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准确无误的判断力(2)
- 危机领导力:在突发事件中打造一流的影响力和执行力
- 未然
- 4961字
- 2015-08-21 18:10:38
1月17日,天津市公安局公布了该案件的一些初步情况,这是官方就此事的第一次表态。通告披露公安机关已抓获了数名作案分子。案情是:1月12日下午2时许,犯罪嫌疑人孙某某手持注射器在某商厦伺机作案时被抓,从其随身携带的包中搜出针头。犯罪嫌疑人安某某,曾因猥亵幼女被劳动教养1年,于2002年1月7日6时许,手持针管在河东区扎伤一女中学生,公安机关接报后迅速将其抓获。犯罪嫌疑人韩某、陶某某,1月16日上午10时许,手持装有红色钢笔水的注射器闯入女青年刘某某家,并威胁实施抢劫,公安机关接报后将这两人抓获,并缴获了作案工具及赃款。
公安部门表示,经对报案人身体检验,绝大部分未发现被针扎的痕迹,少部分人虽被针状物扎中,但未发现任何附着物。经审讯作案人证实,其扎人时所用的针状物未接触过艾滋病病毒。公安部门说,此类案件所用的作案工具不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犯罪嫌疑人以用针扎人来传播艾滋病之说,纯属骗人吓人。”“希望广大市民不要听信谣言,安心正常工作生活。”
当天晚上,天津电视台播放了公安机关抓获4名犯罪嫌疑人的消息,并请两位权威专家解释:艾滋病病毒离开人体一分半钟后因血液凝固就会死亡,除非病毒携带者现场抽血后立即大量注射给他人,否则,用扎针的方式很难传播艾滋病病毒。电视台的播报公开了事情的过程真相,打消了市民的疑虑和担忧,使城市生活工作秩序迅速恢复了正常。
从以上的这件突发事件被平息的处理方法看,非常简单,就是由政府权威部门借助新闻媒介将事件的真相公布于众,即解决了。可见,对已经明了的事件真相及时地公布于众,以消除公众的疑虑并得到理解和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4.巧借“尚方剑”:以威治乱
面对突发事件,有时候会遭遇到难以应对的顽固势力的打压或趁机捣乱,这种时候巧借“尚方剑”不但可以大大提高领导者的威慑力,而且也可以使问题的解决方式或方法具有了一定的变通弹性和回旋空间。
1973年底,邓小平第二次作为国家领导人出来工作。到他1976年再次退出领导位置,前后两年多的时间里,邓小平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和利益,多次同“四人帮”进行斗争,每次均占了上风。邓小平的第一次改革试验,虽然由于毛泽东的不信任而受挫,但他的理论在全国大范围的“批邓”浪潮中同人民群众见面时,人民群众发现邓小平所讲的,正是自己心里所想的。当然,这为邓小平的第三次出来做领导工作,并成功地领导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应该说,在“四人帮”猖獗的1974—1975年间,对于邓小平同志来说,无疑是危机重重,但他在同“四人帮”进行斗争时,屡战不败,就是善于应变,并巧妙地借用毛泽东的“尚方宝剑”,而寻求斗争成功的。
邓小平明白,面对“四人帮”的淫威,每一件事,必须处处以毛泽东的名义行事,这并不是他的风格。但由于“四人帮”是这方面的专家,他只能以变应变,才能保证自己的合法性不会被剥夺。
在这里,“合法性”在当时是一种重要的斗争资源。没有“合法性”,一切都无能为力。
所以邓小平在每一次有关整顿的讲话中,都没有忘记申明他是根据毛泽东的某一项指示或经过毛泽东同意了的。例如他说:“毛泽东同志讲军队要整顿,整个党也有这个问题。”“我在政治局讲了几个方面的整顿,向毛泽东同志报告了,毛泽东同志赞成。”
邓小平对付“四人帮”、推行全面整顿的主要武器就是毛泽东的三条指示。邓小平巧妙地利用了其中的两条:“以安定团结为好”、“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邓小平抓住这两把“尚方宝剑”,从各个领域向“四人帮”及其社会基础,以及各种“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展开了凌厉的攻势,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邓小平认为,为了对付派性,有时“群众运动”是必要的。因为闹派性的人,往往是以“群众组织”的形式出现,中央和省委都不怕,基层领导更不怕。但正如邓小平所说:“可是他最怕群众,怕群众起来。所以治那种人的办法,就是发动群众同他斗,寸步不让,而且要有一个声势,不能冷冷清清。”这一策略使得派性失去了群众基础,失去了“革命群众”的保护色,自然很有效果。
闹派性的人之所以可以成气候,原因之一是他们有“阶级斗争”这个“法宝”。邓小平用“安定团结”抵制派性活动,实际上也就是削弱了“阶级斗争”的地位。“把经济搞上去”,则是邓小平用来直接抵制“阶级斗争”的另一把利刃。
