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振奋人心的鼓动力(1)

优秀的领导者都是优秀的宣传鼓动家。在突发事件到来的危难关头,在人心纷扰、不知所从和不知所措的紧急时刻,特别需要领导者挺身而出,站出来统一人心和鼓舞士气。指引目标以明志,宣传政策以明理,提高认识以明事,统一思想以明心,统一行动以明策,从而达到释疑解惑、激励斗志、解放思想、渲染豪情、鼓舞人心的目的。特别是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领导者的鼓动力会使组织的力量成倍增长。

第一节给人以鼓舞,给人以斗志

遭遇突发事件的袭击和打击之后可能会使群众心志彷徨、情绪低落,领导者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鼓舞士气,激励斗志,振奋人们的精神,增强人们战胜危难的信心和勇气。

1.树立坚强的决心,彰显必胜的信念

在突发事件的磨难中,人们渴望出头之时,期待平安之日,这是每一个在困苦中受着煎熬的人的共同心声。如果这种煎熬给人的感觉是无尽头的,人们就会萎靡不振,丧失志斗,相反,如果让人们感觉到灾难是完全可以战胜的,人们就会看到希望,并树立起必胜的信念。作为领导者要及时鼓舞人心,振奋精神,让人们在灾难面前挺起胸膛,并勇敢地参加战胜灾难的战斗。蒙哥马利是一位善于给人以信心、给人以鼓舞的指挥员。

蒙哥马利身材不高,长着狐狸一般的面孔。他头脑清醒,思维缜密,极富洞察力,能够很快从千头万绪中抓住事物的实质,并且明确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他的语言非常简练,能够用非常简单的语言十分清晰地把复杂的问题说清楚。

蒙哥马利十分喜欢打硬仗,越是强的对手,他越是高兴。隆美尔的名字在英国简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蒙哥马利知道,当这个集团军的司令,就是要和隆美尔在战场上比试比试了。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蒙哥马利对他人说:“在那片沙漠里,倒霉的将是隆美尔,我一定要打败这个德国人!”

这就是蒙哥马利的风格:意志坚定,从不言败!这也就是他所带的兵永远是斗志昂扬的原因。

中国人有句俗话,叫做新官上任三把火,讲的是新官到任后通常采取新的有力的举措,以打开局面。而蒙哥马利上任,却烧了四把火,而且每烧一把火都给人以力量和希望。

第一把火是在集团军树立他的形象,重振官兵的士气和建立官兵对集团军本身的信任。他对迎接他的人说:“陪我到部队,我要让士兵们认识我。”他在部队不时地发表讲话:“各位朋友,我叫伯纳德·蒙哥马利,刚从英格兰来,担任第8集团军司令。我希望和大家见上一面,并愿意借机告诉大家我的一点小小的想法。这就是:决不后退!请相信,这个想法将成为改变你们命运的钥匙!”

英军官兵被前一阶段作战搞得非常沮丧,心情灰暗到了极点,现在听到眼前这位矮小的新司令“决不后退”几个字,感到非常痛快。他们把目光集中到了蒙哥马利戴着的那顶缀有双徽的坦克部队贝雷帽,失去的信心慢慢地恢复起来。

接着,他提出了一系列改善官兵生活的具体措施。其中有一项措施就是,从此以后,全体官兵无论是用餐还是睡觉,必须进入帐篷里。原来,他发现第8集团军前任司令要求官兵只能在帐篷外吃饭与睡觉。在沙漠地形条件下,露天吃饭与睡觉是非常艰苦的事情。蒙哥马利对士兵们说:“真不知道你们是怎样适应这种苦行僧的生活的。吃饭在露天的大太阳下,睡觉在帐篷外的地上,笑话!吃苦不在于这种形式。如果生活得不舒服,谁也不会有高昂的斗志。”英军官兵是蒙哥马利一系列改善生活措施的受惠者。他们开始喜爱这个怪怪的老头,逐渐相信这个老头能够改变他们的命运。

第二把火是合理用人。蒙哥马利非常赞赏艾森豪威尔的一句话:“如果你已经对某个人完成任务的能力产生了怀疑,那就一刻也不能让他留在负责的岗位上。

他第一个撤换的人是第8集团军代理司令拉姆斯登中将。他为什么将拉姆斯登撤职,甚至没有经过请示就执行了?本来,按命令要求,蒙哥马利应该在8月15日正式接替司令一职。可是他在听拉姆斯登汇报工作时,问了拉姆斯登几个问题,他发现拉姆斯登总是让他觉得战场上的一切都有一种捉摸不定的气氛,而这正是一名高级军官的大忌,也就是说,他认为拉姆斯登没有掌握全局的能力。于是,他果断决定必须立即接管第8集团军,因为军队在拉姆斯登这样的人手中实在太危险了,一天都不能等了。他提前两天接管了第8集团军。并且发布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解除拉姆斯登的职务。

