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士康的“6C”产业链条上,电脑是第一个“C”。从电脑连接器到机壳,这个成长过程是漫长的。而实际上从做机壳开始,富士康就已经悄悄开始做“准系统”。但是在几年时间里,富士康的机壳里到底装了什么东西,人们还只能猜测。直到2001年,富士康高调宣布获得英特尔的P3和P4主机板订单,人们才知道,富士康的机箱里已经装满了。吞下了整个电脑制造,PC大鳄现形了。
迈向“系统之路”的里程碑
2001年7月27日,是富士康公司一个划时代的日子。
这一天,富士康集团傅富明心情激动地从美国正向在中国大陆的郭台铭电话汇报:“经过英特尔的检测检验,2000台样机各项品质完全达标,富士康获得生产许可。”
郭台铭坚定地说:“这是富士康的重要里程碑!”
富士康与英特尔的关系已经是牢不可破的了。英特尔的芯片已经离不开富士康的连接器,只有富士康精密可靠的连接器才能让英特尔的芯片无敌天下。富士康的机壳造型和质感绝佳,也是英特尔的最爱。富士康的合作态度更是无可挑剔。价格便宜、供货及时、批量可大可小,富士康还上门服务,把实验室建到门外,一起参与产品研发和配套。
经由连接器建立起来的这种合作关系,一直延伸到机壳、准系统,现在富士康又提出了主机板的合作。英特尔没有理由推脱,答应成立联合实验室,先组装2000台P3产品进行检测检验,但是要求苛刻:“2000台产品中如果有3台不合格,那么,富士康就不能获得订单。”
2000台产品,是很小的数量,但是完成整个制造过程却非常复杂,交货期是一个考验。如果不能按时交货,制造能力就大打折扣,能保证非常高的优良品质率也是一个难题,因为初步制造,质量上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是,当富士康按时把2000台P3电脑呈现在富士康美国休斯顿的工厂时,当即就得到英特尔对产品开发、小批量样品制作及工程服务的高度评价。随即进行现场检测,2000台电脑全部合格,达到预期品质要求。英特尔当即签下允许生产许可证。富士康获得了进入电脑主机板制造的门槛。
不过,富士康的志向不仅仅在P3产品,两个星期后,2000台P4样品生产出来了,请英特尔工程技术人员前来检测。这是英特尔即将上市的最新产品,经过检测,也完全达到品质要求。这对英特尔是一个震撼,没有理由不把订单交给富士康。
第75期《鸿桥》刊物为此发表了名为《迈向“系统之路”的里程碑》的文章,文章写道:“7月27日,傅富明特助主导的CPBG/HERC M/B团队,在集团休士顿工厂顺利通过了英特尔P3生产许可并完成首批交货;两个星期后又通过英特尔P4生产许可。至此业界期待已久的P4题材开始真正在市场上发酵,给予苦于景气低迷的PC产业注入了一支强心剂。由此也巩固了富士康PC零组件全球大厂的地位,更成为集团迈向‘系统之路’的重要的里程碑!”
悄悄潜入计算机准系统组装
1995年,富士康进入机壳领域的时候,就已经同时进军“准系统”的组装了。台湾乃至全球电脑业的颠覆性变,就是从那一刻悄悄开始的。
按照郭台铭“垂直整合”的产业整合理论,从连接器向模具延伸是“向前整合”,从连接器向机壳、准系统延伸是“向后整合”。
向后整合的难度在于,必须掌握独特的技术,在组装上有独特之处,才有可能跨过组装门槛。不过一旦成功,零件规格的精确性就更高,客户和对手也就很难了解产品的设计和制造,特别是这种组装不但能进一步完善零件的技术合理性,而且也能通过组装进一步改进结构,达到减化组装程序、减少成本和提高效率等目的。
富士康从最初的一级组装不断向上延伸,不断提高,最终实现了主机板系统的生产和制造。
坚持走“系统”之路
郭台铭有一句名言:“做乌龟的,一定要晓得不要把免子吵醒。”
但是,富士康做“准系统”是“纸里包不住火”的,因为电脑商突然向主机板供货商提出要求,他们不再仅仅需要富士康的连接器,而且还需要他们的各种组装件。
主机板商和台湾的电脑商顿时感受到了威胁。他们认为,是他们扶持起了富士康的连接器,现在富士康却反过来和他们抢生意,他们看出富士康一定会进入主机板的制造。特别是富士康一惯的低价、快速、大规模战略,所到之处无人能挡。一些电脑商也非常恐慌,如果国际大品牌与富士康结盟生产制造主机板,大者恒大,一般的企业就难以生存了。
