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放宽心境,平和为大智慧(2)
- 低调做人厚黑处世智慧全集
- 石赟
- 4921字
- 2017-03-20 10:45:37
保持平常心也是低调的一种形式,功成名就,身居高位却又保持低调的人,就像一块活招牌,不图美名,美名也会来。身居高位自然是好事,但在身居高位之后就想比别人高出一头的想法显然是不合理的,此时唯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才会真正受人爱戴,而自己夸耀自己只会让别人看不起你。如果在身居高位时对别人施恩,千万不要强求回报,在帮助他人的时候,应该怀着一颗平常心,要知道比起更富者,你是穷人;比起更善者,你是凡人。
容人之过,方显大家本色在处世时,总难免有别人因为某些原因侵犯你的利益,只要不是大的原则问题,不妨容他一回,这样才能显出你的大家本色。大度睿智的人解决起问题来往往比横眉冷对或者高高在上的人更高一筹。如果有谁因为某事得罪了你,大度地宽容他,其实是一种低调做人的处世方式,同时也是为自己的将来着想的表现,因为这会让得罪你的人终生感激你。
刘秀与朱鲔原来都是更始皇帝的臣子,但是在那段时间里,朱鲔曾参与过杀害刘秀兄长的计划,也曾经一再建议更始皇帝收回刘秀的兵权,可以说,他把刘秀害得很惨。刘秀称帝后,曾经亲自率大军围攻朱鲔驻守的洛阳城,但是用了几个月时间也没能把洛阳攻打下来,刘秀就派了原为朱鲔部下的岑彭前去劝降。
岑彭在城下对朱鲔陈说天下大势,并劝他归顺,朱鲔在城上回答:“刘秀的兄长被害时,我曾经参与过,还多次劝更始皇帝收回刘秀的兵权。我自知得罪过他,所以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投降的。”
听完这话,岑彭就把朱鲔的话报告了刘秀,刘秀说:“想成大事的人不会去计较小恩怨。朱鲔现在如果投降,我可保他官爵,而且绝对不会加害于他!我可以向这滔滔的大河发誓,绝对不会说话不算数。”
岑彭对朱鲔说了刘秀许下的诺言,朱鲔还是不放心,于是,他从城头上坠下一条绳索说:“你这话若是真的,就顺着这条绳索上来!”岑彭毫不犹豫地抓住绳子就要往上爬,朱鲔见状相信了岑彭,便答应投降。
几天之后,朱鲔带着一些人在岑彭的陪同下去拜见刘秀。临走的时候,他对手下的士兵们说:“我这一去如果不回来,你们立刻率部队突围出去。”然后他把自己捆绑起来,来到刘秀大营,没料到刘秀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亲自把他身上的绳索解开,好言好语地安抚他,并下令让岑彭当夜将朱鲔送回洛阳城。
第二天一早,朱鲔就率部下向刘秀投降,刘秀立刻任命朱鲔为平狄大将军,封为扶沟侯。随后,刘秀进驻洛阳,将洛阳定为东汉的首都。
宽恕别人的过错,把自己对他的仇恨放在一边,才能提升自己,开阔自己的心胸。能够不念旧恶的人才能对仇敌以礼相待,进而对他格外地表示亲近。宽容是一种大家风范,能让对方心存歉意,自然不会再与你为敌。如果你能真诚地对待他人,即使是仇人也会成为朋友,而把仇人变成朋友也能让自己的羽翼更丰满,何乐而不为?容人之过并不意味着让你吃亏,如果你能容人之过,放过一个大仇家,他必定会尽力报答你,因为他有着迫切的回报之情。
春秋时期,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就大胆地使用了一个与自己有“仇”但确实能辅佐自己的良才——管仲。
齐桓公名叫小白,原是齐国的公子,而管仲原本是小白的哥哥公子纠的师傅。齐国僖公死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相互争夺王位,管仲为了帮助公子纠争王位,曾用箭射伤了公子小白。但公子纠的实力没有小白的强大,争夺的结果是小白回到齐国继承了王位,而公子纠与管仲则逃到鲁国。帮助公子纠争夺王位的鲁国在与齐国交战中大败,只得向齐桓公求和,齐桓公要求鲁国处死公子纠,并将管仲交由他处置。
管仲消息传出后,大家都很同情管仲,因为被遣送到敌方去无疑是要被折磨致死。有人建议说:“管仲啊,你与其厚着脸皮被送到敌方去,不如先自杀吧,也省得到时候受他的侮辱。”管仲却说:“如果他要杀我,就应当和主君一起把我杀了,如今只找我去,就不会杀我。”就这样,管仲被鲁国人押回了齐国。
不出管仲所料,齐桓公不但没有为难他,还马上任用管仲为宰相。原来齐桓公看中了管仲是治世之良才,认为失去这样的人才是自己的损失。自此之后,管仲一心一意辅佐齐桓公,在治国安邦方面,给他出了不少好主意,最终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也使自己千古留名。