紧接拉姆斯登其后被撤职的还有第7装甲师师长伦顿少将。因为他违背自己的战略意图,挑战司令官的权威。此外,还有一批指挥官丢掉了职务。

在换掉碍手的指挥官的同时,蒙哥马利又提拔了一批年富力强的军官。第13军军长、第30军军长、情报处处长、炮兵主任等等,都是一些能征善战的人。特别提出的是,他让最得意的助手德·甘冈担任他的参谋长。命令一下,全体英军军官大吃一惊。为什么?因为英军规定,在陆军部队只设高级参谋,而不设参谋长。蒙哥马利这一决定,就等于打破了这一常规,即使是德.甘冈也提醒他不要这样做。可是,蒙哥马利说:“统帅的头脑不能全部装着鸡毛蒜皮的琐事。我让你担任参谋长,就是不想在树林里逛来逛去,忙着剥树皮,而是要走出树林,看一看整个森林。”

蒙哥马利这把火把英军官兵们的士气烧起来了。第8集团军一位中校军官在后来的自传中曾评价了这把火。他说:“一个有勇气把一些准将从集团军的参谋机构里解职的将军,一位有勇气在军士长的心中激发起热烈的献身精神的将军,是不可能不打败隆美尔的,或者说,是不可能不取得胜利的。”

第三把火是建立一个和他自己性格和作战理论相符的指挥系统。蒙哥马利有一句名言:如果脑袋里面总是纠缠着一大堆琐碎事务,就不可能有清晰的思想。他烧这把火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从琐碎事务里解脱出来。为此,他成立了一个作战司令部。这个司令部设在离集团军他的司令部相当远的前沿地域,所有的作战详细计划和行政管理事务都由作战司令部负责。他要求这个作战司令部必须精干,只编配极少量的参谋、通信、机要人员和联络官。他让他的参谋长德·甘冈全权负责这个司令部。他规定:作战司令部与军司令部同级。这样一来,使得蒙哥马利终于摆脱了忙碌得像蜜蜂一样的琐碎事务,有时间和精力经常和下面的军长或师长保持密切的接触。这样,尽管蒙哥马利不像隆美尔那样,是一个在前线进行指挥的司令官,但是他对他手下的将军和高级军官的了解程度心明如镜,对作战情况也是完全了如指掌。

第四把火是寻找隆美尔的弱点,打一场胜仗,振奋士气。当时,德意联军已是强弩之末,处境非常不好。一是补给线长,部队距离最近的补给基地托卜鲁克也有500公里,部队缺乏给养,作战物资不能及时到位,伤病员无法及时后送,兵员不能及时补充;二是官兵疲惫不堪,士气下降,非战斗减员增加。长期在沙漠的恶劣环境中作战,又不能得到给养,官兵口粮质量极差,中暑、胃病等疾病流行;三是隆美尔本人的身体不好,据德军军医向希特勒报告,隆美尔已患了严重的胃溃疡和鼻炎,血液循环系统也不好,甚至建议隆美尔不再适宜担任指挥职务。

相比之下,英军由于蒙哥马利上任后的一系列举措,士气逐渐高昂,后勤补给也比较充分。蒙哥马利本人更是精神饱满,极有战胜隆美尔的自信。

这时,英军有人认为隆美尔很可能要选择最明智的战法:撤退!如果隆美尔后撤,那么将使英军精心构筑的坚固工事完全失去作用。因此,他们主张立即恢复对隆美尔的进攻。

然而,蒙哥马利根据自己对隆美尔个性的了解,却正确判断隆美尔不会后撤,而是会选择进攻。他分析,德军在苏德战场攻势正猛,而北非战场则是德军两大钳形攻势的一端,如果北非这一端后撤,那么就等于德军承认失败,这是荣誉感非常强的隆美尔无论如何也不会做的。

于是,蒙哥马利根据情报分析,正确判断隆美尔将向阿拉姆哈勒法山一线实施进攻,他在那里精心设计了一个陷阱。隆美尔果然上当。1941年8月31日,隆美尔率领他的装甲集群向蒙哥马利布设的陷阱冲了进来,结果遭到严阵以待的英军猛烈杀伤。

这是长期以来,第8集团军的首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集团军将士的胜利信心,这也是赢得北非战役胜利的开始。

