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不尊重使教育打折(1)

在生活中,家长应该尊重孩子。对不少家长而言,学会尊重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他们眼里,子女必须一切听从大人的安排,一旦孩子的行为与他们的意志相左,或达不到他们的期望与要求,斥骂、体罚便会随之而至,这是极不可取的方法。

要教育孩子,首先就要尊重孩子。虽然孩子年纪还小,但绝不是家长的附属品,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育人如同育树:“能顺木之天,以至其性焉尔。”要使孩子健康成长,就要尊重孩子,让孩子自由发展。

尊重越多,男孩越成熟

在一个商店里,有个小男孩注视着一辆带铁轨的玩具小火车很久了。终于,他忍不住告诉爸爸,他很喜欢这辆火车。

爸爸听了男孩的话,看了看玩具小火车,便对他说:“这火车太贵了,爸爸没有那么多钱,我们到别处去看看好吗?”

孩子想了想说:“那好吧,不过,我不想去看别的车了。爸爸,等你有了钱再帮我买,好不好?”说着,小男孩就拉着爸爸的手走开了。

周围人看到这一幕后都对这个小男孩赞不绝口。有人便问男孩的父亲:“你是如何让孩子这么懂事的呢?”

这位父亲微微一笑,回答:“其实也没什么,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我们之间就相互尊重,如果孩子是正确的,我就尊重他的意见;孩子错了,我也绝不会迁就他,而是找理由说服他,要求他也尊重我。我们之间的相互尊重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依靠相互尊重的习惯,就可以使孩子变得懂事起来。很多教育专家认为,尊重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没有尊重就谈不上教育。事实也是如此,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还在于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

事实上,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如果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教导孩子,往往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同时,也能让孩子更明白事理,变得成熟起来。

著名艺术家李叔同曾经是一名教师,他的品格修养非常好,他对每个人都持有相同的尊重,即便是对待学生也不例外。

有个学生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课外书,李叔同看在眼里,但他没有马上责备。

等到下课后,他让那个同学到教室外面来,然后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课外书了。”说过之后,他还对着同学微微一鞠躬。

有一次下音乐课时,一个学生拉门时,发出很大的声音。李叔同赶忙出门把那个学生叫了回来,并告诉他:“下次走出教室时要注意轻轻地关门。”然后对那个学生鞠躬,送他出门,轻轻地把门关上了。

李叔同尊重他人的态度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们受到这种风度的影响,变得更加稳重有礼。

生活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尊重孩子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只有立足于生活,才能让孩子了解生活,从而变得更加通明事理。比如,孩子讲话时,家长不但要认真听,有时候还要蹲下来,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并可以避免让他有“低一等”的感觉;孩子不吃饭时也不要硬逼他;孩子做错了事也不要一味地训斥,要求孩子做一些事情也不必用命令的口吻。

有一天,小托尼和爸爸约好去游乐园,等他收拾完毕,发现爸爸还在写论文,托尼便催促爸爸:“快点走吧,回来再写不行吗?”

爸爸用商量的口气对他说:“托尼,这个论文很重要,我想我要把它写完才能陪你去玩,你先自己找些事情做,等我写完了一定陪你去玩,好吗?”

小托尼想了一会儿,便默许了爸爸的建议,自己出去了。当爸爸写完论文去找托尼的时候,发现托尼正在看一本故事书。爸爸说:“好了,我写完了,可以走了吗?”

托尼放下书,认真地对爸爸说:“请等一下,等我看完这个故事好吗?”

爸爸听了莞尔一笑,很有耐心地坐在沙发上,一直等着托尼把故事看完,才一起去了游乐园。

生活中有些父母总是让孩子等待自己,却从来不肯等待孩子,尤其是男孩性子比较急,有时会为此争论,就会因此受到责骂,这往往让男孩觉得父母不够尊重自己,从而不愿意与父母相处。

父母应该给男孩一些自由的空间,让男孩体会到父母是尊重自己的,然后再和他们讨论应该怎么做,而不是规定男孩怎么做。

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大多愿意与父母合作,他们待人友善,懂礼貌,同大人谈话时没有一点局促感,自我独立意识强,这些都是孩子们受到应有的尊重的良好反应。

尊重孩子的选择,不是一味地迁就孩子,而是给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当家长养成了尊重孩子的习惯,不久就会发现,你的孩子变得更加懂事、成熟了。

