只是尽力靠近,
给对方打开心扉的空间。
虐猫的她,在生活中乐于助人,善待同事,
苦闷的她,把婚姻不幸发泄到小动物身上。
柴静靠近了人物隐秘内心,
不囿于个体行为的道德批判,
而是从更广阔的视角,从法制角度,
挖掘了“恋足癖”、“踩踏网站”的市场链条,
这期节目,深情脉脉,又犀利深刻。
代表节目:《新闻调查》2006年4月26日《一只猫的非常死亡》
解说:她告诉我们,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她一直没有回家,一个人在外到处走,就是为了能够远离这一切。她在网上的公开信中写道:我不需要大家的同情,只求你们的一份理解,有谁能理解一个离异女人内心的抑郁和对生活的烦闷。正是这份压抑和烦闷,使我对生活丧失信心,致使发泄到无辜的小动物身上。
记者柴静:后来为什么要在网上写那封(道歉)公开信呢?
王某(黑龙江萝北县医院):让他们能对我有一份理解。
记者柴静:你希望大家怎么理解你?
王某:内心深处有一些畸形吧,可以说用“畸形”这个词。
记者柴静:为什么要用这么严重的词呢?
王某:心理有病,真是的确是心理有病,病态的心理。
记者柴静:你指什么?
王某:心理这种发泄呗。
记者柴静:你想发泄什么呢?
王某:内心的压抑和郁闷,如果说我不发泄出去的话,那我会崩溃的。
…………
记者柴静:为什么要踩它的眼睛呢?
王某:这个细节不要描述了。
记者柴静:你为什么不想再谈起这些细节?
王某:如果要再谈起这件事,好像又勾起我这些仇恨。动物只是一个替代品。可以不谈这些,不要谈这些了。
记者柴静:你是说你把它想象成是你仇恨的人,我可以这样理解吗?
王某:对,可以这么理解。
记者柴静:但这么做的时候你能听见猫在叫吗?
王某:当时头脑一片空白,好像什么都没想过,也没有感觉到什么。
记者柴静:你没有意识到脚下这是个生命?
王某:没有。
记者柴静:你后来为这件事情自责过吗?
王某:嗯。
记者柴静:坦率地说你曾经有过极端的念头吗?
王某:有过,我总感觉我内心受的伤,好像任何人都帮不了我,这些不谈了,我不想谈这些。对不起。
瞬间4:科学
农民用假现场“制造”出的华南虎,
为什么让当地官员深信不疑?
真相扑朔之时,柴静怎样采访官员?
她用科学精神,击破官员功利逻辑,
科学问题,还是政治问题?
她与官员的坦然探讨。
判断事物真伪,为什么靠主观意志,
而不是因果逻辑和实据推理?
面对虎照疑云,在漫天的报道中
她用科学精神采访,
寻找到一种独特又深入的思维方式。
代表节目:《新闻调查》2007年12月8日《虎照疑云》
(同期)
县长吴平:“因为华南虎是中国虎,是国虎。”
记者柴静:“但您不觉得它首先是一个科学问题,而不是一个政治问题吗?”
县长吴平:“当然它首先肯定是科学的问题。”
记者柴静:“那您不觉得在现在外界对于周正龙照片的真伪,包括镇坪是否存在华南虎这样的事都存在争议和质疑的情况下,首先应该弄明白事情真相,然后再去寻找它的意义吗?”
县长吴平:“这个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记者柴静:“这么多的媒体来关注这样一张照片的真伪,您怎么理解?”
镇坪县林业局局长覃大鹏:“我们不知道媒体他们到底想什么?其实野生华南虎在镇坪的存在不容置疑。”
记者柴静:“覃局长,我们都非常愿意相信华南虎在镇坪存在,只是我们知道在国际上认定这个虎种存在的话,需要有几个前提条件,首先是要发现活体,其次是发现尸体,然后是要有影像资料,然后是有研究者的亲眼目击。”
镇坪县林业局局长覃大鹏:“关于你说的这几点我确实还不知道。”
记者柴静:“我们只是说对于一个重大的发现认定之前,是否在态度上,应该更严肃、更科学、更有所保留,会不会比较好?而不是不容置疑。”
镇坪县林业局局长覃大鹏:“留有一定的余地,保留一点也许好一点,但是我还要说,对镇坪有华南虎我深信不疑。”
瞬间5:凝思
2008年,北川,震后的废墟间
阴雨天连绵,瓦砾沉默如山。
一只颤颤学步的小猫,
跟在地震丧母的小男孩背后,
歪歪斜斜爬着,似倒影、又似剪影。
男孩心事如迷宫,小猫懵懂探世间。
他们同样羸弱,同样别离了母爱。
柴静的探访,静静记下了浓郁的心结,
还有那颠扑不破的奋争能量,
那金贵的努力,是对“命”的天然敬畏。
柴静的凝思,我们内心的震动,
她的体验式报道,我们感同身受。
代表节目:《新闻调查》2008年6月7日《杨柳坪七日》
(解说)村子里有一只在地震中幸存下来的刚出生的小猫,它也在地震中失去了妈妈,村子里的人都说这只猫很难活下来。但是文志全决定把小猫养起来,给文超做个伴。
(同期)记者柴静:我刚来那天它还什么都不会吃呢。
文志全儿子文超:是。
记者柴静:那天好多人说它肯定活不下来。
文志全儿子文超:是。
记者柴静:你也这么想吗?
