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寿武率先开口道:“火铳?”
老先生道:“正是。”便把沉甸甸的火铳交到李寿武的手里,李寿武掂了掂,又传给李寿文,李寿文欣赏过后小心翼翼地还给老先生。他知道,这件东西已经具有文物价值,不能掉在地上摔了。老先生说,“这应该是明初洪武年间的东西,这种东西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而在燕王扫北的时候,也令人发指地被燕王用来征杀河北的反抗者。前不久,一位来八卦村收古玩的南方人给我十万,要买走这件火铳,我没卖。”
李寿文道:“您是怎么得到这件火铳的呢?”
老先生道:“七十年前,我爷爷去世的时候,全家把爷爷的灵柩埋到狼山上。在挖坑的时候,挖到一个长筒状的东西,像个烟枪。那时候我父亲还活着,他走近一看,觉得这东西特别眼熟。他把这件东西拿在手上一掂量,大约三四斤重。再仔细打量,只见它黑里泛黄,还覆有一层暗绿色铜锈。说这是好东西,立马就收起来了。”
李寿武道:“我知道火铳是古时候的一种兵器,但不知道它在明代军队里是怎么使用的。尤其是燕王可以使用火铳,那李景琛就不能使用火铳吗?”
老先生道:“这个问题我孙女比我更清楚,她现在正在写这方面的论文,我把她叫来说说。”便回身朝里屋喊孙女。
待得老先生孙女出来,二李皆小吃一惊:敢情这八卦村里真的藏龙卧虎,藏娇纳秀,先不说其孙女有没有学问,单说那靓丽的容貌,就算在大城市,在号称人间天堂的苏杭,也并不多见!朴素的很一般的大学生装束下,却身材苗条,皮肤细嫩,鸭蛋圆的脸庞上柳叶眉丹凤眼,通直的鼻梁下是一双标志的薄嘴唇。但此时李寿武皱了皱眉头,轻轻地摇了摇头:只怕是美貌的姑娘因为耽于周围娇宠和自我陶醉而没有真才实学。只见她拿着一沓资料来到大家面前,落落大方地小鞠一躬,开了口。
“两位大叔你们好!我是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大四学生,现在面临毕业论文答辩,回家来跟爷爷推敲明代火器的一些问题,顺便在蕲阳市做些调查。”姑娘把资料放在桌子上,从爷爷手里拿过火铳摆弄着,“火铳是古代的一种金属管形射击火器,古书中又被叫做‘火筒’。这种东西在古代,特别是在明朝的军事上,发挥过重要作用。明代是中国古代火器发展的巅峰时期,其中火铳在朱元璋的开国大业中可谓功勋卓著,如果没有火铳,朱元璋能不能打下江山都不好说。你们知道,元末除了朱元璋的起义军,还有一支重要起义军叫红巾军,这两支起义军都攻打元军,但彼此也争城夺地。据说在1363年,红巾军就向朱元璋发动了攻势,其大汉首领陈友谅率60多万人向南昌朱元璋部开进,200多艘战船将南昌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朱元璋的侄儿朱文正率领战将拼死抵抗。但他素来沉溺酒色,陈友谅并没把他放在眼里。攻城不久,陈友谅的士兵们就从抚州门打开了突破口。当这些士兵们眼看就沿着突破口攻进城时,万没想到迎接他们的是一种奇怪的兵器——火铳。一时间‘铳’声大作,烟火腾空,震耳欲聋,陈军大为惊骇。守军在将领邓愈的指挥下,将火铳和冷兵器结合使用,打得陈军连连败退,哭爹喊娘。”
美貌的姑娘一张小嘴连珠炮一般一讲起来便滔滔不绝,让老先生看得十分受用。李寿武却拷问道:“火铳大的有多大,小的有多小?”
姑娘平静地回答:“据我所知,大的如同后来的火炮,小的就如我手里这个。”
老先生面带笑容,递给李寿武一支烟,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老人么,都希望自己的后代能有出息,这个孙女是不是有出息,眼下正是一次小小的考试不是?李寿武却紧追不放,抽了一口烟问道:“那次战争的结果呢?”
