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做大做强西吉县马铃薯产业的思考此文在《中国马铃薯》2004年第6期上发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良种化程度的提高、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淀粉加工业的拉动,西吉县马铃薯产业化有了较快发展。到2004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4.09万hm2,分别占全国、宁夏、固原市种植马铃薯面积的0.89%、33.3%和40%;分别占全县同期农作物和秋作物种植面积的51%和84%;农村户均种植0.47hm2,人均种植0.09hm2。预测平均单产18t/hm2,年际总产73.6万t,全县马铃薯总产值26503万元,占种植业产值的72.1%,实现增加值13251万元,43万农民人均收入的35%来自马铃薯产业,成为稳定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长期生产实践反复证明,西吉县因海拔高、温差大、气候冷凉、传毒媒介少,特别是降水规律与马铃薯需水特点相吻合,具有巨大的生产潜力,已成为我国西北一作区优质马铃薯的最佳产区之一。经过近年发展,马铃薯加工业已初具规模,产业链也基本形成。但走出西吉看马铃薯产业、走出宁夏看马铃薯产业、站在全国看西吉县马铃薯产业,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优势不优势,支柱不粗的问题尤为突出,离做大、做强、做精的要求差距较远。本文旨在研究实现西吉马铃薯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思路与措施,供商榷。

1 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历程

西吉县马铃薯生产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1 充当口粮的自食阶段(1949~1979年)

马铃薯在西吉县种植有近400年的历史。建县前,全县马铃薯零星种植,面积仅2314hm2,平均单产10.2t/hm2,全部当作菜用。1942年建县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西吉历届政府为解决百姓吃饭问题,对马铃薯生产给予重视,种植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5376hm2,扩大到80年代初的10094hm2,增加87.7%,占同期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0%左右,平均单产15.6t/hm2,年际总产15.3万t。每年除留足种薯外,其余均作为口粮全部食用,被当作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来看待,曾为解决温饱立下不朽功劳,素有“救命蛋”之称。

1.2 以粉条为主的作坊式初加工阶段(1980~1990年)

据记载,西吉县以粉条为主的作坊式初加工,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仅该县的原公易、兴隆、玉桥三乡(镇)的西冶、耀洲、代段、王河、高进、单南、单北等12个村有粉条加工作坊297家,从业人员960人,年加工马铃薯生粉面170t,粉丝260t,粉条670t。产品重点销往陕西、甘肃、新疆、内蒙、青海和宁夏等省(区)。加工户均收入0.95万元,人均收入1583元。

1.3 以精淀粉为主产品的产业化经营阶段(1900~2004年)

自从1990年开始,西吉县在我国西北首次引进波兰全套马铃薯先进加工设备,建成年产马铃薯精淀粉0.5万t的第一个龙头企业至今,短短十余年时间,全县马铃薯加工骨干企业达到5家,年加工精淀粉设计能力6万t,消化鲜薯40万t,约占总产量的55.6%,每吨精淀粉,加工企业平均获利润600~850元;500~1000t民营加工企业48家,年吨加工粗淀粉的设计能力3万t,消化鲜薯20万t,约占总产量的27.7%。每吨粗淀粉,加工企业平均获利润500~650元。全县马铃薯鲜薯加工消化率占总产量的比例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达到65%~70%,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发展西吉农村经济和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不可替代的支柱性产业,有“金豆豆”的美誉。

2 做大做强的基础与条件

2.1 具有适合马铃薯高产稳产优质的自然环境

西吉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属黄土高原半干旱高寒气候带,海拔1688~2633m,年平均气温5.3℃,年降雨量350~500mm,无霜期120~150d,5~6月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非常有利于马铃薯植株快速生长;7~9月日照时间渐短,非常有利于块茎生长。据专家分析,西吉县马铃薯的生产潜力可达75t/hm2,当地栽培试验最高产量达到60t/hm2,单株结薯1.52kg的较为普便,单株最高产量达到3.2kg/株,降水与需水同季,且水分生产效率折主粮(5kg鲜薯折1kg主粮)后达到0.59kg/mm,分别比春小麦、豌豆、胡麻、莜麦、荞麦、糜子等主栽作物高20%、25%、43%、13%、18%和24%;马铃薯单位面积的产值分别是春小麦的2.3倍,豌豆的3.2倍,胡麻的4.4倍,莜麦的3.6倍。若加工成淀粉后则是其他作物的4.5~8.8倍,即使农民作坊式的“三粉”加工也是其他作物的2.9~5.6倍。因此,种植马铃薯是顺应当地自然规律的必然选择。

