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放低姿态,给自己着点“保护色”(1)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圣者无名,大者无形;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贵而不显,华而不炫;韬光养晦,深藏不露;才高而不自诩,位高而不自傲。

——《菜根谭》古语有云: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众成王。

有低才有高,可以说低是高的缘起,懂得低调的人,最终不仅能让自己不受一些莫名其妙的伤害,而且往往能够成大事,成为真正的王者,正如所谓的不争者胜天下。

老子曾经说过:“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也就是说,正因为有些人不和他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们一争高下。不与人争,把自己放低可以说是聪明人的做人做事原则。

不过可惜的是,几千年来,能够领悟和运用这种智慧的人少之又少。平时也许人们不会把自己的势利及浮躁表现得那么明显,然而一旦遭遇名利、权位等利益纷争时,很多人都会忘乎所以地投入其中,非要斗出个高低来。结果到头来,败者为寇,轻者两手空空、遍体鳞伤,重者身败名裂甚至是命赴黄泉;胜者,也莫不是伤痕累累。而那些深谙低调之术的人,最善于采用的手法是不争而争,这样的人往往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三国时的曹丕就是这样的人。尽管曹丕并不是个十分懂得谋略的人,也不是个很沉着的人,但在羽翼未丰时,即使身居高位,他也会向有才能的人请教如何保护自己的地位,并照着谋士的话去做,这也正是他登上王位的关键。

当时曹操十分重视对接班人的选择,虽然曹丕是曹操的长子,却没什么特殊的才能,所以比较起来,曹操更欣赏次子曹植。曹植的文采的确不错,曹操器重他也主要是因为这方面的原因,于是曹操就有了废长立幼的想法。

曹丕得知曹操的想法后十分紧张,他想让曹操放弃这个想法,但自己实在想不出什么合适的对策。于是他急忙向曹操身边的大臣贾诩请教。贾诩是个老谋深算的人,觉得既然曹植现在已经受曹操的宠爱了,投靠他的人也多了,自己再投靠就显不出什么能耐了,而曹丕此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帮他的话自己以后一定会受重用。于是贾诩就甘心为曹丕出谋划策,不过他的建议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如何排挤曹植或者在曹操面前争功,因为贾诩知道,这样做只会让曹丕败得更惨,他只是看似平常地告诉曹丕“愿你有德性和度量,像个寒士一样做事,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儿子的礼数,这样就可以了”。曹丕虽然不善谋略,却懂得为人之道,再加上贾诩这番话,他便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

有一次曹操要带兵出征,当着众大臣的面,曹植用自己创作的诗歌来为曹操歌功颂德,朝中人都赞赏他的才华,曹操听了也很满意。此时,曹丕除了趴在地上哭,连一句话都没说,曹操见状,就问他为什么哭,曹丕边哭边说:“父亲您年纪这么大了,还要亲自出征讨伐逆贼,我是您的儿子,对于这件事,心里非常难过,也为您担忧,所以才哭得说不出话来。”

曹丕这话一出口,使沉浸在曹植诗歌中的人们迅速地把眼光转移到他身上,满朝文武都觉得曹丕简直是太仁孝了,大家都被他的孝心所感动,当然最感动的还是曹操,而这时的曹植给人的感觉则是只会做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实在不是仁孝之人,而且大家都觉得让一个只会歌功颂德的人做一国之君,恐怕大家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毕竟舞文弄墨的能力是不能代替治国才能和德行的。最后,曹操还是依照既定方案办事,曹丕依然是世子。后来,曹丕顺理成章地登上了魏国皇帝的王位。

其实在一开始,曹丕就担心世子之位被曹植夺去,他当然想争一下,不过他又知道自己的才华胜不过曹植,这样争斗的胜算是微乎其微的。但他毕竟是个聪明人,在没有对策的情况下,他向大臣贾诩请教,经贾诩的指点,他开窍了:恪守人子的本分,对曹操尽孝,让曹植一个人去表演,不和他争,让曹操看到自己的大度,让世人为自己说句公道话,于是这场兄弟夺嫡之争,曹丕以低调而胜利了。

低调做人既是一种姿态和品格,也能体现一种修养和风度,更是一种谋略。低调的人能够让自己被人们接受,从而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即使受到伤害的时候,低调的人也会在暗中积蓄力量,在悄然潜行中成就大事,在人前不显不露,其实这也正是他们最聪明的地方,他们与针锋相对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们感受到他们的胸襟是如此博大,于是,低调又成了笼络人心的手段。这也正是几乎每个成功的人都会恪守低调行事作风的原因,即使是高调也是在低调之后的事。

