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二战前后的世界(7)

德黑兰会议

为了加强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对德、对日作战行动,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了一次国际会议。会议重点讨论了尽快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还就波兰边界、战后处置德国、战后建立国际组织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并秘密签订了《苏美英三国德黑兰总协定》。会后三国联合发表了《关于伊朗的宣言》和《德黑兰宣言》。《德黑兰宣言》宣布三国决心在战争方面,以及在战后的和平方面进行合作。德黑兰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极其重要的国际会议,它对于加强苏、美、英三大国的合作及协调盟军作战和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巨大的影响。

同盟国的战略反攻

在太平洋战场,从1943年起,美、英等同盟国军队兵分两路对日军发起全面反攻。1944年10月,盟国海军与日本海军在菲律宾东部莱特岛附近海域进行了二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盟军大获全胜。在欧洲战场,从1944年开始,反法西斯同盟国从东西两线向德军发动了全面的战略反攻,德军溃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

苏联的战略反攻

苏军在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之后,完全取得了战略主动权。1943年8至11月,苏军解放了东欧的许多地区。在后方人民的大力支援,敌占区近百万游击战士的紧密配合以及美、英的援助下,苏军的兵员和重要武器装备均已超过德军。1944年,苏军集中兵力在东线连续发动10次重大的战略反攻战役,均取得了胜利。苏联战略反攻的胜利,为盟军1945年彻底打败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基础。

诺曼底登陆战役

为了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减轻东线苏德战场上苏军的压力,1944年6至7月,美英盟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地区进行了战略性登陆作战。美、英投入45个师、1万余架飞机、5000余艘各种舰艇,由艾森豪威尔任最高司令:德军防守该地区的有6个师、500架飞机、500余艘舰艇。战役从6月6日登陆开始,到7月24日结束,以德军大败告终。其间,美英盟军伤亡12.2万人,德军伤亡和被俘11.4万人。这次战役对美英盟军在西欧展开大规模进攻、加速纳粹德国的崩溃以及决定欧洲战后形势,具有重大作用。

太平洋战场的反攻

中途岛海战和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后,美军完全掌握了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并从1943年6月起转入反攻。美军采取“双叉冲击”战略,从西南太平洋和中部太平洋两路出击,以菲律宾为会合点,实行越岛进攻。1945年2至3月,美军攻占硫磺岛。4月1日,美军在冲绳岛登陆,经过3个月的激烈战斗,最终于6月30日占领全岛。至此,盟军取得了进攻日本本土的海空军基地,打开了通向日本的门户。中、英、美联军从1943年秋起在缅甸战场上也展开了反攻。

亚、欧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争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在所占领的欧、亚、非广大地区实行残暴的法西斯统治,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泰国和欧洲的波兰、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法国、荷兰、卢森堡、挪威、丹麦等被占领国的人民,为保卫国家主权、民族独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武装斗争。德、意、日三国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反法西斯和反战斗争。欧、亚、非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沉重打击了法西斯侵略者,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在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的胜利推进,已经昭示这场世界大战的最终结局。苏、美、英三个大国开始着手战后世界格局的安排。负隅顽抗的德、日法西斯最终在盟军的炮火中彻底失败。意大利早在1943年就已经向盟军投降,而日本也于1945年9月2日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宣告结束。

雅尔塔会议

在德国法西斯败局已定、日本法西斯仍负隅顽抗的情况下,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于1945年2月4至11日在苏联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了国际会议。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处置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远东问题和联合国问题。2月11日,苏、美、英秘密签订《三国关于远东问题的协定》,即《雅尔塔协定》。根据该协定,苏联同意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三个月内有条件地参加对日作战。雅尔塔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有利于同盟国联合力量击败德、日法西斯,制裁德国和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但《雅尔塔协定》中有关中国的条款,是背着中国人民作出的有损中国主权和利益的决定,是大国强权政治的表现。《雅尔塔协定》同时也是一份美、苏划分战后势力范围的协定。

德国投降

1945年春,苏联和美、英等盟国军队分别从东西两面攻入德国本土。4月,苏军突破德军奥得河—尼斯河防御地区。4月26日,合围柏林的苏军采取多路向中心突击和分割围歼的战术,开始强攻柏林。4月27日,苏军突入柏林市中心。4月29日,苏军开始强攻德国国会大厦。4月30目,苏军战士终于把胜利的红旗插到了德国国会大厦的主楼顶上。5月2日,德军投降。5月8日,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在柏林近郊卡尔斯霍斯特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波茨坦会议

为了商讨如何安排战后世界、分享战争胜利果实以及如何迅速击败日本法西斯,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7月28日后是新任首相艾德礼)在柏林郊外的波茨坦举行第三次会晤。会议讨论了占领德国的基本原则,规定:解除德国全部武装,摧毁一切军事工业和纳粹组织,惩办战犯;实行政治生活民主化,经济上消灭过分集中现象,重点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会议还就德国赔偿问题、波兰问题达成了协议;讨论了对日作战、赔款等问题,并作了规定。7月26日会议发表了《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波茨坦会议对加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具有重要意义,但这次会议也反映出英、美同苏联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益激化。