2.2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关注为发展马铃薯产业提供了良好机遇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1年8月21日指出:“我国土豆种植面积占世界的五分之一,产量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加快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努力提高土豆的加工转化程度,不断开拓消费市场,我们完全应该而且能够把小土豆办成大产业。”2003年9月5日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西海固地区视察时指出:“一定要把薯类当作产业来发展,把产品变成产业,而且要变成优势产业。”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中国农科院于2004年初,在北京联合举行了马铃薯产业高层论坛,再次将宁南山区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的设想从宁夏推向了全国。8月10日“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高级论坛”在银川举行,与会的专家来西吉传经送宝,出谋划策。西吉县委、政府讨论并印发了《关于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的决定》,并投资建成占地8.7hm2,拥有高效节能日光温室23幢,防虫网室2万m2,种薯贮藏能力3200t,年切段扩繁试管苗100万株,培育基础苗300万株,生产原原种1000万粒的西吉县马铃薯高新科技示范园区。今年2月15日,西吉县人民政府又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签订《马铃薯科技合作协议》,共同开发马铃薯优质品种资源、脱毒种薯繁育、品质分析、贮藏保鲜,加快马铃薯品种专用化和种薯脱毒化进程,为做大做强这一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2.3 有“中国马铃薯之乡”和“银欧”淀粉两块知名品牌,为做大做强营造出良好的销售环境

西吉县由于地处黄土高原中心地带,地域辽阔,厂矿企业稀少,环境无污染,蓝天白云,青山绿地,马铃薯产地条件优越,病虫为害轻,化肥农药使用量少,是天然的无公害马铃薯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大,产量高;优良品种推广普及快;种薯繁育体系健全;龙头企业加工规模大;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快,产业基础牢固;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显著。2004年2月,经中国特产组委会实地考察评估后,3月在我国云南昆明召开的第五届世界马铃薯大会上,被中国特产组委会授予“中国马铃薯之乡”。由国家工商局注册的“银欧”品牌已成为国内马铃薯淀粉行业第一品牌,曾获“第九届中国西部技术交易会金奖”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著名商标”。这些都标志着西吉县马铃薯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马铃薯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业发展后劲,提高农民收入注入新的活力,标志着西吉县马铃薯发展在全国同行中地位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全县马铃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3 做大做强面临的困境和突出矛盾

3.1 龙头企业与基地问题

一是北方淀粉有限公司等现有龙头企业改组、改制难度大,步伐缓慢;民营企业三缺(资金短缺、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短缺、开发新产品的技术奇缺)问题尤为突出。由于资金短缺,融资困难,企业给交售马铃薯的农民不能及时兑现薯款,急等用钱的农民只好将优质马铃薯低价交售给返运户,而交给企业的马铃薯只能是小的、伤的、坏的低等品,给农民和企业都造成经济损失;由于人才缺乏,给企业管理层的决策和提高管理水平带来困难,导致产品科技含量少,规模小,档次低;由于不注重研究国内外市场,开发新产品的技术不足,仍然处在初加工上。二是企业与基地没有任何联系,企业不参与基地建设的种植活动,基地生产什么品种,企业就收购加工什么品种,企业与基地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处在隔离状态,这样使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和基地种植效益都很难提高。