钢不是“恨”出来的

望子成龙是所有父母的心愿,但是,这种心态往往过于急切,甚至有时并不实际,以至于一些家长常常会有“恨铁不成钢”的过激心理。

尽管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难免会有浮躁之心,但是,所有的家长都必须明白一点,那就是钢绝对不是“恨”出来的。即便你的孩子表现并不出众或不喜欢学习,也不要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有位教育家说过一句话:“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到位的方法。”也就是说,孩子不懂事、不爱学习并不是孩子的问题,而往往是由于你采取的方法出了问题。

尊重孩子的人格,并通过正确的引导,才是教育孩子的正途。

有个男孩英语学得不好,试过很多方法,就是对此产生不了兴趣。临近期末考试时,他的爸爸带回几颗巧克力作为交换条件:如果他能听写正确一个字母,就奖励一颗巧克力。

然而,不出几分钟,呵斥声与啜泣声就从书房里传了出来,不一会儿,爸爸就怒气冲冲地走了出来。

孩子的妈妈看到这样的情况,便放下手中的事情,拿着一张纸巾走进书房,递给了正在哭泣的孩子。然后,妈妈让孩子把不认识的字母圈出来——正好10个,这确实令人恼火!因为小男孩已经是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学了三年英语,可是26个字母中他竟然还有10个不认识!

但妈妈看了一会儿,并没有发火。她把英文字母按顺序分成几组,先让儿子边读边写其中一组,反复强化,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半天男孩才学会了3个,其中一个字母N,男孩总是记不住。妈妈想了半天也没有好办法让孩子记住字母N,但转念一想:“不要急,不如先教其他字母吧。”于是,她将这个字母拿出来放在一边。接下来的字母学习相对顺利了许多,但最后打乱顺序后,男孩对N和W还不熟练。男孩的妈妈想:“三年没学会的东西,一时之间要学会绝不容易。”

于是,她便扣除了两颗巧克力,孩子对此也心悦诚服。

第二天一早,妈妈正在洗脸,听见儿子感叹:“哎!怎么就记不住啊。”她走过去一看,发现儿子正望着纸上的N与W叹气。

这时,妈妈借机指着N说:“N怎么就记不住啊!N就是Z歪倒了!”男孩听了眼睛一亮,说:“对啊,我记住了Z,不就记住N了吗?”

然后,妈妈又重复教了几遍W。不一会儿,男孩就把这两个字母都学会了。妈妈松了一口气,告诉儿子可以吃剩下的两颗巧克力了。男孩听了,高高兴兴地拿着巧克力去加强练习了。

晚上,男孩的爸爸回到家,便开始给儿子听写字母。男孩的妈妈在边上干活,心却悬着——担心孩子没有真正记住。

没想到这一次,孩子听写、默写全都正确。

男孩的爸爸很奇怪:“一天不见,儿子怎么变聪明了?”

妈妈连忙说:“我们的儿子本来就很聪明。”

儿子听了,便把妈妈教自己的事情说了一遍。爸爸听后叹了口气,对男孩说:“看来不是你笨,是爸爸教你的方法不对。”

听了爸爸的话,男孩一把抱住了爸爸,激动地说:“我知道,爸爸也是为我好,我会努力的,只是您不要总是责骂我。”

爸爸听后,连连点头。

自此,男孩的学习开始变得好起来,他也变得更加勤奋懂事了。

钢不是“恨”出来的,而是炼出来的。充满“恨”的教育是失败的,只有将尊重与爱作为基础的教育,才能呼唤出孩子的信心与才能。

打骂教不出好儿子

有个男孩十分调皮、好动,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次他趁父亲不在,溜进书房玩耍。

当他看到书桌上放着的一瓶瓶墨汁,玩兴大起,他拿着毛笔蘸满红墨汁,东寻西找,最后在客厅通往书房的墙壁上,找到了空白的地方——他决定在上面涂画。

片刻之间,一个个小圈圈组成的小人跃然“墙上”。正当男孩画得不亦乐乎,并为自己的大作沾沾自喜的时候,他的父亲回来了。

父亲推门进来一看,只见儿子正手拿毛笔微笑地看着他。他便有些纳闷地左右探头一看,这一看不要紧,只见墙面上,画满了小人儿。

看到雪白的墙面被涂得脏污不堪,父亲心中一股怒火腾地蹿了上来,他转身呵斥道:“这是你干的好事?”