姑娘微微一笑道:“那次战争,两军僵持了将近三个月,朱文正因为兵将有限,急忙向朱元璋请求支援。7月,朱元璋率船队20多万人到了鄱阳湖,与陈友谅的60万大军展开决战。朱元璋发现,陈军的水阵战船相连,不利于进退,他便明白应该怎么办了。他想重演‘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不就是孙刘两家以火攻击败曹操吗?朱元璋将自己的战船分为20队,命令每艘船都把火器、弓箭按顺序安置布署,准备用火铳等火器远距离射击。于是,选择风平浪静的有利时机,朱元璋一声令下,这些火器便一起发射、抛掷到陈军战船上,一下子就烧毁了陈军几十条战船。”
李寿武似乎被带入其情境之中,道:“使用火铳进行水战好像还是第一次听说。”
姑娘道:“没错,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使用火铳进行的水战。江南鄱阳湖地区水网密集,士兵行动多有不便,火器便在战争中派上了大用场。除了水战中用到火器,在攻城时,火器也大显身手。朱元璋依靠火铳打败陈友谅后,同年11月份,他又命大将徐达向东进攻张士诚政权的都城平江。徐达在城外筑起长围,又架起高高的木塔。木塔分三层,每一层都布署了弓箭、火铳。发动攻城以后,各种火器射向城里,张士诚的部下损失惨重狼狈不堪。在一次战斗中,其弟张士信也被火铳击中头部而死。经过一年的围困,城内弹尽粮绝,最后兵败城破,张士诚被俘。”
李寿武道:“我想知道,李景琛时期的各种火铳有没有高下之分呢?”李寿文却感觉弟弟有些事无巨细强人所难,这么细微的问题一个年轻姑娘怎么说得清?便插话道:“这样的问题就甭问了,大学生写论文恐怕谈不了这么具体。”
姑娘却摇摇头道:“但问无妨。火器在朱元璋打天下时立了大功,所以朱元璋对火器非常重视。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在南京设立了很多机构来制造和保存火器。南京一时之间也就成了全国的军事重地。据《明会典》记载: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在工部设立军器局,专营兵器制造,以火器为主,同时也造皇家御用仪仗兵器和少量冷兵器。其中兵仗局是明代主要的兵器制造机构之一。其规模之大、工匠之多、工种之齐全、分工之细密,皆前所未有,而且已经采用流水作业方式来制造各种军器。而各种火铳的结构,既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
李寿武道:“如此说来,明代只怕是人人都懂些火铳制造吧?”
姑娘道:“也不能这么说。在明廷看来,火器是个‘神物’,而且是‘绝密’级,因此对其制造、使用的控制也相当严密。四年后,即洪武十七年(1384年),设立内官监下的火药作,专门掌管火器制造。如此大规模的兵器制造,其管理也相当严格。神枪、神炮老百姓不许擅造,火器制造之法严禁外泄。火铳的铳身上,必须刻上制造单位和工匠的名字,以备核查。兵仗局制造的火器,如果在演放中炸裂,就会被退回去改造,工匠也会被‘问责’。火器制造,还必须严格按照生产标准进行。比如,关于铳规定:铜手铳的重量是5至10斤,碗口铳按胜字编号,手把铜铳按列字编号等。”
姑娘把手里的火铳举向李寿武,让他看火铳筒上的铭文。李寿文也探着头看。果然,上面既有制作者姓名又有编号。让他们意外的是,制作者也姓李,而且也是景字辈,叫李景庵。李寿文道:“这火铳上刻着李景庵,与李景琛是不是也有关联呢?”
姑娘道:“没错,据说李景庵是李景琛堂弟,在火铳研制上技高一筹,李景琛军中火铳基本都出自他手。”二李正听得兴起,老先生又话锋一转道:“提起明朝火器,不得不夸赞太祖朱元璋眼光颇高。因为朱元璋对火器的推崇,明初的中国火器有了巨大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制定了全国卫所军队武器配备比例,‘凡军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也就是说,明初军队火铳配备率达到10%。二是,为了满足全国卫所火器装备,火器生产地大大增多,除了传统的国家军器局制造外,部分卫所也被允许生产,由于对火铳研制生产的限制较少,便对提高火器生产工艺促进很大。李景庵属于卫所制造火铳的典型事例。”
李寿文道:“如此说来,李景琛他们在抗击燕王时也使用火铳了?”
姑娘道:“应该是。前不久,我和爷爷到蕲阳市里参观过目前出土的洪武时期火铳实物,看到地方生产的火铳才是明初军队配备的主流武器。中央政府的军器局所生产的火铳只有当地方火铳不足时才会调拨补给,而地方可以自产火铳,故而朝廷火铳几乎没有发配给地方军队使用,由此洪武火铳只见到地方产的实物,没见到中央军器局的。因此说,燕王朱棣手里的火铳,和李景琛手里火铳,都是各自制作的。而李景琛的火铳数量抵不过燕王,但质量上却远超燕王。所以,交起战来,燕王兵将死伤惨重,燕王便恼羞成怒。李景庵还发明了一种奇特的火铳,杀伤力特强。但最后李景琛终因兵将太少全军覆没。据说作战中李景琛不光断了左臂,身上还中了十来处火伤,但李景琛凭借一股锐气,率领部下英勇奋战,不屈不挠,一直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李寿武问:“李景琛死了,李景庵呢?”
姑娘道:“别急,你听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