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释中。释初徵意云真法本自不生。从缘之法无性故不生。以无生故何有于灭。此则以缘集释无生。以无生释无灭。此中略无缘集。偈文具有。云何无生释无灭耶。此有二意。一云若先是生。后必可灭。本既不生。今则无灭。二云既即缘无性称曰不生。则不待灭竟方无。故次云无灭。此二为总。余可仿之。释第二徵意云。夫无生忍。非独无生必诸法都寂。今从初意立无生称。故无灭等成无生义。若从别义。亦可得称无灭忍等。是以信力入印度经。明此忍能净初欢喜地。云一谓得无生忍。亦令他住。又云无灭忍者。证无生故。斯文可据。又此诸句各有二义。一以前前释后后。以后后成前前。前前有故后后有。前前无故后后无。二者诸句皆在无生句中。正无生时诸义顿足。以是即事之理。非断灭故。即理之智无能所故。然文旨包含。略为三释。一唯约理。二具理智。三唯约智。今初。云何前前有故后后有。谓生法既灭灭则终尽。尽则是垢染法。染则前后别异。别则方处不同。有处则能所非寂。不寂则有所欲。有欲则有营作。作则有所愿求。愿则心住愿事。往则有去有来。今由前前无。故后后斯寂。故以后后显成无生。此顺长行。二双约理智者。初二是总含于理智。次四显理无生。后六显智无生。故偈云其心无染着等。理智契合名无生忍。若唯约智者。由了从缘无生。则智无有起故名无生。无生之智湛然不迁。故名无灭。无灭故用无断尽。次垢念皆离。常无差异。旁无方所。照而常寂。遇境无染。虽为而无作。虽悲而无愿。处世而无住等。法界而无去来。皆以前释后。以后成前。言亡虑绝。寂照湛然。名无生忍。若唯约知无生理。名无生忍。未足深玄。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无生法忍。

三结名。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幻忍。

第四如幻忍分三。徵起。释义。结名。今初。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皆悉如幻从因缘起。于一法中解多法。于多法中解一法。

释中先略后广。略中二。先了幻缘相。后此菩萨下成就忍行。今初。有三。初指法同喻。次从因缘起者彰幻所由。由缘生不实故。后于一法下显其幻相。初一切法即是所喻。所喻通局已见上文。此意明通。通为无为故。大品云。设有一法过于涅盘。我亦说言如梦如幻。涅盘虽真从缘显故。遣着心故。广中合云了世如幻。则似有为。然有法世亦通无为。此为有为所隐覆故。所以名世。故后云菩提涅盘亦皆不见者了平等故。就法喻中各开五法。如结一中幻作一马。一有所依之巾。二幻师术法。三所现幻马。四马生即是马死。五愚小为有。初巾喻法性。二术喻能起因缘。谓惑业等。三喻依他起法即众生等。四喻依他无性即是圆成。故广说皆云非也。五喻所为人法。今菩萨反此。故云解了。今经云。从因缘起。能起即第二。所起即第三。以第二为因令悟第三。成第四。遣第五病。归第一理。然缘亦从缘。故缘果俱幻。中论云。譬如幻化人复作幻化人。即斯意也。然上五义各具有五。一巾性有相无。为马所隐故。二术用有体无。以作巾无体故。三马相有实无。以实无而现故。四生即是无。死即是有。以无碍故。五情有理无。但妄见故。后显幻相。略为二解。一约相类解。一无实则知一切皆然。并从缘故。故云一中解多等。二约圆融复有三义。一以理从事。故说相即。如马头之巾不异足巾。说头即足故。一即多等。无行经云贪欲即是道者。贪欲性故。诸法即贪欲者。即贪实故。二以理融事。一多相即。如马头无别有。即以巾为头。以巾体圆融故。令头即足。欲云一中解多等。三约缘起相由力。则法界同一幻网。令一多相即。如幻师术力。令多即多等。贤首品云或现须臾作百年等。以幻法虗无障碍故。相即既尔。相入亦然。入则一中多有等。异体既尔。同体亦然。一门既尔。余门思准。

上了幻从缘竟。

此菩萨知诸法如幻已。了达国土。了达众生。了达法界。了达世间平等。了达佛出现平等。了达三世平等。成就种种神通变化。

二成忍行中。由知法幻成二种行。一忍智现前云了平等。二幻用无碍云成通化。云何平等。一理事平等。如巾马无二故。色即空等。二理理平等。如头足俱巾。巾无别故。如圣贤同如。三事事平等。如前一多中说。