文志全儿子文超:有时这样想,但是我尽最大的努力。
记者柴静:为什么呀?
文志全儿子文超:它也是条命。
瞬间6:妙意
两会节目,武侠小说,
庄重严肃,飘逸轻快,
要把两者巧妙结合,考验的是胆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
柴静的类比,启蒙的是参政意识,
柴静的两会观察,化繁为简,
建立起两会跟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
两会节目,不高在庙堂之上,
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心中。
柴静的奇思妙意,
给两会记者一种思维点化。
代表节目:2009年两会报道“柴静两会观察”
柴静报道:今天在这里我们要跟大家选择十位让我们期待的代表,为什么说对他们有所期待?昨天一个小男孩也跟我聊起过这个,他说我第一不懂两会,第二不懂政治,我为什么要关心代表?我跟他举了一个例子,你不是爱看古龙的小说吗?你记不记得里面有个对白?有个武林高手说,我要退出江湖了,然后旁边有人跟他讲,你能退得出去吗?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说也可以打一个类比,你不会不懂政治,也不会跟政治无关,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给你打个比方,你每天上学的时候,课是什么样的讲法,要用什么样的老师,在学校借读的孩子能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这些,人大代表都能说了算。他说,好,那我明天要看看你们的节目。
所以我觉得,我们选择这些代表让我们期待,是因为他们负有责任,要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你可能会问,期待,这么模糊的词,这是一个什么标准,所以我们说今天的选择,不是要多热门的议案,多么明星的人物,我们所要的是,这些人在我们生活中,能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为什么我们要信任他们,因为信任已经被世界政治的历史所证明,它会帮助一个大国的国民,在危机的时刻,能够凝聚我们的意志和信念,帮助我们渡过所有的难关和关口。
瞬间7:自省
卢安克,一个特立独行的教育者,
一个低调躲避媒体的德国志愿者,
被柴静的诚意打动,接受采访。
拍摄中一个加柴的设计,惹孩子不快,
卢安克直言不讳,提醒柴静,
柴静在节目中保留了这段,
不回避,不敷衍,不怕难堪。
她的自省甚至自责,出自坦诚,
也是记者敢于修正自我的勇气。
这种勇气,让节目更有呼吸感,
也充满将心比心的人情味。
代表节目:《面对面》2009年12月27日《志愿者卢安克》
卢安克:那时候在烧火,你说你冷了,然后他(学生)很认真的,他一定要把那个木柴劈开,给你取暖。后来他发现,你是有目的的,你想采访有一个好的气氛,有做事情的镜头,有火的光,他发现你没有百分之百地把自己交给他。他就不愿意接受你,然后你要他带你到菜地去,他就不愿意。
(解说):孩子是因为天冷才为我们烧火的,但当时因为火的照明不够,达不到拍摄的条件,中间我们几次停下来,去加木柴,去讨论调整拍摄的光线,而这一点让孩子受到了伤害。
记者柴静:小孩子的心特别真。我昨天晚上还想了很久这个问题,我想一定是我出问题了。我还问了我的编导,她说没有,我说接受我们的孩子不是那样的表现,直到今天你告诉我。
卢安克:如果说他发现你有了目的,没有用,没有效果的。那是假的。
瞬间8:换位思考
药家鑫肇事伤人事件,
网上弥漫着诋毁与谩骂的声音,
摒除偏见与偏激,
柴静探访两个被伤害的家庭,
换位思考两家老人们的内心冲突,
也观察两个家庭换位体谅的珍贵,
药家鑫父母的内疚和歉意,
被害人父母的,
柴静的采访,也像是一座桥梁,
搭建在两个家庭之间,
也通向我们柔软的内心。
代表节目:《看见》2011年8月14日《专访药家鑫案双方父母》
解说:药家鑫被执行死刑后,张妙的父亲张平选给药家律师打过一次电话,转告药家父母不要过于伤心,并且让律师带话说,在合适的时候,想跟药家鑫的父母坐一坐。
柴静:你干吗这时候还要传这句话给他?