3.2 良种与繁育体系问题

一是多、乱、杂,且未形成较为稳定的主栽品种。近些年西吉县虽然引进培育了许多品种,但实际推广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自繁自留自用,种商不分,吃大留小,混收混贮,第二年在同一块田中,植株高矮参差不齐,花期各色皆有,成熟前后不一,严重影响产量。二是品种结构不合理,鲜食菜用型品种多,淀粉加工型品种少,尤其是高淀粉型,全粉型,炸条、炸片等专用型品种则更少。一方面是加工企业需求的用于淀粉、全粉加工品种极其短缺,另一方面是农民手中大量的鲜食马铃薯卖不出去。脱节现象十分严重。三是良种良法不配套。对于一个良种,必须根据品种特点,合理安排并采用一整套相适应的栽培措施,充分发挥它的优点,克服它的不足,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高产稳产,而生产中农民普遍没有按品种特性,区域资源特点,品种用途进行布局,随意性很大,良种的增产增收作用发挥不出来。四是良繁体系不健全。虽然西吉在良繁体系,特别是脱毒种薯体系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但起步晚,规模小,设施落后,难以形成产业化体系,加之企业不能做到优质优价,农民怕增加成本,对质优价高的品种买不起,互相串换混杂品种比重大,一直未能形成比较完善的良种繁育和经营体系,统供能力跟不上,使得良种推广存在许多困难。

3.3 小生产与大市场问题

一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由于信息不灵、且滞后,农民不能及时有效的调整品种结构,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二是马铃薯主产区农民种植规模小,专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低,无法承受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农民无法解决种什么品种才能赚钱,怎样种才能高产,如何加工才能增值的问题。三是由于没有理顺农民与企业的利益关系,当淀粉市场行情好时,加工企业和外销客商相互争抢原料;市场行情差时,企业与贩运客商又压级压价损害薯农利益,最终市场一有波动,马铃薯种植户最先受损失。四是生产、科研、加工、营销产业链条脱节,造成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发展极不协调。

4 做大做强的措施与建议

4.1 抓基地建设,在“两化三提高”上很下功夫

一要根据市场的需要,按照因地制宜,相对集中,规模生产的原则,将全县近期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万~4.7万hm2,不宜再扩大。否则,由于病虫害大面积发生,不仅导致严重减产、品种退化,而且还会缩短贮藏期,使以其为原料的淀粉加工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品级降低,给薯农和企业都带来损失。二要在稳定面积的同时,加快扩大专用薯和脱毒薯种植进程,3年内全县实现“两化”(专用化、脱毒化)目标。三要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贮藏能力。通过引进培养马铃薯科研人才,大力推广脱毒专用品种、普及应用马铃薯专用肥、病虫害防治和贮藏保鲜等技术,使马铃薯单产提高到18~22.5t/hm2,实现总产85万~106万t,马铃薯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薯农人均马铃薯收入达到5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四要转变抓基地建设的做法,要从现在的政府行为变成企业和农户的共同行为,完全用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由龙头企业去推动,薯农以种植面积入股参与建设,政府必须在引导、扶持、规范、协调、服务等方面做好工作。

4.2 抓龙头企业,在改制和带动产业升级上很下功夫

一要坚定龙头企业在产业中的核心地位不动摇,使人们认识到,只有通过龙头企业加工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值,也才能使薯农多增收,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的根本出路同样在于加工。二要对现有的民启、民立、民裕、民华、民昊等龙头企业,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彻底改制并规范运作,不断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实施人才兴企战略,更新企业经营理念,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扩大经营规模和领域,增强市场竞争力。三要积极发展个体民营淀粉加工企业,以提高粉条等马铃薯特色产品的加工能力,从而推动马铃薯加工业向纵深发展。四要对辐射面广、带动强、龙头作用突出的加工企业,鼓励把原料基地建设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中,通过建立风险基金、预付定金、实行订单以及保护价收购等形式,返利于民,实现双赢,促使产业链条更加稳固。五要支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技改、联营、合作等方式,统一行动组建企业集团,将全县多头创办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业,进行统一商标、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价格、统一广告,以适应国内国际淀粉市场的要求,保持优势。

