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风满楼(1)

  • 百年家国
  • 唐浩
  • 4303字
  • 2016-02-22 14:07:23

母亲和玉环姨第一次见到她们的继母,是在北平东四五条一座幽静的四合院里。一九三一年春天,姥爷在这里租了间正房,续了一位后姥姥,叫王慕昭。

王慕昭是八旗贵族出身的一位格格,因姊妹中排四,所以都叫她四姑娘。只因清廷倒台,民国政府取消了前清遗老的俸禄,家道就此中落。当时四姑娘正值花样年华,却因高攀不起又低嫁不就,就这样把婚事一拖再拖,直拖到父母双亡,家财罄尽,她成了一个四十多岁的老格格。惶惑之时,四姑娘进了灯市口公理会的教堂,想听听耶稣基督怎么说。一位热心的教友便给她介绍了已在通州教会传道的姥爷,这门亲事随后便成了。于是,姥爷便开始往返于北平通州之间。一方面仍要照顾还在通州的母亲和玉环姨,一方面开始与四格格锅碗瓢盆地过起了日子。

那年初夏,正在通州富育女中附小教书的母亲,带着还在上学的玉环姨,进城觐见她们的继母。进门后,拐过影壁墙,看见一位微胖的中年妇女,正站在四合院中间的丝瓜架下,用小笊篱从一个硕大的鱼缸里,往外捞一条死金鱼。“咪咪咪”,她大声唤着,一只狸猫应声从墙头蹿下,将那死鱼叼走。

望着母亲和玉环姨,姥姥(我们后来一直这样叫她)显得很豁然:“瞧瞧这姐儿俩,活像两朵墙根下的白芍药。”母亲这才闻见满院子散发着的芍药香。

“知道你们来,我寻思了半天,也踅摸不出什么像样儿的东西来。”说着,她从屋里拿出两方新手帕:“这还是那年三贝勒家的老闺女送我的。英国货,真丝的,收着吧。”

姥爷笑着在一旁说:“收下吧。”母亲和玉环姨高兴地收下了。

后姥姥是一个过日子十分讲究的人,她曾对我说过,前清做姑娘时,她梳的是“两把儿头”。她总喜欢在高高的发髻里,掖进一个盛着清水的小瓷瓶,瓷瓶里插上一朵茉莉花。那花终日清香不败,只是脖子不能乱晃,总得挺着,时间长了,腰板儿也就习惯挺直了。

后姥姥这辈子没有生育过儿女,这让她不得不十分在乎姥爷家的姨舅们,因为她很清楚,只有善待这些今后能为她养老送终的李家兄妹,自己才不至于像很多前清八旗遗老那样饿毙街头。所以婚后第二年,这王慕昭便把自己的名字改了,从姥爷姓,改成了李慕昭。

母亲一九二九年在通州富育女中毕业后,考虑姥爷供养困难,便到富育女中附小当了教员。一九三四年,母亲考入河北保定福音医院高级护士学校,开始了她的人生征程。

一九三四年的八月底,北平前门火车站人头攒动的站台上,一个背着铺盖,拎着小藤箱的年轻姑娘,一边用目光搜寻着每节车厢的牌号,一边安慰着身边为她送行的小姑娘。与此同时,另一股人浪迎面涌来,一个年轻潇洒的青年学生,拉着身旁一个睁大眼睛四顾不暇的毛头小子,挤在出站的人流里。将要离开北平的姑娘就是我母亲,刚刚下车的小伙子就是我父亲。他们擦肩而过,谁都没想到日后的缘分。

回到燕大的第二天,父亲就领着叔叔,去了位于西山的香山慈幼院。在院长的客厅里,父亲见到了神态端宁的熊希龄。

熊希龄,字秉三,湖南凤凰人。清翰林院庶吉士,清末民初致力于宪政革新的著名学者,民国后做过国务总理。一九一七年直隶顺天大水,淹一百零八县,饥民遍野,哭号震天。熊希龄奉命督办水灾善后,沿途所见万分悲悯。遂与当时还存在的前清内务府交涉,将位于西山的前朝行宫静宜园拨出,改办香山慈幼院,专收灾民遗孤和弃儿。由于该院环境幽雅,师资雄厚,教学严谨,一些北平甚至外地的达官显赫也纷纷托关系将子女送进门来。一时间,这座孤儿堂竟成了众人瞩目的基础教育名校。