低处修心,高处成事人往高处走,高处不胜寒;

水往低处流,其实低处纳百川。“手把秧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是一句禅语,更是一种处世哲学。在处世的过程中,人们只有时时保持往高处走的心态,又懂得水往低处流的道理,才能成就大事,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像老子说过的:“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能够在小处做得好,在低处修心的人,更有可能在高处成事。

西汉末年,刘秀有自己的一班人马,冯异只是他身边一个不起眼的人。在一次战役中,河北王郎把刘秀围困了,很多人都觉得刘秀是不能成事了,于是很多人离他而去,可是冯异却没那么做,反而加倍地恭维刘秀。被围困时自然是少钱少粮,但有时候,冯异宁可自己不吃东西,也要把讨来的麦饭、豆粥给饥饿中的刘秀吃。

历尽艰辛,刘秀终于平定了河北之乱,这也就到了论功行赏的关头。刘秀手下的将领们都在明里暗里向刘秀邀功请赏,而冯异的举动又出乎了刘秀的意料,冯异根本没有向刘秀邀功请赏的意思,而是像一个没有任何功劳的人一样,只是坐在大树下,没有提到他给饥饿中的刘秀找东西吃的事,也没有向别人说起自己曾经杀过多少敌人。连大臣们都觉得他十分谦逊,于是送给他一个“大树将军”的外号。后来,冯异又立了不少战功,但一到议论功赏的时候,他就退居二线,从不向刘秀讨赏,也不让刘秀为难。

公元26年,冯异大挫赤眉军,歼8万余人,赤眉军的主力部队全部被消灭。刘秀听此佳音,急忙传玺书,要对冯异进行封赏,以表他的大功,然而冯异依然没有一点居功自傲的态度,反而立刻进军关中去平定箕谷等地的战事。

由此可见,冯异是个低调的人,刘秀对他十分欣赏,也十分信任,这一点在有人因嫉妒而诬告冯异时得以体现。按照常理,每个称王者最忌讳的就是有功劳的大臣,当有人诬告时,这些有功之臣即使不被砍头,也会被削弱势力。而冯异不仅没被刘秀处置,反而被提升为征西大将军,封阳夏侯、领北地太守,诬告他的小人却被治了罪。当冯异班师回朝后,刘秀还当着众大臣的面赏赐给冯异许多金银珠宝,并向大臣们说起冯异当年为他讨饭的情景,这让那些在刘秀面前争功的大臣们很惭愧。

冯异正是以其低调而被封侯的,如果他像其他大臣一样,一有点功劳就去请功,也许他就不会得到刘秀的赏识,也不会被刘秀信任,而当其他人进谗言的时候,刘秀不把他处死已是天大的幸运,他岂能不降反升?可见低调不仅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和风范,也是一门处世的哲学,低调的人不仅可以在紧急关头保护自己,让自己留得青山在,还能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建立起自己的威信。

做人不妨把自己放低一点,用你的低调为自己赢得威信,让人们知道你虽然能干,却不会居功自傲。这样一来,即使有小人想诬陷你,对别人说你的坏话,也没有人会相信,相反,别人还会帮助你,而孤立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有了众人的帮助,你要平步青云自然就是件很容易的事,在某些时候,可以说正是低调成就了人们的高位。

当然低调做人并不是说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把自己藏起来,当自己的利益被别人强占时也不反抗,甚至是人格被他人侮辱时也不吭声,这不是低调,而是懦弱。低调是一种不招摇的做人方式,有点小能耐就拿出来显摆的人不会是个低调的人,低调的人做起事来心中有数,他们知道自己的本事要慢慢显现出来,只有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显出本事来才更能体现本事的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人只有低调还不够,修心才是最终目的,人往高处走,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的人处世的确低调,但他们都有一颗高调的心。当然,如果他们喊着口号让所有人都知道他们将要干什么的话,也许他们早就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他们的聪明在于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得到什么,所以虽然处世低调,但在做事上却是绝对的高调,为了成就大事,他们往往不惜放下身段请教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每件小事都会以很专业的姿态去做,并把事情做到最好,而当要功劳的时候,他们是不会选择打先锋的,因为他们做的所有事情别人都看在眼里,根本不需要自己去争什么。不争而功自来,这便是低处修心,高处成事的奥妙。

低姿态是最佳的自我保护之道当你处于不利位置或危险境地的时候,低调一些,让人一步,不仅能够避免形成针尖对麦芒的局面,让你很快脱离困境,同时还会让你另辟蹊径,由被动转向主动。一个人在处世的过程中应该低调一些,要知道,低调是最佳的自我保护之道,尤其在身处不利境地时。