譬如幻非象非马。非车非步。非男非女。非童男非童女。非树非叶。非华非果。非地非水。非火非风。非昼非夜。非日非月。非半月非一月。非一年非百年。非一劫非多劫。非定非乱。非纯非杂。非一非异。非广非狭。非多非少。非量非无量。非麤非细。非是一切种种众物。

第二广中三。一喻。二合。三忍行成。初中二。先明性无。即体空义。故结云非是一切种种之物所非之事。亦可次第对前情非情境。

种种非幻幻非种种。然由幻故示现种种差别之事。

二明其相有。即相差别义。故云然由幻故示现别事。于中初二句结前生后。种种非幻者象等非幻故。下句反此。法合可知。然由下正显相有。虽互相非。然由因起果。虗而假现。又喻智了平等。而起化用。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观一切世间如幻。所谓业世间。烦恼世间。国土世间。法世间。时世间。趣世间。成世间。坏世间。运动世间。造作世间。

二法合。文有总别。皆言世间者。有二义。一可破坏故。即喻有为。二隐覆名世。亦通无为。则法通五类。趣为五趣。成坏约器一期说故。运动通情非情。念念移故。造作唯情。现营为故。

菩萨摩诃萨观一切世间如幻时。不见众生生。不见众生灭。不见国土生。不见国土灭。不见诸法生。不见诸法灭。不见过去可分别。不见未来有起作。不见现在一念住。不观察菩提。不分别菩提。不见佛出现。不见佛涅盘。不见住大愿。不见入正位。不出平等性。

第三成忍行中二。先成真智行。由了体空故。故结云不出平等性。又前法中。明即寂之照。云了平等。此明即智之止。故云不见。是知无幻之幻。方是幻法。绝见之见。方为见幻。

是菩萨虽成就佛国土。知国土无差别。虽成就众生界。知众生无差别。虽普观法界。而安住法性寂然不动。虽达三世平等。而不违分别三世法。虽成就蕴处而永断所依。虽度脱众生而了知法界平等无种种差别。虽知一切法远离文字不可言说而常说法辩才无尽。虽不取着化众生事而不舍大悲。为度一切转于法轮。虽为开示过去因缘而知因缘性无有动转。

二明动寂无二。亦权实不二。故云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由了体空。不坏幻相差别。故如象生即是象死。此二相对。应成四句。谓此二无二故非异。无不二故非一。非一即非异。故非非一。非异即非一故非非异。亦绝双照故非亦一亦异。若以巾上二义。对象上二义。辩非一异。略有十句。一以巾上成象义。对象上差别义。合为一际。名不异。此是以本随末。就末明不异。经云法身流转五道名为众生。如来藏与因俱。若生若灭等。二以巾上住自位义。象上体空义。合为一际。名不异。此是以末归本。就本明不异。经云一切众生即如。不复更灭等。三以摄末所归之本。与摄本所从之末。此二双融无碍不异。此是本末平等为不异。以前二经文不相离故。四以所摄归本之末。亦与所摄随末之本。此二相夺故名不异。此是本末双泯不异。以真妄平等。异不可得故。次下四门明非一。谓五以巾住自位义。与象上差别义。此二本末相违相背。故名非一。楞伽云如来藏不在阿赖耶中。是故七识有生灭。如来藏者不生灭。此之谓也。六巾上成象义。与象上体空义。此二相返相害。故非一。楞伽云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盘因。唯如来藏受苦乐等。七以初相背与次相害。此二义别。故名非一。谓相背则各相背舍。相去悬远。相害则相与敌对。亲相食害。是故远近非一。以前经文不相离故。八以极相害俱泯而不泯。与相背俱存而不存。不存不泯义为非一。此是成坏非一。以七识即空而是有故。真如即隐而是显故。九上四非一与四非异而亦非一以义不杂故。十然亦不异以理徧通。法无二故。若以不异门。取诸门极相和会。若以非一门。取诸门极相违害。极违而极顺者。是无障碍法也。巾象相对既尔。术等相对交络诸句准之。上下诸文非一异义。皆准此释。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四如幻忍。

三结名。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焰忍。

第五如焰忍。分三。初徵起。释结。今初。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世间同于阳焰。

释中有三。一指法同喻。二譬如下别显喻相。三总以法合。

譬如阳焰无有方所。非内非外。非有非无。非断非常。非一色非种种色。亦非无色。

二中若别开义门亦具五义。一空地。二阳气。三气与空地合而有焰。四焰似水即无水。五令渴鹿谓有。初喻如来藏。二喻无明习气。三喻习气勋动心海。起缘生似法。四喻依他无生。五喻凡小执实。