自我介绍之后,父亲恭敬地将吴雷川昨晚连夜写的一封信,交给熊希龄。在信中,吴老谈到了父亲,也谈到了叔叔,他希望香山慈幼院能给叔叔一张书桌、一只饭碗,他说这兄弟二人,将来都会是国家的有用之才。

熊希龄迟疑地站起身来,他忽然对父亲说:“外面很热,是吗?”父亲说是。他又坐了回去,示意父亲也坐下:“我原来创建香山慈幼院,旨在收养教化那些无家可归的孤儿,没承想近年来,一些其他子弟也纷至沓来,把个孤儿院搞成四不像了。”

父亲一直诚恳地望着他。

“这唐子洵的生父继母都在,嫡兄你又在燕京读书,与我招生要求相去甚远。当然,震春(吴雷川字)兄手书字字情真意切,让我为难呀。”

他忽然问父亲:“喝茶吗?”

父亲赶忙摇头:“家父浑浑噩噩,继母万般刁难,我虽在燕大读书,却一直勤工俭学,实在无力提携同胞骨肉,望院长再破例一次。”

熊希龄站起身来,父亲随之起立。

“这件事,容我再和下面商量一下,我会把结果告诉吴老的。”

父亲无奈,但显然不能再求,便随熊希龄走出客厅。

屋外骄阳似火。忽然,熊希龄看见院子中央站着一个素不相识的男孩子,只见他双脚合拢,挺胸抬头,汗水浸透衣衫,目光却炯炯有神,不禁一愣:“你是?”

“唐子洵!”叔叔大声回答。

熊希龄回头问父亲:“是你让他一直站在这里?”

父亲点头,目光低垂。

熊希龄大为感慨:“留下吧。”一句话,父亲潸然泪下。

后来提到这件事情,熊希龄还苦笑着对吴雷川说:“我就怕遇见程门立雪的苦孩子。”吴老含笑不语。

不久,吴老让父亲住进了吴宅。父亲利用每天的课余时间,除了给吴老的孙子补习英文外,还帮男仆文子收拾这里的房间小院,料理吴老的起居。

一九三五年初夏的一天,吃过晚饭后,吴老回到书房,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父亲要给他把台灯点亮,他摇了摇头说:“你忙去吧,我想安静一会儿。”

这一天,北平全城舆论哗然。因为前一天下午,民国政府代表何应钦在北平居仁堂约见日本代表高桥时,面告民国政府已全面答应日方的要求,即河北省党部即日撤销,中国军队调离河北全境,并将明令取缔一切抗日团体,禁止一切抗日言论。华北大门最终还是向日本人敞开了。

燕京大学鼎沸了,以张兆麟、王汝梅、陈翰伯、龚普生、黄敬为首的一批爱国学生,日夜于校内校外奔走呼号,所到之处群情激奋,万众相随。

然而,渐渐地,张师贤发现这些职业抗日的学生领袖们,对来自昌黎汇文、通州潞河和北平贝满等教会中学的同学,大都较为疏远,他们在一起议事时,总格外回避这些人。这一点,父亲体会更深。一直住在吴老家的父亲,常让一些同学敬而远之,父亲感到了孤独。

“他们当中有共产党,”张师贤对父亲说:“他们信不过咱们。”

第一次听说共产党,还是在昌黎汇文读初二的时候。那一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清党,报纸上常见到大幅共产党员人头落地的照片。父亲问徐维廉共产党是什么人,徐维廉沉思片刻说:“是些理想主义者。”

父亲再问:“理想主义者至于砍头吗?”徐维廉说:“他们的理想动摇了现行的国家制度。”父亲无话再问了。

姥爷的身体越发胖了。在完成燕京大学两年的进修后,他一如既往地往返于北平通州之间。通州教会要比燕郊教会大得多,庚子年教堂曾被义和团焚毁,重修后礼拜堂变大了。站在钟楼上向西看,姥爷常说:“要拿个望远镜来,备不住看得见广渠门的城楼子。”