2.危难时刻领导带头站在前面

在危难来临之时,领导者要率先垂范,首当其冲,大胆地走在前面,这对属下和民众来说,绝对是一种无声的鼓舞力量。

乔治六世登位之初,因为口吃这一生理缺陷,做事情畏畏缩缩,对主政缺乏足够的信心,无形中,在人们心里形成了一个“平庸国王”的形象。人们对比较精明强干的前国王产生怀念之情,而对新国王则不以为然。历史学家认为,英国当时确实存在着严重的“王室信任危机”。

乔治六世明白他所面临的严重局势。他在与口吃毛病作顽强斗争的同时,对王室的公务勤勤恳恳,从不马虎,终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王的“自我牺牲和奋斗作为”,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看法,扭转了王室的信任危机。

欧洲大战爆发后,英国的一些名流贵人纷纷忙于安排自己的后路。他们或全家老小出走海外,或把家中财产、妻儿送往中立国家。当时,乔治六世的两位心爱的女儿分别才13岁和11岁,她们是王位的第一和第二继承人。臣下都非常清楚,战火纷飞中,万一两位公主遇上三长两短,大英帝王的宝座谁来继承?有一天,几位政府要员经过合计,去王宫觐见国王,请求道:“陛下,伦敦常被德国人轰炸,两位公主是否有必要先送到加拿大去,暂时避一段时间?”

对人们的好心建议,乔治六世心中充满感激之情。做父母的,谁不想让自己的儿女远离祸端?但乔治六世想到,自己身为英伦之主,在民族利益和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如果首先顾及自己家人的安危,怎能为臣民树立表率,使全国军民同舟共济,共御外敌?因此,乔治六世毅然谢绝了人们的好意,并且决定,无论德军对伦敦怎样狂轰滥炸,也决不离开王宫,他要将白金汉宫作为固定的司令部地址。

此后,乔治六世以一国之主的身份,与全国人民一道,同心抗敌,做了大量力所能及的工作。在伦敦遭受轰炸最猛烈的日子里,为了体恤民情,鼓舞士气,国王携同王后到首都各区和全国各地视察慰问军民,他甚至来到脏乱不堪的贫民区——伦敦东区去看望百姓,在工厂、商店的废墟中巡视。虽然他没有替人们解决多少实际困难,但国王体恤民情的做法。确实感人肺腑。因此,每当乔治六世来到一个地方时,成千上万的人便拥上前去,含泪高呼:“感谢上帝赐给了我们一位好国王!”

战争期间,乔治六世的足迹不仅遍布英伦三岛,而且几乎布满整个欧洲战场。他曾五次到国外巡视各地战场,到过法国的马其诺防线、北非战场,访问过马耳他、意大利、比利时和雅典。乔治六世冒着生命危险的这些行动,对鼓舞士气、加强盟军的共同作战,从而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胜利,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他也以自己的行动赢得了民心,因而很快扭转了“王室信任危机”。战争结束后,丘吉尔首相在给国王的信中说到这一点时写道:“这场战争使王室同人民之间的联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紧密了。陛下受到英国各界人士尊敬的程度,超过了以往历代英王。”

与士卒同甘苦,可以取信于士卒;与百姓同甘苦,可以取信于百姓。以一人之心,争取万人之心,精诚团结,患难与共,共渡难关,历史上这种例子很多,因而,古今中外的帝王将相都把它作为治国治军的基本原则之一。

3.与灾难同台共舞,与部下同舟共济

战胜危难是需要勇气的,有勇敢的将帅才会有勇敢的士兵。要想让下属或群众在突发事件面前不打退堂鼓,不临阵脱逃,作为领导或上司应该首先临危不惧,处变不惊,这样无疑会增强属下的斗志和勇气。

崔可夫是前苏联的著名元帅,也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取得胜利的功臣,在德军重兵进功的斯大林格勒的危急时刻,崔可夫始终和自己的部队在一起,始终坚持在最前沿指挥作战,以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感召着、教化着自己的下属。在这场转折之战中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斯大林格勒原名叫察里津,1918~1919年,在斯大林的指挥下,曾在这里进行过粉碎白匪军进攻的著名的察里津保卫战,对打破俄罗斯南部的反革命与东线白匪军会合的计划,挫败敌人企图切断俄罗斯中部与南部粮食、燃料地区联系的阴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城市从此就改名为斯大林格勒,它是英雄的前苏联人民坚强不屈的象征。如果它陷落了,对前苏联人民的心理必然会是个巨大的打击。不仅如此,斯大林格勒的战略位置异常重要,既是伏尔加河的水上航运的必经之处,同时还有好几条大铁路干线由此经过,把大量的战略物资运往前苏联的各个地方。该城还是工业城市,城中有很多著名的工厂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