西汉有个叫灌夫的人,汉武帝时,在朝廷做太仆。他性情刚直,是个有什么就说什么的人,非常喜欢喝酒。元光四年,丞相田玢娶燕王的女儿为夫人,太后召集各个诸侯去庆贺。灌夫依次敬酒,到了临汝侯灌贤面前,灌贤正在和程不识悄声说话,所以没有起来还礼,灌夫大怒,认为灌贤看不起他,遂骂灌贤说:“你平常诋毁程不识不值一钱,今天你又像妇人似的嘀嘀咕咕。”丞相田玢劝灌夫说:“程不识和李广两个人都是东西宫卫尉,现在你居然当众羞辱灌贤,对程将军也礼数不周,你难道不能为李将军留点面子吗?”灌夫大声说:“今天就是要被杀头我也要说,哪里还管什么程将军、李将军!”

田玢很生气,就上折告灌夫在颍川肆意妄为,要弹劾灌夫。皇上让灌夫为他自己争辩,汲黯等大臣也想为他求情,可是灌夫并不领情,还顶撞了皇帝。皇帝并不想杀他,可是太后为这件事很生气,不得已,汉武帝只好杀了灌夫,这件事才得以平息。

做人应该要低调一些,不要像灌夫一样张嘴就得罪人,甚至别人想保他的时候,他还在人面前显示自己多么有能耐,要知道,也许有小部分人能接受你的锋芒毕露,看重你的才干而不计较你的过失,但是大多数人是不会接受一个过于高调的人的。

三国时期,杨修在曹操手下做主簿,他思维敏捷,也是有名的敢于冒犯曹操权威的大才子。

有一次,曹操出兵潼关时,曾到蓝田去探访蔡邕的女儿蔡琰,也就是蔡文姬。曹操那天去拜访蔡琰时,看到屋里悬挂着一幅碑文图轴,上书 “黄绢幼妇,外孙韭臼”几个字。曹操虽然是武将,但也颇有文采,可是他却没明白这几个字蕴涵的道理,就问他身边的谋士们有没有人能解这几个字,身边的谋士们都答不上来,只有杨修站出来说他明白其中的意思,但是曹操并没有让杨修说破,而是决定自己再想一想。

从蔡琰那儿出来后,曹操就在马上一直琢磨那8个字,直到走了3里路后,他才明白过来——原来这些字中隐含着“绝妙好辞”4个字。曹操觉得自己是个十分聪明的人,却要走3里路才思考出来,而杨修在当时就明白了。这让曹操觉得很没面子,所以难免有些失落,由这种失落感引发的还有嫉妒的情绪。

曹操一生杀过不少人,疑心很重的他怕人暗杀自己,便常吩咐手下的人说,他好做杀人的梦,在他睡着时不要靠近他。一天他睡午觉时把被子蹬落在地上,有一个侍卫连忙拾起给他盖上。曹操一下子就拔剑杀了这个侍卫,睡醒后还假装不知情,当别人告诉他实情时,他大哭一场,让人厚葬侍卫。大多数人都深信曹操是在梦中杀的人,只有杨修知道曹操的心思,于是一语道破天机,使曹操心生怨恨。此后,杨修又因为猜中曹操心事的“鸡肋”事件得罪了曹操,于是曹操就借机把他杀了。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的不仅是藏拙,还要学会藏巧,这是一种低调的处世态度。曹操有那么多谋士,杨修一定不是最聪明的,却只有他锋芒毕露,最终招致杀身之祸。“枪打出头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过分地招摇难免会招致对自己的伤害,还不如放低姿态,以求自保。

一个人难免有陷入困境的时候,如果能把姿态放低一点,也许很快就会柳暗花明了。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与其和别人争斗而被伤,还不如忍一时以求风平浪静而后东山再起。

在低调中修炼自己暴露在外的椽子自然要先腐烂,做人也是一样,过分地张扬,就会像椽子一样经受更多的风吹雨打。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该低调一些,因为过于张扬会泄露“事机”,让别人抓住把柄,也会把自己的目的过早地暴露出来,成为别人打击你的把柄。由此可见,保护自己的最佳方式就是隐藏实力,在低调中修炼自己。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14岁的时候,已经艳名远播,后被唐太宗召入宫中不久就被封为才人,又因为性情十分柔媚,所以唐太宗赐名为“媚娘”,很受宠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