男孩一看父亲的脸色不对,便知情势不妙,连忙扔了毛笔转身拔腿就跑。

父亲一看,三步并作两步,大手一探,便把男孩抓住了。男孩心中忐忑不安,脸色吓得惨白,心想:“坏了,这次爸爸一定会狠狠地揍我。”

男孩正胡思乱想之时,父亲有些气愤地说:“你要涂画也要找个合适的地方啊,这样随便乱画就应该揍你一顿,不过,念你初犯,就饶了你。”

男孩听后默默地低下了头。

说完这话,父亲换了口气,语重心长地说:“你要做什么就对爸爸讲,你要画画,爸爸就给你买画画的用具,却不能这样乱画,你看白白的墙壁被你涂得乱七八糟,房子里面也没有原来那么亮了。”

听了这一番话,孩子惭愧地说:“爸爸,我错了。我会把墙面上的画弄掉的。”

不久,父亲便给孩子买了一块小黑板和一些粉笔。男孩喜出望外,从此,这块小黑板就成了他艺术想象力自由驰骋的天地。这个调皮捣蛋的男孩长大以后竟然成了一位著名的漫画家,他就是蔡智忠。

如果蔡智忠的父亲当初没有给儿子买小黑板和粉笔,而是对他一顿打骂,那么也许一位天才的艺术家就会因此而消失。由此可见,家长要正确对待男孩的一些调皮行为,千万不能让天才消失在自己的棍棒下。

家长应该明白,打骂是教不出好儿子的。

根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在童年时期,孩子正处在自主性与羞怯和疑虑之间摇摆的阶段,其良心、道德感也开始逐步发展,自我统一性开始出现。若是在这一阶段体罚孩子,将会直接影响他们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导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在童年时期,家长可以把自己的愤怒写到脸上去,让孩子看大人的脸色行事。比如让孩子看到大人的愤怒表情,就可以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这时,就可以给孩子讲一些简单的道理。

等孩子进入青少年时期,就更不要对孩子打骂。青少年阶段,男孩的独立自主意识有了较好的发展,自尊心也越来越强。他们开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凭借自己的能力、勤奋不断带来各种成就。如果家长在这一阶段打骂孩子,就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给他们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使其养成消极、自卑的人格。

“不打不成才”等观点是家庭教育中的逆流,传统教育里的糟粕。俗语道:“常骂不惊,常打不怕。”父母一见孩子犯错误就大发雷霆,甚至打骂,这样重复下去,孩子对训斥的适应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天长日久,孩子就会对一般的训斥持无所谓的态度,等到这个时候,要教育孩子就更加困难了。更何况,打骂带给孩子的不仅是皮肉之苦,更多的是心灵的创伤。遭到父母打骂的孩子,有些会产生轻生的念头,有些则会想离家出走,甚至还有孩子埋下了“复仇”的种子。根据调查显示,被父母“经常打骂”的孩子,有不良行为的比例要远远高于没有受此伤害的孩子,比如不诚实、欺负人、偷拿他人物品等行为常见于那些遭受过父母打骂的孩子。

因此,打骂是教不出好儿子的,只有尊重才能让孩子切实地感受到父母的爱,只有父母的爱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进步。

不尊重会使教育打折扣

生活中家长不尊重孩子的现象不在少数,不仅有些家长侵犯孩子的个人空间,还有些家长甚至对孩子横加干涉,完全不理会孩子的感受。

虽然家长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但是这样做并不能让孩子感受到“好”,相反,孩子在这样的“关爱”下变得古怪、孤僻。尤其是男孩,本来独立性就比较强,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如果遭遇到家长的不尊重行为,他们的逆反心理往往就会加强,以至于与家长走向对立,甚至会变得固执、任性。

事实上,男孩自我意识的发展本来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如果父母能尊重男孩的选择,不采取高压政策对待他们,使他们的自我意识自然发展,就能使其思维与性格逐步走向成熟。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孩子虽然年纪小,但是他们也有受人尊重的需要,除了隐私的保密需要,他们也有选择和决定一些事情的权利。

在他人面前,家长也不要斥责孩子“不争气”“没出息”,因为这样会深深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伟大的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已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有个小男孩十分贪玩,有一次放学后,他独自跑到一片树林里玩耍。由于玩得太入迷以致忘记了时间,等到天黑了,他才发现自己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