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管理者的心术—领导做人方与圆(6)

小董没有看见王主任以前工作的艰辛,就认定王主任懒散、吃闲饭。其实,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这样的例子。如果我们去斤斤计较,肯定会像例子中的小董一样,碰一鼻子灰。在职场中,有许多人羡慕上司的权力和丰厚的待遇,羡慕能力强的人因工作出色而频频加薪、升职,联想到自己在一个位置上辛苦忙碌几年,甚至十几年,心里的落差就会变大。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成功的人都付出了比普通人多出几倍的努力,才换取了今天看似清闲的工作。与其眼红别人,还不如稳扎稳打,先让自己成长起来。

徐敏刚进公司做计划部主管时,除了工资,就没享受过其他待遇。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知行政主管吴海萍的手机费竟实报实销,这让她很不服气。想那吴海萍天天坐在公司里,从没听她用手机联系工作,凭什么就能报通信费?不行,她也要向老板争取。于是徐敏借汇报工作之机向老板提出申请,老板听了很惊讶,说:“后勤人员不是都没有通信费吗?”“可是吴海萍就有呀!她的费用实报实销,据说还不低呢。”老板听了沉吟道:“是吗?等我了解一下情况后,再和你说这事。”

这一了解就是两个月,按说老板不回复也就算了,而且徐敏每月才六十多元钱的话费,争来争去也没什么意思。可是偏偏她就和吴海萍较上劲了,见老板没动静,她又生气又愤恨,终于忍不住和同事抱怨,却被同事一语道破天机:“你知道吴海萍的手机费是怎么回事吗?那是老板小蜜的电话,只不过借了一下吴海萍的名字,免得当半个家的老板娘查问。就你傻,竟然想用这事和老板论高低,不是自找麻烦吗?”

徐敏当即吓出一身冷汗,暗暗自责不懂高低深浅,怪不得老板见了她总皱眉头。从此她再也不敢提手机费的事,看吴海萍的时候也不眼红了。

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需要有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这样才能激发大家的做事热情。然而,不能苛求上司一碗水端平。一味地闹着要追求公平容易招上司的嫌,往往不会有好的结果。有时候,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无端地拿“公平”说事,则更容易导致上司的信任危机。上例的故事启发领导干部,有时在上司面前与平级争名夺利的时候,先要掂一掂自己的分量,万万不可没弄清事情的原委,便一股脑儿地扎进深水中,否则最后淹死的只能是自己。

在现实中,由于每个人的能力、地位、贡献以及个人影响、与上司的关系等方面存在差别,同事之间的待遇、利益等就难以呈现公平,高低之别不可避免。

无论社会进步到何种程度,职场永远是个金字塔,必然存在上下之分,必然会有不平等的现象发生。在职场中,一味地追求公平,往往不会有好的结果。很多不公平的后面都有其深邃的背景,若是去揭开这些真相,受伤的只会是自己。尤其是领导干部,在本身没有长成参天大树之前,不要动不动就较真,面对一些不公平的现象,要沉住气,否则,不仅问题解决不了,反倒招惹一身麻烦。

该装傻时要装傻

作为一名领导者,在职场上都是强者,然而强者要取信于人,行使手中的权力,不一定非得依靠强悍,在职场中,领导者的目的在于取得某种结果,而不在于过程。很多领导喜欢高高在上,被下属捧着,但是这样往往会激起下属的强烈反感、敌对和排斥,所以,领导者在该犯傻时就得犯傻,对于那些无关痛痒的事情,可以不必亲自过问,有时可以委托下属单独去做,然后再听他们汇报一下进度和结果即可。作为领导,不用每天都考虑下属如何完成他们的工作,而只需看看下属每天都做了些什么。如此,方能给下属留出足够的自由空间,不仅不会阻碍工作,反而会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官渡一战,曹操击败了袁绍。在清点战利品时,有人发现曹操的下属写给袁绍的信,便拿来给曹操看,并要曹操严惩这些私通敌人的人。哪知曹操看也没看,就把这些信扔到火里烧了,并说:“当时袁绍势大,我势小,有人给自己留条后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现在袁绍败了,他们也就没二心了。”

有人或许认为曹操很傻,留下曾经背叛过自己的人,这不是养虎为患吗?但是曹操并不是真傻。试想,曹操刚刚战胜袁绍,正是需要用人之际,若能对这些“私通敌人”的下属不计前嫌,定能化敌为友,赢得他们的效忠。倘若曹操小肚鸡肠,睚眦必报,对昔日有意叛逃者一追到底,那么,除了能砍掉几颗人头,出掉一口恶气之外,不会有任何收获,反倒给人留下不能容人的印象。

三国时的孙策,十几岁就统率千军万马横扫江东,名震四方,年纪轻轻就干出了一番大事业。他的下属对他忠勇,愿意为了他连性命都不顾。孙策为什么能得到下属的拥护呢?史书上记载:“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由此可见,孙策能对下属充分信任,才招募了一批忠于自己的人才。

有一次,刘繇被孙策杀得大败,残兵败将逃散四方的时候,孙策派太史慈去招纳刘繇的部下。这时,孙策身边的人都担心太史慈会恋旧主的恩情,一去不复返。孙策却力排众议道:“子义(太史慈)不是那种人,诸位放心好了。”说完,孙策亲自为太史慈设宴送行,握住他的手问:“什么时候能完成任务?”太史慈说:“不过两个月。”果然过了五十多天,太史慈就率领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回到了孙策的大本营。

