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中国烹调文化的特色
- 食色攻略:唯有美食不可辜负
- 安然
- 2208字
- 2015-08-21 19:04:37
通俗地讲,舌尖上的文化也就是嘴巴上的文化。如果说茹毛饮血还不能称为文化的话,那么,当发展到人们面对食物而采取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不撒姜食不多食的态度时,那种早已形成标准和原则甚至是理论的烹饪手法一旦被违背时,人们就不再去食用它时,你还会说饮食还不是一种文化了吗?可以说,现在的饮食的制作和食用不但是一种文化,而且它还培育和帮助了许多其他文化的繁荣,这一点是不容否定的。
历史漫长,继承完整,传统悠久,结构稳定
我国具有50多万年的烹饪文化史,这是世界各国所没有的;从烹饪文化的产生到现在,烹饪文化发展的各个环节都很完整,没有中断,这也是世界唯一的。中国烹饪文化中的传统部分就形成时间来看,最迟在春秋战国时代,共主要的内容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重食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解决吃饭问题的历史。重食最主要的原因是食物材料生产条件相对恶劣、人口比例失调引起长期缺乏食物。以至于人们在相互见面时首先要知道的就是:“吃饭了吗?”国家代名词是“社稷”,社是土地,稷是粮食,农为立国之本,“农用八政,首政在食”。重食是基点与核心,重养、重味等传统观念均为重食的引申和扩展。
(2)重养
养即养生,是运用养的手段使身体保持健康状态,而使寿命达到自然赋予的最高限度。最基本的养生是食养,包含一套完整的食养理论体系。借用阴阳五行理论,以臊、焦、香,腥,腐等为五气,甘、酸、辛、苦、咸等为五味,五气和五味寓于五谷、五果、五畜。五莱之中,并通过食用进入人体脏腑而发生作用。五气、五味、五谷、五果、五畜、五菜。脏腑等均具有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性质,五气为阳,五味为阴,谷果畜菜之中所含之气为阳,所具之味为阴。人体内也有阴阳之气和五行的运行,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阴阳之间有平衡与否的关系。如果阴阳在五行生克中达到平衡,人体就健康,否则就会患病。
(3)重味
视食物之味为核心,为衡量食品质量的第一标准。传统上,往往不管食品的营养如何,先看其味道怎样。在某种意义上,烹饪风味流派的区别就是味的不同。与重食相比,有食不必重味,但重味必须有食:故食为味之体,味为食之魂。重养必然重味,味至则养得,故味为养之先导。重味是超出生存需要的高一级需求,即享受需求。
涉及领域广,内涵博大精深,层面丰富多彩
中国烹饪文化内涵的博大,从物质文化方面讲,是指烹饪食材的无所不取、工具的复杂繁多、工艺技巧的丰富多样,风味流派的众多纷繁,从精神文化方面讲,是指烹饪理论概括的领域全面,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包含的思想观念相当广阔。
中国是东方饮食文化的代表,纵观大江南北,无论文人雅士,还是市井百姓,人们对吃都倾注了无数的热情。烹调在中国早已超越了维持生存的作用,它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维持肉体的存在,而且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它是人们积极充实人生的表现,和美术、音乐等有着同样的提高人生境界的意义。人们称烹调为艺术是毫不过分的。
在中国,因为祖先圣贤都提倡保守的传统,所以人们便把人生的倾泻导向于饮食。由于这个原因,不仅使得烹调艺术高度发展,而且赋予烹调以丰富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人们的风俗习惯中,婚丧嫁娶这类大事,总是以吃作为其重要内容甚至高潮部分,其次,它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社交手段之一。在农村,“认识”这个词常常为“在一个桌上吃过饭”所替代,同时,烹调也是表达民族感情的重要方式。
中国哲学作为东方哲学的代表,其显著特点是宏观、深邃,同时又很模糊,不可明确界定,这对中国烹调的指导意义是非同一般的。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它的食材可以是一种或多种,调料可以是一样或多样,步骤可以是一步或多步,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这一切讲究的就是分寸以及整体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色香味形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之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在中国烹调的体系中,不仅讲究菜肴的整体性,而且餐具、餐厅,摆台、上菜顺序,乃至天气、政治形势、食客等的不同,婚宴、丧宴、寿宴、国宴,家宴等的区别,都能纳入烹调的整体考虑之中。可以说,这种对客观事物整体性的把握就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像中国文化中的中医药学就与烹调有着极其相似之处。这种哲学思想的不同使西方烹调倾向于科学,中国烹调倾向于艺术。在烹调不发达的时代,这两种倾向都只有一个目的——保命充饥,而在烹调充分发展之后,这种不同的倾向就表现在目的上了:前者发展为对营养的考虑,后者则表现为对味道的讲究。
中国烹饪文化层面丰富,其中包涵着中国历史上各个社会阶层、集团所创造的烹饪生产和消费文化的每一个部分,有雅、俗之分。
民族特色鲜明,兼容量大,融合力强,生命力旺盛
烹饪文化中的物质文化要素中,食源文化中的博食为人类食源的广泛开辟作出了突出贡献。蒸和炒是我国烹饪独有的工艺,其中也包含最为复杂多样的烹调方法。在精神文化要素中,烹饪与传统思想观念渗透结合而产生了“国粹”性文化现象,在最深层面上反映的是宇宙观、社会观、人生观与审美观等。
中国烹饪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兼收并蓄的气魄和极强的融合力。在历史上,中原烹饪文化—直处在同周边“胡”“蕃”烹饪文化相互影响和吸收的状态。中国烹饪文化是一个以汉族烹饪文化为主体的、与其他民族烹饪文化相互兼容的大体系。清代虽然闭关锁国,但西餐却在当时得到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