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望五千年的魂·民间文学卷
- 王海荣
- 554字
- 2020-08-26 16:38:16
第一编 图腾
在中宁,远古的东西,总是在今天的民间轨迹频闪。
——史载,大约距今1.4亿年的侏罗纪末期,这里海水茫茫。而今,在中宁大地上距黄河直线高度约100米的硒砂瓜山地,再现的是浆鳞鱼化石和高山大塬上就地压砂的广厚卵石层。于是,他们祭拜劈开青铜峽,疏泊成河,造化了中宁盆地的大禹。
——史载,古时中国西部黄帝部落信奉的是龙,以为自己是龙种、龙子。而今,中宁的黎民视黄河为“龙脉”,他们的先辈以船筏为工具,风波浪里,运送土产于“龙背”。他们信龙王,建龙庙,舞祥龙,奉龙于造化,祈龙于安顺。
——史载,唐乾符三年(876)六月,这里的雄州大地震,地陷水涌,死伤甚众。而今,故地今存石空寺,寺前农人讲,那是仙童开山,山鸣三日,突起洞天,闪出了石空石窟。于是他们敬仰石空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里人山人海。
——史载,甲骨文卜辞中,篆刻有“忝”“稷”“麦”“杞”等农作物的丰歉。古人用以占卜。而今,中宁人早已称杞为”茨”,他们种杞崇杞,枸杞文化多姿多彩。
是时间的流移,给人类已普遍的原始信仰。人类的视觉文化总会演化为一种原始的意识形态,它融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清代的学者,首次把印第安人“totem”一词译成“图腾”,成为我们解读人类意识现象的共识。是的,当人类把视觉的造型与原始的信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图腾就产生了。人们用双眼来观看世界,又用双眼来进行造仿。他们不仅神化了自己眼睛的功能,而且又神化着自己观察得来的形象。正是这样,在枸杞的原产地,在人们把中宁枸杞视为“圣果”的中宁,我们就完全可以解释世袭的中宁人关于枸杞的一些言与行了。
枸杞本是一种野生了数千年的植物,当人们从发现它的色、形和妙用的那一天起,它就从它的本土逐渐走向了全人类,展示给今人的是五千年的史书文明,两千年的药用文明,一千年的种植文明。它从原始一路走来,奉献给人类的是健康与长寿,积淀在华夏文明史上的是传说、故事、歌谣、绘画,也遗留下了它的图腾。
一、甲骨遗韵
殷商时期在甲骨文中,除“黎”“稷”“麦”“稻”之外,还有着一个“杞”的象形字。至今,在枸杞的原产地中宁,这个字形已是人们习惯的一个神话般的图腾了。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卜辞中,多次出现有“杞”。这个字符,其结构大大超越今天人们的常规思维。千百年来,国人诵“杞”,写“杞”,或述或歌,或楷或篆,“木”为左,“己”为右,自是习惯之中了。
据史料考证,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枸杞或丛生于河郊,或悬栖于山岩,它以色之鲜艳,味之甘醇,被当时的人们奉为“力量的源泉,情感的家园”。在宫廷的各类祭祀占卜中,借“杞”纵情歌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依托。甲骨文著名专家罗振玉依据《说文解字》解释说:“杞,枸杞也,从木己声。”
甲骨文卜辞中有“田”“作大田”的记载,还有“忝”“稷”“麦”“稻”“杞”等农作物的丰歉,用以占卜。甲骨文卜辞中关于枸杞的占卜记载,反映了殷商时代帝王祈求康寿和顺达的心态。尔后,又有部族以杞为“姓氏”“地名”“国名”。这些均源于对人类生命具有神奇作用的“杞”的崇拜。沿袭古人以“杞”树为植物图腾,巧合的是同甲骨铭“杞”一样,中宁先民对上“木”,下“己”的杞字,久久尊崇,直延至今。而今的中宁书家,以上“木”下“己”的法则,大书其“杞”,在中宁城乡常见有人悬挂于厅堂或雅室,以示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