但随世间言说显示。

次喻其相有。

菩萨如是如实观察。了知诸法。现证一切令得圆满。

三法合中。初明了法现证。下明成忍行。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如焰忍。

三结名。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梦忍。

第六如梦忍。亦徵释结如前。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知一切世间如梦。譬如梦非世间。非离世间。非欲界。非色界。非无色界。非生非没。非染非净。而有示现。

二举喻相。然开此梦义亦有五法。一所依谓悟心。以喻本识。二所因谓睡盖。以喻无明习气。三所现谓梦相差别。以喻缘所起法。四梦事。非有非无。但心变故。非见前法。五令梦者取以为实。文中。初明俱非。喻法非有。后云而示现有。喻法而有。辩为俱句。互夺为双非。然此四句皆由以是梦故。谓一以是梦故有梦事。现于梦者为有。二既言是梦。其性必虗。于无实处而见实故。然语有则全摄无而为有。言无则全摄有而为无。以非二相故。非但相有性无而已。思之。三以是梦故必具二义。全有之无与全无之有。二门峙立。不相是故。非是半有半无。四即言是梦。必是双非。形夺俱融。二相尽故。然此俱非不违双是。若不夺无令尽。无以为无。若不夺有令尽。无以为有。是故存亡不碍。俱泯自在。方为梦自在法门。是故经云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此之谓也。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知一切世间悉同于梦。无有变异故。如梦自性故。如梦执着故。如梦性离故。如梦本性故。如梦所现故。如梦无差别故。如梦想分别故。如梦觉时故。

三合喻中十句。初句为总。次无有下别。别中初句近上总句。略无如梦二字。于九句中前八辨梦。后一明觉。就前八中摄为四对。初二明常无常门。体虗无变即是常义。自性无恒是无常义。次二辨真妄门。妄由着生。真由性离。次二性相门。性本一如。相现多种。后二明一异门。但是一心。一而无别。随相分别异异不同。又唯是一梦。相现多种。上之四门各双存互夺。以为四句。思之可见。后一句明觉。即止观门。谓要在觉时方知是梦。正梦之时不知是梦。纯昏心故。设知是梦。亦未觉故。觉时了梦。知实无梦。然由梦方有觉故。辨梦觉时。若离于梦。梦觉斯绝。观了上之多门。止不取于梦妄。如此方为了梦法门。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六如梦忍。

三结名。

佛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如响忍。

第七如响忍。分三。初徵。二释。三结。今初。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闻佛说法观诸法性。修学成就到于彼岸。

二释中。分三。一忍行所因。二知一切下成忍之相。三此菩萨下忍成之益。今初。由闻起观能成忍故。

知一切音声悉同于响。无来无去如是示现。

二中先法后喻。法中有二。一指法同喻。略显其相。通知一切音声如响。无去无来明其体空。如是示现彰其相有。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观如来声。不从内出。不从外出。亦不从于内外而出。虽了此声非内非外非内外出。而能示现善巧名句成就演说。

二了知佛声如响。非独但喻世间声故。于中先明即有之无。离机无声故非内。离佛无声故非外。二法相依故非内外。若言内外合者。便有二声。内外相依即显无性。后虽了此声下明即无之有。故牒非三而能巧现。

譬如谷响从缘所起。

第二喻显。于中四。一喻。二合。三转喻。四重合。今初。直举从缘所起。明响无性。无性之相已见法中。然有五法。一空谷。二有声。此二是缘。三声。击空谷便有响应。此明所起。四者有而非真。此彰无性。五愚小谓有。然此一喻。通喻三法。一喻上一切声。则谷喻喉[(壹-豆+亚)*(女/?/木)]。声喻风气。二喻上如来声。则谷喻如来。声喻缘感。三喻一切法。则谷喻如来藏。声喻无明习气。

而无法性无有相违。令诸众生随类各解而得修学。

第二法合。但各佛声。以从近故。然而至令诸众生随类各解。言含法喻。谓约法则如来之声。不违法性。而能随类。合上能巧示现。约喻则不违本声事法之性。随其呼人类别各解。

如帝释夫人阿修罗女名曰舍支。于一音中出千种音。亦不心念令如是出。

三转以喻显。此有二意。一则喻上佛声一音随类。二则喻下菩萨无心普演。

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入无分别界成就善巧随类。之音。于无边世界中恒转法轮。

四重合。

此菩萨善能观察一切众生。以广长舌相而为演说。其声无碍徧十方土。令随所宜闻法各异。

三忍成之益。于中二。一随机徧说。

虽知声无起而普现音声。虽知无所说而广说诸法。妙音平等随类各解。悉以智慧而能了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