很多时候,伤害我们的人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形下才做出某种举动的,如果我们宽恕这样的人,不但能尽释前嫌,还能成就自己。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礼尚往来的关系,你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他一粒芝麻,在他有西瓜的时候,一定会送给你的。
在处世时,总难免有别人因为某些原因侵犯你的利益,只要不是大的原则问题,就不妨容他一回,这样才能显出你的大家本色。
只有你以宽厚的心对待别人,别人才会给予你同等的回报。不要太过贪婪,也不要斤斤计较,否则只能伤害别人,最终也伤害了自己,而用宽容之心去对待别人,你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和爱戴,这也是一个有风度的人应该做的事。
做人要圆融通达,不要锋芒毕露,毁或无妨,誉则可怕,假如不能正确地看待名利,就是件十分危险的事。尤其是对一些厚黑功底不够深的人来说,一旦有些成就便锋芒毕露,往往更容易走入死角。做人圆融通达一些、低调一些才能够在各种场合都吃得开。毁或无妨,誉则可怕,假如不能正确地看待名利,就是件十分危险的事。尤其是对一些厚黑功底不够深的人来说,一旦有些成就便锋芒毕露,往往更容易走入死角。
有的人取得了一点成就就摆架子给别人看,骄傲得不得了;还有些人一旦自己占理了,就咬住别人的错误不放,一直强调自己的正确观点,殊不知,这正是他们得罪人的开端,无形中就给自己画了一个圈,让一般人难以接近。反之,放下架子,做人圆滑一些,则会给人一种和蔼可亲的印象。在做人圆融通达方面,曾国藩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曾经巧妙地利用自己高超的社交手腕把不利于他的局面转化为有利于他的局面。
不过,曾国藩也并非天生就是个精通世故的好手,他也是慢慢修炼才练就了这身功力的。当年,曾国藩在母亲病逝后居家守丧时响应皇帝的号召,把湘军组建了起来,这是一个不小的工程,曾国藩自然不能像常人一样为母亲守三年孝。这在别人看来是不孝的行为,他自己也认为不合适,可是因为时势紧张,一位好友又对他说“移孝作忠”,他就顶压力为皇帝效命。
他虽然有才能,却锋芒太露,以至于处处遭人暗算、忌妒,最后连皇帝都开始怀疑他的能力。后来,曾国藩的父亲病逝了,于是皇帝给了他3个月的时间,让他在服丧3个月后去江西带兵打仗,但当曾国藩要兵权时却被皇帝拒绝了,他是个聪明人,便上疏试探皇帝。奏章中说自己回到老家后天天自我反省:“自问本非有为之才,所处又非得为之地。欲守制,则无以报九重之鸿恩;欲夺情,则无以谢万节之清议。”他精,皇帝也不傻,看完后,皇帝就明白了曾国藩的试探之意,但看到江西军务局势已有好转,而此时的曾国藩又只适合效命,不宜授予实权,所以,皇帝回他说:“江西军务日渐好转,你可以暂在家守孝了。”曾国藩看了哭笑不得,没想到皇帝会给他来假戏真做这一招。与此同时,他还要承受舆论的压力,因为他放弃军务回家奔丧,已经是不忠的行为,后来又向皇帝要权,更让人怀疑他平日标榜的理学家面孔是装出来的,他因此惹来了许多非议,又一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柄。在这种尴尬的局面中,曾国藩忧心忡忡,最后竟然因此而患上失眠。他的一位朋友知道他失眠的根源所在,于是在给曾国藩找医生治疗失眠的同时,他给曾国藩开了一剂心药,暗喻曾国藩以前采取的铁血政策可能有失偏颇。这位朋友的规劝让曾国藩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
他自统领湘军东征以后,失败过也胜利过,但在官场上却是四处碰壁,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皇帝没有充分信任他从而给他实权。而此时,曾国藩也想到自己在为人处世和修养方面有很多缺点,比如固执己见和自命不凡,这让他听不进别人的话,只要自认为是正确的,就一味地蛮干,结果得罪了不少人。
于是他开始改变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凡事不再做得那么绝,对谁都会留点余地,过了一段时间,他在官场中渐渐走得顺利起来。这可以从他后来给他弟弟写的信中看出来:“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故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载,与四十岁以前遇不相同。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由此可见,处世方法的改变为他带来的收获不小。
