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第四佛子下明集者。依增上悲念众生故。生十种心。谓依前摄善。起悲摄生名戒增上。今依上悲欲拔众生。悲心能起利众生事。故名为集。集者益物之心。就中别相为八种众生。一于恶行众生令住善行。故名利益。二为苦众生令得安乐。三于冤憎众生慈不加报。四于贫苦者悲欲拔之。五于乐众生愍其放逸。六于外道摄令正信。七于同行者护令不退。八于摄一切菩提愿众生取于自己。九观彼众生乘大乘道。进趣之者敬之如师。十观集具足功德者敬如大师。后二通摄为一菩提故唯有八。第五作是念下集果。依前悲心起胜上欲。欲拔济故。约前拔济。通有四种众生。一化颠倒众生。二化欲求众生。三化有求众生。四化梵行求众生。文中为十类。初有一类。二有五类。三有二类。四有二类。皆言又作是念。文各有二先观所化。次我当下兴拔济心。前即所治。后即能治。今十类生一一生所容有如前十心拔济。十中初一解邪。余九行邪。且初。

作是念言。众生可愍。堕于邪见恶慧恶欲恶道稠林。

第一化颠倒众生。先所化中。邪见为总。谓四颠倒。理外推求故名邪见。常乐二倒名为恶慧。我净二倒名为恶欲。恶道稠林者结其邪见。为诸过因。上为所治。

我因令彼住于正见行真实道。

后能治。住于正见翻上邪见。真实道翻上恶道稠林。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分别彼我。互相破坏。闘诤瞋恨炽然不息。我当令彼住于无上大慈之中。

第二化欲求众生中有五类。分二。初三化现得五欲受用生过。后二化未得五欲追求时过。前中。即分三段。一受用不共财。二受无厌足财。三受贮积财。今初。已得之物不与他共。于费用时生瞋过也。先明所治。互相破坏。有二。一闘诤于言中。二分别彼我。乃对冤于心中。瞋恨已下结其增长。由瞋恨故思念作报。身心恶行炽然不息。能治中以慈治瞋。如来之慈乃名无上。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贪取无厌。唯求财利。邪命自活。我当令彼住于清净身语意业正命法中。

二化无厌财众生。求时无厌以生贪过。初所治中有二。一贪取无厌。明内心难满。二唯求财利者形于身口。邪命自活。结上三业。次三业正命。以为能治。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常随三毒。种种烦恼因之炽然。不解志求出要方便。我当令彼除灭一切烦恼大火。安置清凉涅盘之处。

三化受贮积财众生。积而不散顺生三毒。增烦恼过。初治中。染着生贪。散用生嗔。痴迷上二。言种种烦恼因之炽然者。谓宝玩受用数为烦恼之所烧故。痴迷于此无求出意。故云不知出要。能治中。涅盘清凉。烦恼火灭故。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为愚痴重闇妄见厚膜之所覆故。入阴翳稠林失智慧光明。行旷野险道起诸恶见。我当令彼得无障碍清净智眼。知一切法如实相。不随他教。

次二有二愿。化未得五欲进求时过。即造业众生。分二。初一明追求现报。造诸恶行。后一明追求后报。造有漏善因。今初。先所治中有四种过。一愚痴覆心过。二入阴翳下增恶远善过。三行旷野阴道明受苦报过。四起恶见者即无正对治过。后能治中先得净慧眼。以所见如实。故不随他教。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在于生死险道之中。将堕地狱畜生饿鬼。入恶见网中。为愚痴稠林所迷。随逐邪道行颠倒行。譬如盲人无有导师非出要道。谓为出要入魔境界。恶贼所摄。随顺魔心。远离佛意。我当拔出如是险难。令住无畏一切智城。

二化追求后报。习有漏善随顺险道过。谓以迷出世胜义愚。造福不动业。求未来报。则常在险道。前所治中文有十句。分三。初生死即自体。人天报危故名险道。二将墬下险道中事。文有八句。迷于苦集灭道。如次各二。初将坠明有苦。二入恶见网正明迷苦。三为愚下迷于集因。随逐下明其造集。如盲下显无道体。无有导师明阙道缘。正明迷道。非出要道下正迷于灭。入魔一句显有灭障。谓入六尘如恶贼劫。随顺下二句明失。次能治中。拔出险道。总离前恶。住无畏城。是离之处。

上化欲求众生竟。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为大瀑水波浪所没。入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生死洄澓。爱河漂转。湍驰奔激。不暇观察。为欲觉恚觉害觉。随逐不舍。

