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唐朝开边营田,与宁夏灌溉农业的复兴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汉之后的又一个统一强盛的王朝,唐王朝统治者深知治水是治国安邦的大计,在中央工部尚书下设有水部,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改水部为司水,“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凡舟楫灌溉之利,咸总而举之”。同时又设都水监,“掌川泽津梁之政令,总舟楫、河渠二署之官属,凡虞衡之采捕,渠堰陂池之坏决,农田斗门灌溉,皆其政令”(《旧唐书·职官志》)。唐代农田水利得到普遍发展,并在唐前期形成高潮。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时全国有灌区250余处,其中灌溉面积千顷以上的大灌区有33处,宁夏河套灌区就是其中之一。当时这里是重要的边镇地区。唐王朝很重视在宁夏河套平原屯田(唐时称屯田为“营田”),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646年)巡幸灵州,令建廨舍(即“屯田办事机构”),开置屯田。武则天天授年间(690~692年)娄师德督理屯田,“往还灵夏,率卒屯田,积谷数万(石),兵食饶足”。因屯田有功,其入迁宰相。武则天召见娄师德说:“王师外镇,必籍边境营田。”水利灌溉,支持营田发展。当时不仅全面整修了原有各渠,而且新开了一批渠道。《唐书》记载,肃宗时(756~761年)郭子仪在黄河西岸开有丰宁军御史渠,溉田2000余顷。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李听任灵州大督都,率部疏浚“废塞岁久的光禄渠,溉塞下地千顷,后世赖其饶”。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七月,又诏开灵州特进渠,置营田600顷。新旧《唐书》与《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唐代宁夏河套平原上的渠道有汉渠(在河西,唐灵武县南),溉田500余顷。御史渠(在河西),溉田2000顷。光禄渠(在河东),溉田千余顷。特进渠(在河东,唐回乐县境),溉田600顷。薄骨律渠(在河东,唐回乐县南),溉田千余顷。还有七级(在河东)、尚书(在河东)、胡与百家(二渠均在河西)等渠,总计灌溉面积在七八十万亩。宁夏河套平原在魏晋南北朝300余年间,除北魏100多年相对稳定外,其余战乱不断,水利废弛,农业衰退,到唐代大兴水利,发展屯田,灌溉农业始得复兴并有发展。

唐代在兴修各种水利工程的同时,也加强了水利管理工作,制订有水利管理章程《水部式》。从罗振玉整理的《鸣沙石室遗书》第二册《水部式》残卷中得知,唐代的水利灌溉制度有着详细的记载,诸如什么地方安斗门,如何节约用水,怎样组织人力物力维修,以及工作人员的配备,等等,都有具体的规定。比如斗门的安置,规定“泾渭白渠及诸大渠,用水灌溉之处,皆安斗门,并须累石及安木傍壁,仰(俾)使牢固。不得当渠造堰。诸灌溉大渠,有水下地高者不得当渠造堰,听于上流势高之处为斗门引取,其斗门皆须州县官司检行安置,不得私造”。对节约用水也规定得相当细致。比如各地灌溉什么时间“开放”,分水比例以及雨水汛涨州县相知检校疏决,勿使损田。对各级水官的职责范围,要求“诸渠长及斗门长,至浇田之时,专知节水多少,其州、县每年各差一官检校。长官及都水官司,时加巡察。若用水得所,田畴丰殖,及用水不严并虚弃水利者,年终录有功过附考”。对渠塘陂堰的维修,也有具体要求,“龙首、泾堰、五门、六门、升原等堰,令随近县官专知检校,仍堰别各于州县,差中男二十人,匠十二人,分番看守,开闭节水,所有损坏,随即修理,如坏多人少,任县申州,差人相助”。对于灌溉用水,规定也颇具体,“凡浇田,皆仰预知须亩,依次配用,水遍即令闭塞,务使均普,不得偏并”,“每次灌田都要计亩交纳水课”,等等。

唐天宝年间(724~756年),驻灵州的朔方节度使有兵64700余名,有马4300余匹,兵强马壮,成为劲旅,时谓“天下劲兵在朔方”。粮草给养,数量巨大,由于兴修水利,大搞屯田,使谷稼殷积,却是“不烦禾籴之费,无复转输之艰”(《娄师德传》),受到则天皇帝的墨书嘉奖。此时,宁夏河套平原已成为全国主要屯田区之一。诗人韦蟾《送卢藩尚书之灵武》诗曰:“贺兰山下果园成(城),塞北江南旧有名。水木万家朱户暗,弓刀千骑铁衣明。”可见唐朝以前宁夏河套平原已被称为“塞北江南”。这一称呼的由来,据隋《图经》记载,北周宣政二年(按:宣政无二年,实是大成元年,即579年)北周大将王轨打败南朝陈将吴明彻,俘获3万余人,迁其人于灵州,“江左之人崇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又据《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记述怀远镇,“有水田果园,置堰分河水溉田,号为‘塞北江南’。即此也”。可见,宁夏河套平原被称为“塞北江南”,不仅指习俗礼仪与江南相似而言,也指灌溉系统造成的自然环境与江南相似而言。随着水利灌溉的发展,密如蛛网般的灌溉系统与江南水乡无异。明弘治《宁夏新志·序》称“宁夏地方千里,左黄河,右贺兰,山川形胜,鱼盐水利,在在有之,人生期间,豪杰挺出,后先相望者济济,诚今昔胜慨之地,塞北一小江南也”。清乾隆《宁夏府志》记载,巡抚杨应琚在《浚渠条款》中写道:“宁夏一郡,古之朔方,其地乃不毛之区,缘有黄河环于东南,可资其利,昔人相其形势,开渠引流以溉田亩,遂变斥、卤为沃壤,而民以饶裕,此其所以有塞北江南之称也。”因上与北相通,民国以来,又称“塞上江南”,现今灌区内灌排配套,稳产高产,不是江南胜似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