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Preface

一种视角

这本小书是我过去在各类媒体上发表过的专栏文章的合集,它们主要成文的时间是2013年年末到2015年年初。这一年多里,我从香港到上海,从外资精品投行到中资投行,以一种复合的视角目睹了中国资本市场发生的令人目不暇接的各种事件,写下了一些关于资本市场的虚虚实实。

IPO注册制渐行渐近是这段时间资本市场的主要话题,长达14个月的IPO停发在2013年年底终于开闸,宣布新股发行体制将向注册制方向改革,却在第一批IPO发行就遇上了高价发行并大比例出售老股的奥赛康。一时间舆论哗然,即将拉开的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大幕也因为这场闹剧匆匆叫停。

监管与市场的角力是近些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明显特征,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与全球市场同步的趋势也愈加明显,然而打破旧有的惯性并不容易,注册制不可能一步到位,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必然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另一方面,对IPO发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也与互联网企业密集赴海外上市有关。京东、阿里巴巴都在2014年登上了美国资本市场的舞台,两家公司上市均引发了全民关注,一家是因为八卦炒作,另一家则是因为在上市地选择上的反复,以及上市后引发的中国梦的讨论。

相比为逐步推进注册制缓慢放行的IPO市场,并购市场才是风生水起,继2013年的所谓“并购元年”之后,并购仍然是2014年A股的主旋律。然而无论从并购的动机或是并购的游戏规则来看,中国市场上的并购还是自成一派的玩法。我们很难依据西方发达国家的并购理论体系梳理出清晰的中国企业并购战略和趋势。很多并购交易的发生,呈现出奇特的“跨界”思路,炒作市值成了许多上市公司做并购的主要动因甚至是唯一动因。

此外,我们遵循的市场规则与全球的并购市场规则不接轨,成熟市场上的估值话语体系,大部分中国企业和中国投行人并不熟悉,导致我们在海外并购的过程中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如何与对方在同一语境里对话。

在并购的过程中,估值是最枯燥也最有趣的部分,换句话说,既是技术也是艺术。联想从谷歌手中买摩托罗拉是不是亏了?马云和王健林两位大佬购买球队哪个更划算?这些都是涉及估值定价的经典故事。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投行在并购交易的估值方面发挥的作用太少。

实际上近一年来,中国的投行从业人员早已危机感深重。随着资本市场改革步伐加快,传统的迎合监管要求的中国投行工作思路已无法为客户带来价值提升,更不能在交易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投行如何转型的话题在媒体上也反复讨论,但实际上明确的路径并不存在,只有各自尝试和突围。

以上都是本书中纪实的部分——IPO和并购交易是本书评论文章的两大主题,附加以对投行转型的思考、投行人生活的记录以及职场随笔。

此外,身处投行圈子,所见所闻各种资本市场的故事,就会发现阳光底下并无新鲜事。那些以小说之名出现的文字,无非是一个又一个相似故事的叠加和演绎,如此构成了本书中虚构的部分。

最后,说说专注。这是一个浮躁的年代。我们每天盯着手机,不断接收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很多时候丧失了专注力。通过写作进行思路的整理和归纳,是培养专注的过程。有段时间,我除了写作几乎没有别的业余爱好,和朋友吃饭时还惦记着晚上回去写文章,完全沉浸在写作的世界里。一年时间过去了,我忽然意识到自己已经写了十万字的专栏文章。只要你能坚持专注做一件事,哪怕只是一年,收获也会非常惊人。

我也逐渐发现,在各个领域里做得出色的人,无一不是专注做事,坚持专注做事。本书最后一篇文章是采访华兴资本的创始人包凡,当天他讲了许多充满智慧的感悟,让人敬佩而深思。总结下来,他成功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其所从事的融资顾问领域的长期专注。

专注是最可怕的力量,与各位读者共勉。

班妮

201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