第三化有求众生。有二段。初一道差别。五趣流转。后一界差别。三界系闭。今初。先过。后治。过中初句为总。入欲下别。总即没在大河过。谓六道漂溺如彼大河。求其没中所以是过。次入欲流下别显。大瀑水波浪。有三种相。一自体漂流。即五趣因果。二身见下为因起难。谓处之多害三安六处下便成大失。失出离道。今初自体有五种相。一深。二流。三名四漂。五广。一深者具足四流无量水故。为烦恼河。二生死洄澓者流也。上总四流。烦恼因深。故此苦果常流不竭。三爱河漂转者名也。前明四流虽无惑不摄。爱润生死。此由漂溺者偏受河名。四湍驰等者漂也。此有二义。一显河急。故云湍驰奔激。谓虽宝爱身。欲令长久而念念不住。是漂溺时。二由急故不能如实知。亦复不见涅盘彼岸。故云不暇观察。五为欲觉等。随逐者广也。谓随欲五尘。故名为广。依此漂溺。

身见罗刹于中执取。将其永入爱欲稠林。于所贪爱深生染着。住我慢原阜。

第二起难。有四。一者执。执着我我所窟宅。不能动发。故云身见罗刹于中执取。二将其下转还。诣先舍欲已。将生上界。由身见执。还生下界欲念之中。三于所贪下中着。谓于受用时求欲等乐着故。四住我慢原阜者增慢。谓于受用事时中。我慢大慢憍慢。自高轻彼故。慢令心高故喻原阜。

安六处聚落。无善救者无能度者。

三明大失有三。一善道无出意失。此无善因安六处聚落故。二恶道无救失。此无救缘。三无能度者异处去失。谓离善行生诸难处。不值佛故。此双阙因缘。

我当于彼起大悲心。以诸善根而为救济。令无灾患离染寂静。住于一切智慧宝洲。

后能治中初起化心。次以诸下成化行。化行有六。一与善因。谓六度万行以为船筏。二作救缘。三令无苦患。四令离集染。五证涅盘寂静。六令得菩提大智。皆翻上思之。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处世牢狱。多诸苦恼。常怀爱憎自生忧怖。贪欲重械之所系缚。无明稠林以为覆障。于三界内莫能自出。我当令彼永离三有。住无障碍大涅盘中。

第二明界差别。先过。后治。过中初句为总。三界系缚犹如牢狱。求有处之。所以为过。次多诸下别明世狱有五过随逐。一苦事即种种诸苦。二财尽谓爱资生求之不得。憎贫穷远之不能。三爱离谓亲爱别离常生忧怖。四有缚谓虽生上界。还为贪械所缚。五障碍。谓虽得四禅八定。亦为无明所覆。与正见相违。次能治中。若如实了知三界之相虗妄。则自无障碍。果证涅盘。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执着于我。于诸蕴窟宅不求出离。依六处空聚起四颠倒行。为四大毒蛇之所侵恼五蕴怨贼之所杀害。受无量苦。我当令彼住于最胜无所着处。所谓灭一切障碍无上涅盘。

第四化梵行求众生。有二。初化邪梵行求。令舍邪归正。次段化同法小乘。令舍权归实。今初先明过中初句为总。谓执着于我过。然外道执着虽多。以我为本。断常等见皆因此生。次于诸蕴下别明有六句。前三句失道。故远第一义乐。后三句失灭。故具足诸苦。初中外道计我故云诸蕴不求出离。徧计六根。起四颠倒。故云颠倒行。后三中。一四大乖违苦。谓生老病死苦。二五阴随逐苦。三怨贼六受无量谓苦。外道着我。故不能得出。后治中上由计我故处处生着。唯大涅盘是无着处。菩萨教之观过。知其实性。人法皆空故云最胜无着处无上涅盘。

又作是念。一切众生其心狭劣。不行最上一切智道。虽欲出离。但乐声闻辟支佛乘。我当令住广大佛法广大智慧。

二化同法小乘。初起过中有三。初不求大因过。利生懈怠为狭。佛法无边退没不证为劣。二不行下不愿大果过。三虽欲下明修行过。不定聚众生。实有大乘出离之法。而修小乘。后治中广大佛法。即诸度万行。登地已上名为广大。皆佛因法。智慧通因果。翻前狭劣。总名广大。

佛子。菩萨如是护持于戒。善能增长慈悲之心。

第二结成摄生之戒。护持于戒。即前律仪。及摄善法故。能增长慈悲之心即益生戒。

上相地竟。

下地果。

佛子。菩萨住此离垢地。以愿力故得见多佛。所谓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如是乃至见多百千亿那由他佛。

第二位果。唯无发趣。三果同前。皆胜初地。初调柔果有三。谓法喻合。法中有三。初见佛为链行缘。

于诸佛所。以广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资生悉以奉施。亦以供养一切众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后于诸佛下明能链行。于中先供佛。

于诸佛所以尊重心。复更受行十善道法。随其所受。乃至菩提终不忘失。

后于诸佛下受法更受十善。即学佛十善也。是戒地故。

是菩萨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远离悭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净满足。