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孙策怎么能凭主观臆断太史慈不会叛变自己呢?他是不是有些犯傻呢?然而,正因为孙策的“傻”,才换取了太史慈对他的信任,才能让太史慈一辈子效忠于东吴基业。领导者的信任是下属卖命工作的精神支柱,倘若下属与领导者之间尚无信任为基础,那么一切职场关系就只是简单而机械的工作关系了。

孙总在上海开了一家装饰公司,业务越来越多,生意越做越大,最近又承接了两个比较大的酒店装饰工程。即将大量使用装饰材料,原来的采购价格和供应商已经不能满足公司的需要了,需重新寻求可靠的供应商提供物美价廉的材料。

此时,那些装饰材料经销商为了能够获得孙总的青睐,使尽浑身解数。

可是,孙总心里也有了自己的盘算,此次选择采购对象一定要严把三关,这三关就是人品关、价格关、质量关。

对于装饰材料市场的暗箱价格和质量,孙总十分熟悉,并且对这次采购价格的浮动范围胸有成竹。孙总一边表面应付着所有供应商,一边冷眼旁观着供应商们的一举一动。

经过观察,孙总对一家供应商产生了兴趣。这家供应商的公司实力中等,也不托关系,也不走后门,让业务员接洽了几回后,公司老板又亲自和孙总进行了接触。这个老板和其他老板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洽谈时笑声震天,一副傻里傻气的样子,言谈举止豪放有余,文雅不足。

那个老板非得邀请孙总去喝两杯,孙总盛情难却就赴宴了。可是这个老板两杯酒下肚后就踉踉跄跄,却仍旧扯着大嗓门,不是和这个碰杯就是和那个开玩笑。接下来他还絮叨地强调自己的产品价格合理、质量过硬,醉得一塌糊涂。孙总的员工在一边暗自偷笑,觉得这个老板太实在,有点傻,认为孙总不会用这个人的材料了。

但是他们错了,最终孙总和那个“傻老板”坐到了签约台前。后来有人问孙总为什么会用那个人的材料,孙总狡黠地一笑,说:“用他的材料,我放心,他那傻傻的作风,证明他胸无城府,我觉得他不会骗我;不修辞藻,表明他的社会阅历没有我丰富,我容易控制合作进程中的事态;不托关系、不走后门,证明他实实在在而不狡猾,更不会和我的员工背着我做私下交易。”

在签订完采购合同的当晚,“傻老板”在员工的簇拥下喝得兴高采烈,他的副总在他耳边说:“老总,祝贺你扮猪吃虎挤掉竞争对手,装傻拿下了大客户。”

“傻老板”哈哈一笑说:“聪明人和聪明人打交道,人人自卫,尤其像孙总那样的老江湖,就更多疑。我主动变傻一点,聪明的孙总对我的设防就不深,我就能够很容易地凭自己的产品说服他,而不让他瞻前顾后地胡思乱想。”

故事中的“傻老板”并不是真傻,而是大智若愚。在商业圈里,坑蒙拐骗屡有发生,致使商业道德严重缺失,所以,商人们在选择合作对象的时候,就把防范欺骗和坑害放在了首要位置。孙总之所以选择“傻老板”,就是因为看中了他城府不深、谋略不高、才干平庸、老实本分的形象。作为领导干部,无论身居机关,还是位居国企,在竞争对手如林的职场圈子里,有时为了争得一个职位或谋取一份利益,可以适时装傻,不仅能够麻痹竞争对手,而且也能给上司一个本分可靠、值得信任的印象,只要你成功了,就没有人因你的“傻”而忽视你的存在。

王先生开了一家外贸公司,规模不大,员工只有不到30人。有一次,王先生打听到有一批进出口货物在国内十分畅销,如果能拿下的话,利润至少在3倍以上。于是,王先生就让市场部的张经理全权负责订货。

几天后,张经理空手而回,却向王先生抱怨道:“我去了。人家说,有钱也买不到货了,人家根本就不卖。说是按市场行情推算,货物的价格还会飙涨,等到每吨货2000元时,他们才出手。”

王先生本来想发火,但看见张经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于是就忍住了。随后,王先生召集市场部的所有员工开会,讨论怎么才能买到这批货。有的人说提高价钱,有的人说找其他卖家。王先生一听,觉得这些建议都是老生常谈,谁都会说,便坐在那里当着下属的面开始唉声叹气。

看到王总一筹莫展,一直沉默不语的张经理此时开口了:“我觉得如果要搞到这批货,必须找到对方的弱点。我通过多方打听,发现对方想要的一批货,我们仓库里都有。所以我们可以在这个消息上做文章。”

后来,对方放出消息,果然急需王先生公司的一批货。王先生公司这边早就为对方公司准备好了货物,只待装运启程,结果,双方以货货交换的方式达成了协议。张经理以自己的能力为公司赚了一大笔钱,同时,也让下属中一些想取而代之的人明白自己的能力确实不如他。

在买不到货物的时候,作为老板的王先生肯定不会束手无策,那么,他为什么要唉声叹气呢?聪明的王先生在关键时刻,善于抛出自己的“傻”,即主动装傻,让张经理看到自己的为难情绪,想办法为自己解决问题。王先生深深地懂得:领导者向下属示弱,在某种程度上会激发下属的斗志,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在职场上,没有真正的傻子。学会装傻,在关键时刻露“傻”,是领导者处世艺术的一门大学问,需要领导者在恰当的时间、地点、场合,针对不同的人物、事件,勇于抛出自己的“傻”,其结果不但不会丢失颜面,反而会让下属更加真心实意地靠拢过来,激起他们的干劲和积极性,从而为整个团队的运作添加些许“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