姥爷一家人,向来不太关心政治。即便是被人欺侮,按姥爷的话说“别人打了你左脸,你就应准备右脸让他打。”随遇而安逆来顺受,一直是这个家庭所有成员共同遵守的法则。他们的国家民族意识比较淡漠,即便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一九三五年,三舅和玉环姨照样要去什刹海泛舟,母亲课余时间照样要钻到礼堂角落的钢琴旁练琴,大舅照样画他的夕阳、古道、瘦马,华北大地的逐渐沦陷,他们似乎无动于衷。

叔叔自从进了香山慈幼院,便像一只鸟儿飞上了蓝天。只是每天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总会想念哥哥,像所有刚来这里的孩子想家一样。他问过年龄大的同学,燕京大学在哪儿?同学告诉他,就在海淀,离香山并不远。

一个星期天,父亲刚到图书馆坐下,外面就有人喊:“唐子清,有人在西大门找你。”父亲很奇怪,他在北平的熟人不多,而且从来没有人找到学校来。他赶紧朝西大门跑去,远远就看见叔叔站在门前又蹦又跳地喊:“哥!快拿钱来!”跑到门口一看,一个拉洋车的等得有点儿不耐烦了:“您快点吧,我还得拉活儿呢。”原来叔叔想父亲,又怕走丢了,就从香山慈幼院门口喊了一辆人力车,他说:“上燕京大学找我哥去,到那儿,我哥给你钱。”

多少年之后,叔叔曾笑着回忆说:“你爸常带我到燕京大学校门外的小馆里吃饭,而且坐下来就问我,子洵,想吃什么?说!哥有钱。我就说想吃炖肉,你爸就会说,别,炖肉太腻。我说想吃鱼,你爸就会说,别,鱼太腥。我说想吃螃蟹,你爸就会说,别,螃蟹没肉。到最后,我想吃的一样没点,还是听你爸的,点了一盘雪里蕻炖豆腐。”说到这儿,叔叔笑得像个孩子,眼里却闪着泪光。

十月,峦烟散尽,香山渐红。一个秋高气爽的周日,父亲携叔叔与张师贤、高名凯、江顺成等十几个燕京同学登上了香炉峰。放眼望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同学们迎风鹤立,感慨万端。上山时,张师贤还逗叔叔:“子洵,在香山慈幼院看好哪个女同学了?明天大哥为你提亲去!”惹得大伙儿一片笑声。但此刻,面对一片血红的群山,张师贤不禁肃然。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袒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以往,张师贤每每慷慨诗词,同学们总要齐声喝彩,而此刻,大家却久久无言。

每当寒暑假的时候,母亲总会回东四五条小住,这是玉环姨最高兴的时候。有一回,姥姥拿出两个厚厚的本子给母亲看,都是姥爷闲来自己写的东西,一本是《庚子蒙难记》,写的是庚子年逃难的事,一本是《火星人》,竟是一部异想天开的科幻小说。在这篇小说里,姥爷笔下的火星人和人类一样相亲相爱,他们能飞上天空,潜入海底,他们之间用歌声对话,用音乐抒发情感。在那里,没有弱肉强食的欺凌,没有战争、饥饿和病痛。看着看着,母亲摇头笑了:“爸,您写的哪儿是火星呀,您写的其实就是天堂。”姥爷点着头对姥姥说:“瞧,还是玉玺看明白了。”

就在这一年,日本人在把热河和冀东二十二县攫取之后,其华北驻屯军已完成自山海关、唐山、天津直至丰台一线对北平的包围态势,日本驻华北特务机关,进而威逼利诱察哈尔省主席、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策动华北五省(冀鲁晋察绥)自治,妄图把华北地区和平演变成第二个满洲国。在南京方面不予正面答复的情况下,为防止日军的直接入侵,宋哲元将军最终要动摇了。北平街头顿时风传“宋哲元要宣布成立华北独立政府了”。

在让人左右开弓打了无数个耳光之后,北平的学生们最先不干了。一时间,燕京大学西门的围墙上,贴满了大字标语“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八日正值农历大雪,下午,校园里的同学们相互串联群情激奋,“明天进城请愿去!”人们忙碌着起草宣言,印刷传单,气氛与十月革命前夜的斯摩尔尼宫极为相似。父亲找到了负责纠察队的学生领袖。

“你行吗?”那个同学问父亲。

“行!我有自行车。”父亲激动地说。那人把一个印着“纠察”二字的黄袖标交给父亲:“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决不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