张平选:不管咋想,孩子犯的罪老人没犯罪,跟他们说些宽心话,(孩子)已经都不在了心放宽些。
柴静:你心也不宽。
张平选:我心也不宽,都不好。
解说:在知道自己二审仍被判处死刑后,药家鑫曾经留下一个遗愿,他让父母去看望张妙家的老人和孩子,后来药庆卫夫妇带着筹来的20万元去见了张平选。
柴静:他问过他妈(张妙)的事吗?
张平选:太小,还不知道,他离开他妈时才两岁半。
柴静:您也是一个母亲,你后来看到这个孩子会有(什么感觉)。
段瑞华(药家鑫母亲):最可怜的还是孩子。
瞬间9:沁情
探寻戴安娜的内心幽深隧道,
再也没有人比柴静更适合。
那是一个女子对另一个女子,
夺目光彩下的细细怜惜,
心理纹路上的柔嫩抚摸。
缺乏安全感、淡漠名利的王妃,
自嘲脑小如豆,其笨如牛的乡下姑娘,
在岁月中复活,朱唇开启,
在柴静的探寻中,对我们浅吟低诉。
隔着湖心岛,柴静别在衣襟上的祝福,
融成一幅天然去雕饰的画。
代表节目:《静观英伦》2012年7月31日《专访戴安娜王妃胞弟斯宾塞伯爵》
柴静串场: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最怕的就是黑暗,戴安娜和弟弟要求这个庄园当中每到晚上,不管是走廊的灯还是楼梯的灯,都必须亮着。戴安娜说,她可以听到弟弟的抽泣声,但她却没有勇气下床去安抚他。她只是在自己心爱的玩具——一只绿色的河马的眼睛上涂上发光漆,这样的话,她可以就让这只河马在夜里醒着,来保护他们。
同期:记者柴静:戴安娜说过,她能跟被社会遗弃的人有心灵的联系,她为什么会这样说?
戴安娜王妃胞弟:因为她感同身受。我记得一次圣诞节,庄园里的一个老工人留下来工作,因为他没有家人。他是个沉默的人,举止不太随和,看上去令人生畏。但戴安娜说,看,那个人孤身一人,一定很难过。于是她带着我,从我们的玩具中挑了几件,送给那个老工人,当圣诞礼物。
柴静串场:去世之后,她就被安葬在湖中央的这样一个小岛上,绿树掩映,所有的媒体只能在这里止步,只有家人才可以登陆。戴安娜在这,获得她一生所渴求的安宁和庇护,不过每年7月1日她生日的时候,都会有很多人来到这来凭吊,15年来,人们没有忘记这位女士,为这个世界所做的一切。在湖的这一侧,纪念堂的背面,刻着戴安娜生前的一段话,她说,“帮助这个社会中最脆弱无助的人,是我最大的快乐,这是我生活的内容,也是命运的安排,无论你遭遇什么样的不幸,向我呼喊,无论我身处何处,我将向你飞奔而去。”
瞬间10:探幽
李娜还是那个李娜,
辉煌顶点的笑容灿烂,
只是因为柴静的采访,
她终于还原为一个平常如我们的人,
坚强也脆弱、巅峰后恐惧失败,
甚至,她还有挥之不去的童年阴影。
柴静的探访,也似疗伤,
让李娜与15年前的心结和解,
也是女人间沉淀沧桑后的疏解,
李娜不仅对抗李娜,
李娜也在接受李娜。
代表节目:2012年10月14日《看见》节目《李娜对抗李娜》。
(解说):李娜返身回到15年前,去找深埋雪底的自我。回国后专门回了趟武汉,去找小时候的教练。
李娜:“我怕她给我这种影响力比我想象的要大很多,我怕在以后不经意一瞬间,这种影响力又会出来,我会用这个方式对我的孩子,所以我必须要把它说出去”。
记者柴静:“这个感受中你谈得最多的是什么?”
李娜:“就说她对我太严厉了,但是她说完以后我会觉得,我可以理解她为什么会这么对我们。”
记者柴静:“你对她现在的理解是什么?”
李娜:“还是一个很严谨的教练,但是也是个很不容易的母亲,我们又没有运动成绩,你知道所有的压力都是一级给一级这样,她要承担着上级给她的压力,还要承担着我们可能打不出来的压力,她也是单亲的,她要自己带着小孩,为了我们,只能让她弟弟带着小孩,她为了我们真的是放弃了家庭。”
记者柴静:“她这些事你以前也都知道吧?”
李娜:“以前知道,但是因为以前我们觉得她是一个很强势的女人,她不会表现出她很柔弱的一面,需要帮助的一面,那个时候她不会跟我们聊内心的想法,她对我们太严厉了,我们就不会换位思维,或者换角度去想象她的困难。”
记者柴静:“你现在能够以一个女人的方式来看待她?”
李娜:“对,不是以队员理解教练,是以女人,女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