毛泽东的公式是“抓革命,促生产”,实际上他始终把革命放在第一位,不允许任何人用生产冲击革命。邓小平不能改变毛泽东的公式。他只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悄悄地把重心放向经济生产。他讲道:“毛主席讲,要抓革命,促生产……现在有的同志只敢抓革命,不敢抓生产……这是大错特错的。”然后他把当时“值得引起严重注意”的生产形势同四届人大提出的现代化目标这个“全党的大局”加以对照,号召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现代化和经济生产既然是全党的大局,革命和阶级斗争当然要退居到次要或不重要的地位上去了。
可见,邓小平的睿智,在危机状态下不仅表现在他的那些伟大的、务实的、创造性的战略决断上,而且反映他的各种具体的、务实的、巧妙灵活的策略做法上。
5.有利和主动取决于对形势的了解
突发事件能够带来连锁反应,危机往往不是一个方面的危机,一个火花会点燃另一个火花,甚至燃起熊熊大火,造成一系列的次生灾害。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领导者、公务机关必须在第一时间组织各方面的力量,依法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具体说要有较进行:
(1)人员救助。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危机应对必须坚持“生命第一”的原则。在突发事件的应对中,应当始终把突发事件对人的影响放在首位加以考虑。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应当立即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还必须同时,保证营救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2)生活保障。立即抢修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向受到危险的人员提供临时避难场所、生活必需品、医疗救护、卫生防疫等保障措施;对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生产、运输、供应、价格等采取特殊的管理措施。
(3)物资和人员征调。国内外经验表明,应对突发事件的挑战,必须有相应的物资储备,还要广泛动员各种力量参与救援。为了应对突发事件,政府在必要的时候应启用财政预备费和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视危机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调用其他急需物资、设备、设施、工具;可以组织特定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要求具有特定专长的人员提供必需的服务;对于征用,政府应当给予补偿。
(4)稳定市场秩序和社会治安。突发事件发生后,可能导致资源短缺等情况,往往造成一定的市场波动和社会震动。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治安,依法从严惩处垄断资源、欺行霸市、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制假售假或者哄抢财物、干扰破坏应急处置工作等扰乱市场秩序、社会治安的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如果突发事件尚未在媒体曝光时,则必须控制事件的影响,在对事件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法律和公理,果断做处置决定、、争取牺牲小利换来突发事件的快速应对,以免因事态的恶化带来无法控制的损失。如果突发事件已由媒介公开并已造成广泛影响,则突发事件的处置应首先将工作的重点转到引导媒介的舆论报道方向上来。当然,对突发事件本身的处置工作也需尽快完成。对媒介的引导,主要方式是让媒介了解事件真相,引导其客观公正地报道和评价事件。第二,要根据危机事件大小,合理确定应急队伍及其装备。应急处理并不是人越多越好,只要人员精干,组织得当,方法正确,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根据事件爆发的特点,合理确定应急防范的范围。应急防范的范围不是越大越好,范围大当然会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但是也会产生巨额成本。第三,方法要灵活机动。突发事件往往来势较猛且具有较强的对抗,所以处置过程要注意灵活机动,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要把握火候,审时度势,宽严相济。而对以上所提到的急需要进行的工作如何能做到快速、有效、有条不紊,需要各级领导部门对当前的事件有个清晰地了解和把握,有利和主动取决于对当前形势的了解,当一件危机事件出现的时候,最忌不明真相,而只是根据表象轻率、盲目发号施令,这样的结果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添乱。
2007年5月29日,一场突如其来、惊心动魄、历时72小时的饮用水危机,几乎席卷了无锡市整座城市,其罪魁祸首就是太湖蓝藻消除蓝藻变质引起的自来水臭味,成为尽快恢复城市供水的关键。