开始的时候,曾国藩十分厌恶官场中逢迎、谄媚和腐败的作风,不肯与其他官员同流合污,还因为看不惯别人的作风而和他们发生矛盾,所以他成了众官的眼中钉,受到其他官员的排挤也是常有的事。经过多年宦海浮沉,曾国藩终于大彻大悟了,他深深地意识到,单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没办法和整个官场斗,假如他想继续在官场中生存,唯一的途径就是向官员们学习,让自己适应这个大环境。“国藩从官有年,饱历京洛风尘,达官贵人,优容养望,与在下者渐疏和同之气,盖已稔知之。而惯尝积不能平,乃变而为慷慨激烈,轩爽肮脏之一途,思欲稍易三四十年不白不黑、不痛不痒、牢不可破之习,而矫枉过正,或不免流于意气之偏,以是屡蹈愆尤,丛讥取戾。”后又说:“吾往年在官,与官场中落落不合,几至到处荆榛。此次改弦易辙,稍觉相安。”由此可见,曾国藩在宦海沉浮中渐渐地走向圆融和世故,他的人际关系也渐渐和谐起来。
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世,都应该懂得把事情做得圆滑,给别人留点余地,而不是时时想着自己拔尖或者挑别人的毛病,否则只会为自己招致灾难。对待非原则性问题,不如放宽心,对别人好一点,这不仅能让你身心愉快,还会使你有个和谐的人际关系。遇事给对方留些余地,让对方有路可走,看上去像是自己吃亏了,其实这也是为了自己日后方便。总之,无论你取得多大的成就,有多大的能耐,都不该锋芒毕露。
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常怨处世时不妨把标准降低一些。如果能退一步想想,做个知足的人,你就会是快乐的,如果无所欠缺而你还是不知足时,你的生活就是不幸的。“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这句话是孟子对知足常乐的见解。《道德经》中也有一句类似的话:“祸莫大于不知足。”知足常乐几个字为每个人所熟知,可是现实中却没有几个人能做到这一点。很多人看似聪明,却因为贪心过重,永远不知道知足为何物,结果终日为外物所累,奔波于名利场上,忘了人生的乐趣,甚至因为不知足而惹祸上身。
有个小孩在山中意外地发现了一个藏着许多金子的地方,他从没看到过那么多钱,可是他只从里面拿了一小块金子,因为这一小块金子足以让他过上快乐的生活。
有位富人从他那里知道这件事后,就开始在山上寻找那个山洞。找到山洞后,他把所有的口袋都装满金子后还想拿走更多,甚至准备连整座山都搬走。此时,山神说话了:“你可不要太贪心,天一黑,山门就关上了,到时候你不但得不到一点金子,连命都难保了。”
但是富人对此置若罔闻,最后,就在他不停地搬运金子的时候,突然一声巨响,山门真的关上了,那位富人和山洞便一起消失了。
贪心图发财,短命多祸灾,知足者才能常乐,而贪图小便宜终究是要吃大亏的,处世时不妨把标准降低一些,如果能退一步想想,做个知足的人,你就会是快乐的,如果无所欠缺时你还是不知足,那你的生活就是不幸的。不要因为一时的贪欲而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
贪婪是一切罪恶之源,它令人丧失理智,做出愚昧不堪的行为。面对欲望应当采取的态度是:懂得知足,远离贪婪,只拿属于自己的东西。
陈臻看到孟子接受了薛国给的金子,觉得很不解,于是问孟子:“前几天,齐王要送给您一百金您不接受,今天,薛国送您五十金,您却接受了。如果您前天不接受是对的话,那么今天您接受就是错的了;如果说今天接受是对的,那前天不接受就是不对的,总归有一件是不对的,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孟子回答他说:“这两件事对我来说都是对的。在薛国时,我曾因其有兵难需要设防而帮助了它,受其金理所应当。在齐国时则没有什么要办的事,道义上应当不接受。有时推辞而不接受,有时接受而不推辞,对于我来说都是合乎道义的。”
做人固然不必时时都是君子,但也应该懂得知足,这样才不至于为自己招来灾难,也不至于对生活有那么多怨言。要知道,欲望是无止境的,如果让欲望一直膨胀下去,必将后患无穷,而且不知足必定衍生嫉妒等不良情绪,所以不妨抱着“比下有余”的处世态度生活,这不仅能让你的心境开阔,还能让你在处世时有个好名声、好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