苏联对日作战

为履行雅尔塔会议的承诺,苏联于1945年8月8日对日宣战。第二天早上,苏军分别从西、东、北三个方向在中国东北、内蒙古和朝鲜北部四千多千米的战线上对日本关东军发起全线总进攻。8月19至24日,苏军向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的主要城市空降部队,先后占领齐齐哈尔、沈阳、哈尔滨、长春和旅顺。至8月底,苏军在中国军民和朝鲜人民革命军的配合下,肃清了中国东北和朝鲜三八线以北地区顽抗的日军:同时,苏军还攻进了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9月1日,占领国后、色丹两岛。苏军在战斗中共击毙日军8.3万人,俘虏59.4万人。苏军对日作战的胜利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

美国投掷原子弹

1945年7月中旬,美国原子弹试验成功。为了加速战争进程,争取在苏联参战前迫使日本投降,并在战争结束前对原子弹进行实战效应试验,美国决定对日本投掷原子弹。1945年8月6日,美国飞机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炸死7.8万人,炸伤3.7万人,死伤人数占当时广岛实际人口的48%。8月9日,美国又向日本长崎投掷了第二颗原子弹,炸死2.37万人,炸伤4.3万人,死伤人数占当时长崎实际人口的29%。此后,这两个城市又有大量人口因核辐射而死亡。美国投掷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投降。

日本投降

在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坚决打击下,日本法西斯已陷于全面崩溃边缘。1945年8月13日,美国认为日本故意拖延投降时间,对其进行猛烈空袭,以迫使日本尽快投降。8月14日,日本裕仁天皇再度召开御前会议,表示没有改变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决心。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日本无条件投降的诏书。之后,散布在日本国外的330万日军陆续向盟军投降。8月30日,美军在东京及附近地区登陆,实现对日本的占领。9月2日,日本的签降仪式在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二战后的世界政治

国际政治格局从20世纪初开始发生的各种变化,最终随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胜利而确立,现代世界的框架基本成型。欧洲在享有几个世纪的世界霸权之后,逐渐衰落,转而依附美国;社会主义制度冲出了一国的界限,国际上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战后世界格局呈现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集团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集团对峙的态势。然而,两极格局只维持了不到半个世纪,世界就由两极走向多极,由二元转向多元。世界政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雅尔塔体制

二战后期,美、英、苏先后举行了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三次首脑会议,达成了有关对德、日作战,处置德国,解决波兰和远东问题,建立联合国等一系列协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制。

分区占领德国

如何处理战败的德国是二战后欧洲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也是美、苏两大国斗争的焦点。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4国分区占领了德国。苏联占领东区,美国占领西南区,英国占领西北区,法国占领西区。4国还分区占领了大柏林。虽然苏、美、英、法4国建立了盟国管制委员会,但由于各自固有的利益不同,各占领国都想用本国的战略方针去处理德国问题,因此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

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8年2至6月,美、英、法、荷、比、卢6国举行外长会议,提出一个分裂德国的“建议”,筹划在德国的西方占领区成立德意志国家。6月21日,美、英、法在西部占区实行单独的货币政策,这是正式分裂德国的第一个重大实际步骤。并成为引发柏林危机的导火线。对此,苏联一再提出抗议和反对,并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6月22日,苏占区亦开始实行货币改革,6月24日,苏军封锁西柏林,全面切断了西柏林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和货运,柏林危机爆发。但是由于双方都不愿诉诸武力,经过谈判,终于达成妥协,1949年5月,苏联对柏林的封锁解除,第一次柏林危机结束。这次危机之后不久,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德国正式分裂。

美国独占日本

日本投降前夕,美国为了实现控制日本,进而控制整个东亚的企图,决定单独占领日本。日本投降后,美国拒绝了苏联关于“在占领日本时”最高统帅“由美、苏将领各一人担任”的建议,由麦克阿瑟出任盟国最高统帅。苏联提出成立苏、美、英、中4国管制日本委员会的建议也被美国拒绝。经过双方反复斗争,1945年12月的美、英、苏三国外长会议决定成立远东委员会和盟国管制日本委员会。但实际上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局面没有任何改变。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社会主义苏联在大战中发挥的重大作用,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在世界上广泛传播。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一系列国家建立,社会主义阵营逐渐形成;欧洲共产党为了寻求独立自主的发展,进行了欧洲共产主义道路的探索;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也被社会主义所吸引而开创了适合本民族的社会主义道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1917年,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俄国人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此开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资本主义制度的对峙。二战后期,由于苏联红军解放了东欧大部分地区,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等国也相继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在亚洲,随着日本法西斯的节节溃败和最后投降,中国、越南、朝鲜也相继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这些国家经过民主改造,大都逐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国际社会主义力量逐步壮大,从而在世界上逐渐形成了一个与资本主义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

欧洲共产主义

1956年,苏联共产党对斯大林的错误进行了批判,促使西欧各国共产党人开始重新认识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他们强调独立自主地提出理论观点和确定政治路线。1975年,意大利共产党和西班牙共产党、法国共产党分别举行会谈并发表宣言,这被认为是欧洲共产主义运动正式形成的标志。1977年3月,意共、法共、西共领导人在马德里会晤,通过了被称做“欧洲共产主义的宣言”的《在民主、自由中实现社会主义》的纲领。简言之,欧洲共产主义各党在主要观点和政治倾向方面基本一致,但具体政策和内容有较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