5月31日,清华大学教授张晓健和助手来到无锡。随后,专家组与无锡市自来水总公司水质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会商,重新制定应对方案。后来,从太湖取水口到制水厂7公里长的输水管线引起了专家的注意。经测算,太湖水从取水口到制水厂有两个半小时的流程,这给实施新方案提供了突破口。
原先的方案只是在水源厂投放大量的净化和吸附物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于是专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改进方案,改为在取水口投放大量的高锰酸钾氧化剂,在两个多小时的输水过程中,能氧化掉大部分致臭物质;在制水厂投放粉末活性炭,去除剩余的致臭物质,同时分解残留的氧化剂。这一净化程序的调整扭转了被动局面。在经历了17个小时的反复实验后,6月1日上午7时40分,检测数据显示,制水厂出水的臭味被成功消除。这一关键性突破,为破解无锡市饮水危机带来了希望。
2001年,美国遭受发疽病毒袭击的报道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各国的流行病学家、实验人员和临床医学专家被号召起来应对这场大范围的政治和公共事件。为了与国际合作,CDC在它的紧急事件运作中心中成工了国际联合小组。从2001年10月12日至2002年2月2日,这个小组收到了来自70个国家和2个地区的130份意见,这些意见来自各国卫生部、国际组织、医生等,国际社会提供的这些信息和支持对于减轻社会恐慌、防止使用不必要的抗生素、提高世界范围内生化袭击的实验监测和预警能力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同时国际联合小组就炭疽病毒袭击向各国提供不同程度的技术支持或信息支持。技术支持包括临床和环境检测等。信息支持包括关于生化病毒、实验方法、恐怖活动预警和应对的电话或网络咨询。
公共卫生机构必须能够与国际快速交流信息,跟上事态发展的步伐,以作出紧急决定。例如在美国和其他国家,许多感染了炭疽病毒的人们被告知停止使用抗生素,这正是在国际合作中获得的信息。
通过以上我们举的两个案例来看,危机事件之所以被快速平息或解决,除了需要有一只过硬的人员队伍,还要有科技的支持,即:对突发事件能给予准确定性。这样,我们解决了它就能相应地阻止它,制伏它。
第二节善于锁住问题的关键
所谓锁住问题的关键就是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要能很快地掌握与突发事件有诸多关联和易受影响的相关情况,这样会有助于我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制定应对措施,快捷有效地解决或处理由突发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和损失。
1.斩断危机赖以发生的根源
所有存在和发生的问题都有一个关键点,就像人的命脉一样,那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对于突发事件来说,这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就是一切矛盾的汇集处。抓到这个关键点,就等于已经诊断到了问题的病根,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具处方,对症下药。治愈了这个病根,其他的问题也就全部迎刃而解了。
1933年3月,罗斯福宣誓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当时,美国正发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范围最广的经济大萧条。就在罗斯福就任总统的当天,全国只有很少的几家大银行能正常营业,大量的现金支票都无法兑现。银行家、商人、市民都处于恐慌状态,此时,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将会导致全国性的动荡和骚乱。
面对如此险恶的局势就任总统只有3天的罗斯福发布了一条惊人决定——全国银行一律休假3天。这意味着全国银行将关闭3天,这3天中将中止一切支付业务。这一决定表面上来看,给本来能汇兑的银行就少而等待汇兑的民众就多的情况又增加了压力,但实际情况是,这样一来,高度紧张和疲惫的银行系统就有了较为充裕的时间进行各种调整和准备。
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举动,却产生了奇迹般的反作用。
全国银行休假3天后的一周之内,占全美国银行总数四分之三的13500多家银行恢复了正常营业,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锣声,纽约股票价格上涨15%。罗斯福的这一决断,不仅避免了银行系统的整体瘫痪,而且带动了经济的整体复苏,堪称四两拨千斤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