来自台湾同行的担心一直困扰郭台铭多年,特别是从2001年起,富士康蝉联台湾民营制造企业老大,有了“台湾科技首富”等头衔。于是,富士康似乎成了众矢之的。
一直到2003年,郭台铭还一直刻意保持低调,一再否认自己是“老大”。他对媒体说:“台湾需要一批可与世界竞争的国际企业。很多人在猜,今年谁会是第一?我告诉各位,今年广达会是第一。因为广达是我大哥,一定是第一,我实在不敢当第一。广达绝对是台湾的龙头企业,他是我的大哥;仁宝的陈瑞聪,是全世界最有营销能力的总经理,他的眼光与魄力,加上他是个职业经理人,是一个非常尽忠职守的人,他绝对是老二;华硕的施崇棠董事长,在国际舞台上绝对有他的地位,他是老三;明基的李昆耀董事长,在十几年前,我就认为他绝对是一个明日之星。所以,怎么排我都是五名以后。如果我们全台湾有这么五家好公司能在国际上发展,对台湾来说绝对是一个很好的发展。”
业内竞争对手也采取实际的措施对富士康进入主机板系统进行阻击。1999年初,台湾有业者走相容电脑的渠道市场推出99美元的个人电脑准系统,一度震撼市场了。有人曾认为,此举会对以电脑机壳为基础而发展成为准系统的富士康造成冲击。
但富士康却冷静以待,99美元准系统以低价产品市场为区隔,满足低价诉求,不同于富士康的产品策略,因此双方不会发生冲突。富士康表示,公司的个人电脑准系统产品,以全球前四大个人电脑大厂,包栝康柏、戴尔、惠普及IBM等厂的OEM为目标市场,当时每月60万台的产能已有供货吃紧的现象,因此暂时不会往渠道市场的相容电脑机种发展,而且等全球前四大个人电脑大厂都成为富士康的主要客户之后,富士康将把目标市场扩大到全球前十大个人电脑大厂。
富士康进一步指出,个人电脑市场集中化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由于价格竞争日趋激烈,全球前四大个人电脑厂将以成本优势,占据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全球个人电脑的出货量将越来越往这几家大厂集中。而富士康个人电脑准系统产品的效益成本比,能够符合这几家大厂的需求,因此富士康在这几家大厂的出货量比重将会越来越高,出现水涨船高的局面。
郭台铭清楚,99美元准系统的低价电脑,冲击的是大的品牌电脑公司,如果低价电脑切入市场,就会影响富士康与这些大电脑公司的合作关系,而此时站在大电脑公司的阵营,合作应战低价电脑,则可进一步强化强强合作的联盟。因此,郭台铭旗帜鲜明地选择了后者,站到了国际电脑公司的阵营。
果然,国际大厂的订单纷至沓来。1999年,富士康准系统出货1100万台,占据全球PC总量的1/10。康柏、英特尔、戴尔、苹果等电脑公司都成为富士康准系统代工的大客户。
数百条SMT生产线同时运转
2001年7月,《鸿桥》记者曾经采访描述了P4主机板生产的现场:
“F8区的主机板生产大楼,外表看只是科技园中的一栋普通建筑。记者像往常进入任何场所一样,向警卫人员特别出示厂证,准备穿堂入室,拾阶而上。警卫人员见状连忙制止,要求穿上无尘鞋套,上二楼再穿上防静电的专用外衣,才能进入生产车间。
“进入3楼的英特尔主机板生产车间,这里没有想象中的喧哗,没有挥汗如雨的场景。高贵的SMT机台尽管在全速运转,但那富有节奏感的律动倒显得自信而悠闲。流水线上,PC板在缓缓流淌,经过一个个训练有素的作业工人的巧手与明眸的洗礼,功能完善、品质优良的主机板便被输送到检测区。经过外观和功能的检测,包装区的工人姐们手脚麻利地将产品快速装箱……“一切看似简单,但主机板上密密麻麻的电子零件与关键零组件,却让人如敬畏。这是用高科技的自动化与熟练的人工打造出的世界一流制程。”
就在这一次采访报道中,记者还披露了富士康在零组件方面的产品和能力:“插座(Socket)、Connector、I/O、CPU风扇、内存扩展槽、基板、显卡……关键的零组件都掌握在他们手里,自己配套生产,并且都有专利。”也就是说,除了连接器和机壳,主机板上的不少关键零组件也都由富士康生产。