三是菩萨下所链净中。对前胜中。以离悭嫉破戒二种垢故。

譬如真金置矾石中如法链已。离一切垢转复明净。菩萨住此离垢地亦复如是。于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远离悭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净满足。

二喻中。前初地菩萨戒未净。故施亦未净。今离二垢。说名离故。初地金但火链以除外垢。今此置矾石中。兼内净体明。云一切净。法合可知。

佛子。此菩萨四摄法中爱语偏多。十波罗蜜中持戒偏多。余非不行但随力随分。

二别地行中以离语四过故爱语偏多。

佛子。是名略说菩萨摩诃萨第二离垢地。

三总结地。

菩萨住此地。多作转轮圣王。为大法主具足七宝有自在力。

二菩萨住此下摄报果。先明在家。后若欲下出家。在家中二。先上胜身即金轮王。

能除一切众生悭贪破戒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为大施主周给无尽。布施爱语利益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又作是念。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

后能除下明上胜果。

是菩萨若欲舍家于佛法中勤行精进。便能舍家妻子五欲。既出家已。勤行精进。于一念顷得千三昧。得见千佛。知千佛神力。能动千世界。乃至能示现千身。于一一身能示现千菩萨以为眷属。

二出家摄报果。

若以菩萨殊胜愿力。自在示现。过于是数。百劫。千劫。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劫。不能数知。

三若以菩萨下愿智果。并如初地。

尔时金刚藏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曰。

质直柔软及堪能

调伏寂静与纯善

速出生死广大意

以此十心入二地

第三重颂中有十五偈。分三。初十颂行位。于中有四。初一颂颂十种心。

住此成就戒功德

远离杀生不恼害

亦离偷盗及邪婬

妄恶乖离无义语

不贪财物常慈愍

正道直心无谄伪

离险舍慢极调柔

依教而行不放逸

二有二偈颂摄律仪戒。

地狱畜生受众苦

饿鬼烧然出猛焰

一切皆由罪所致

我当离彼住实法

人中随意得受生

乃至顶天禅定乐

独觉声闻佛乘道

皆因十善而成就

如是思惟不放逸

自持净戒教他护

二有二偈半颂摄善法戒。

复见羣生受众苦

转更增益大悲心

凡愚邪智不正解

常懈忿恨多诤讼

贪求境界无足期

我应令彼除三毒

愚痴大闇所缠覆

入大险道邪见网

生死笼槛怨所拘

我应令彼摧魔贼

四流漂荡心没溺

三界焚如苦无量

计蕴为宅我在中

为欲度彼勤行道

设求出离心下劣

舍于最上佛智慧

我欲令彼住大乘

发勤精进无厌足

四有四偈半颂摄众生戒。

菩萨住此集功德

见无量佛咸供养

亿劫修治善更明

如以好药链真金

佛子住此作轮王

普化众生行十善

所有善法皆修习

为成十力救于世

欲舍王位及财宝

即弃居家依佛教

勇猛精进一念中

获千三昧见千佛

所有种种神通力

此地菩萨皆能现

愿力所作复过此

无量自在度羣生

二有四偈颂位果。

一切世间利益者

所修菩萨最胜行

如是第二地功德

为诸佛子已开演

三有一偈结叹所说。

上第二离垢地竟。

第三发光地。所以来者。前戒此定。义次第故。又前三地寄同世间。施戒修法。前二地施戒竟。今此显修。故深密云前位能持微细戒品。未得圆满世间等持等至及圆满闻法总持。为令得此。因说此地。令劝修学。言发光者智论名为光地。本论名明地。光之与明眼自殊称。皆略无发字。仁王名明慧地。慧亦是明。义旨皆同。今统收下经及诸经论总有三义立发光名。一以初住地十种信心为能发。胜定闻持为所发光。以安住地竟。方始闻法修得定故。瑜伽云由闻行正法光明等持光明之所显示。故名发光地。二以闻持为能发。胜定为所发。三以胜定总持并为能发。彼四地证光明相为所发。唯识云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故十净心唯是能发。证光明相唯是所发。言所离障者唯识名暗钝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闻思修法忘失。彼障三地胜定总持。入三地时便能永断。由斯三地说断二愚及彼麤重。一欲贪愚。此障胜地及彼修慧。二圆满陀罗尼愚。此障闻思慧。及障彼陀罗尼故。若约所证。唯就总持名证胜流真如。唯识云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余教法极为胜故。其所成行亦唯禅及求法。其所得果亦法及禅。下四无量五神通等皆定所摄。上释名竟。

佛子得闻此地行

菩萨境界难思议

靡不恭敬心欢喜

散华空中为供养

次正释文。总分三分。初赞请分。二正说分。三重颂分。今初六偈分二。前三庆前。后三请后。前中初偈集经者叙。

赞言善哉大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