2006年底,广东省电子学会SMT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苏曼波曾做过这样的介绍:电脑也好、手机也好,外壳里面装的就是一块线路板,所有的零组件都安装在这块板子上。所谓的SMT生产线就是制造电子线路板的自动化生产线。
由于电子产品日益小型化、微型化,功能强大而多元化,线路板越来越精密,一块手机线路板上就安装了上千个元器件,元器件变得芝麻粒大小,间距比头发丝还精细,一块小小的IC就有上百个脚与线路和元器件连接,制造安装难度非常大。SMT生产线的功能就是完成这种精密的安装。首先要用激光切割机制造SMT模板,就像印刷一样,SMT模板就是印刷的菲林,按照模板的规则和线路图,在每一块基板上进行线路印刷,将焊膏材料印上去,这道工序的设备是丝印机;接下来是贴片机,通过电脑的程序控制,通过机器手将元器件快速的按照线路图安装固定上去,这道工序不但要求安装的位置适当,而且在基板上的深度、安装孔大小都要求精密,因为那怕一丁点的过度,都可能导致线路断路等故障;元器件安装固定以后,线路板被送到焊炉,自动冒出锡浆,温度加高,将元器件焊接好;最后线路板被送到检测设备进行检测。
一条SMT生产线,就是由丝印机、贴片机、焊炉、检测设备等主要设备组成,特别是贴片机可能一条线要有几台,在流水线输送中,由几台贴片机分别完成安装任务。贴片机属于光机电一体化设备,非常精密,目前中国还不能制造。丝印机和检测设备制造技术刚刚攻破,焊接炉已经比较成熟。
苏曼波介绍,目前我国的SMT生产线大多从国外引进,大大小小有一万多条,而富士康就引进了数百条,是SMT生产线最多的企业,而且大多是先进的快速生产线,一条生产线超过上百万美元,充分显示出富士康的雄厚实力和制造能力。当然,目前,富士康的SMT生产线也不只是用来生产电脑主机板,手机、消费电子的主机板生产已经占有相当大的份额。
蓄谋已久的“笔记本午餐”
2004年3月的一天,富士康集团总裁郭台铭与日本某企业K先生在东京共进午餐,谈兴正浓时,达成一项协议,随手在菜单上签名见证,约定2005年由富士康供货笔记本电脑100万台。
此时,富士康还没有生产过笔记本电脑,因此完成此笔订单,成为富士康进军笔记本电脑的开局一役。2004年,全球笔记本电脑销量达到2400万台,并以年增长10%的速度递增。2003年,富士康已经成为全球台式电脑最大的制造商,当然不可能放过笔记本电脑的市场机遇。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富士康在台式电脑的零组件、机壳、准系统、主机板等方面一路攻城掠地,大显神威,而在笔记本电脑方面则略显逊色。
1996年,富士康就在深圳西乡宝源工业区的富顶公司成立了B/M(I)-P事业处,主攻笔记本型、膝上型、掌上型电脑的关键零组件;后来富士康建立镁合金工业基地,又为笔记本电脑机壳奠定了原料基础,因为笔记本电脑体积小,随身携带,造型需要更时尚,外观更精美、手感更滑润细腻,当然还要更轻便坚硬,镁合金材料更适合用来制作笔记本电脑外壳;机构件、热传、连接器等关键零组件的能力已经不在话下。
由于在台式电脑领域势如破竹,引起不少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的猜忌,富士康在进入笔记本电脑生产时就显得格外小心,尚需要找一个突破口。经过逐一筛选,富士康锁定了一日系M公司作为首选目标。因为,M公司是富士康的长期客户,具备非常好的合作关系,而这时M公司也在策划进入笔记本电脑市场,亟需实力强大的合作厂商提供支持。
2003年9月,富士康有关人员来到日本,协商笔记本电脑的合作事宜,并展示了富士康的实力。2004年1月,M公司认可了富士康的实力,表示了合作意愿。这也就有了郭台铭与K先生共进午餐的一幕。
这一张订单的挑战在于,富士康作为制造商,除完成产品的研发设计外,还须协助客户完成产品的样机乃至批量制品,将该成果孵化成产品,同时帮助客户解决批量生产中的质量、工艺、材料、成本、规模和配套厂商选择等一系列问题,提供完整的技术支持与解决方案。这就是O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