4.3 抓良繁体系建立,在良种引进和统供能力上很下功夫

一要依据引种程序,按照马铃薯产业对品种的要求,不断引进、选育、推广国内外马铃薯新品种,特别是要加大淀粉加工型和全粉型加工品种的引、选、推力度,以满足企业的要求。二要对生产上现有的主栽品种,依据品种特性,尽量做到用途专用化、布局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繁育规模化、轮作制度化、质量监督全程化。三要充分发挥县马铃薯脱毒繁育中心作用,改造提升现有组培室、温室和网室,尽快形成设施齐全、仪器完备、技术雄厚、管理先进的脱毒快繁中心,为产业的持续发展不断提供种薯支撑。四要以生产条件优越、隔离环境理想的高山冷凉区域为重点,建立种薯繁育基地。做到县有繁育中心,乡有种薯基地,村有扩繁点,组有良种示范户的良繁体系,方便薯农就近供种,提高统供率。

4.4 抓市场体系完善,在提高服务水平上很下功夫

一要加快农业部专业市场“西吉县袁河马铃薯专业市场”建设进度,完善配套设施,近快投入运营,彻底解决以路为市,乱设摊点销售的问题。二要扩大兴隆“三粉”,专业批发市场规模,发挥马铃薯三粉加工协会、马铃薯种薯销售协会等中介组织和民间经纪人信息灵、销售渠道广的特点,内联农户、外联市场,拓宽销售范围,提高交易量,争取更大效益,提高产业的整体水平。三要健全和完善西吉县马铃薯网站,在办好基地建设、品种介绍、加工企业等网页的同时,开发销售信息并完善流通体系,开展网上交易。不断将信息网络向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经营大户延伸,为马铃薯产业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服务。四要以科技为突破点,最大限度地引进、调动和发挥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解决生产、贮藏、加工、销售等关键环节中地方解决不了的问题,使产业长期处在良性运行的体制和机制中。

4.5 抓技术创新,在优化栽培措施上很下功夫

一要不断引进新技术,加大田间试验示范力度,争取尽快建立起目标产量的优化农艺措施模型,给薯农提供相应的高产优化栽培方案,指导生产,实现高产、节本、增效。二要加强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先进技术,推动马铃薯科研成果转化,依靠科技进步增加马铃薯产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西吉马铃薯生产的资源优势。三要建立预测、预报体系,切实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并在县农作物病虫害测报站专门增设马铃薯病虫害预测、预报点,优先配备先进的测报仪器,划拨专项经费,加强技术力量,研究综合防治办法,以保证产量和品质不受影响。四要把产业和机械化生产结合起来,采用研制、改装等方式,选择出适宜机型,利用三四年的时间,在西吉实现马铃薯生产机械化,降低成本,减轻劳动强度,加快产业进程。五要科技部门专门立项研究贮藏保鲜、防病技术,按照科学建窖,一窖一品,窖前严格挑选处理,窖后加强管理,并在非种薯窖中应用抑芽剂、杀菌防腐剂等处理,提高马铃薯窖藏质量,减少损失。

4.6 抓品牌保护,在促进市场营销上很下功夫

一要在宣传推介品牌的同时,更应注重保护好“银鸥”牌马铃薯淀粉这一品牌,防止厂间互相攀价,导致价格更便宜的木薯淀粉乘虚而入,占领市场,丧失品牌优势。二要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在公平原则下做到有序竞争,吸引外地客商前来专业市场选购产品,保证马铃薯产品在营销环节不出问题。三要加快建立马铃薯及其产品营销协会和销售信息系统,保证销售渠道畅通,引导各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改善马铃薯产品的销售环境,促进马铃薯产业化的升级。四要在巩固已有销售窗口的同时,抓紧培训一支销售队伍,走出去,经过他们走南闯北的辛勤努力,开拓新的销售领域和渠道,使西吉马铃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

4.7 抓技术培训,在普及程度上很下功夫

一要切实提高薯农的科技素质,县、乡两级政府及农技部门必须做到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马铃薯产业技术培训,使马铃薯产业开发建立在广泛的薯农参与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二要改革传统的举办培训班、印发资料等方式,采用定向、定期、技能、就近就地培训,提高薯农实际应用技术的能力。三要政府筹集一定数额的培训经费,并对培训补助资金采取直补办法,使接受培训的薯农直接受益,使技术培训建立在薯农自愿的基础上。四要用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方法大力提高技术普及率和到户率,对于偏远山区,农技部门要抽出科技人员分片进行技术指导。

4.8 抓舆论宣传,在弘扬马铃薯文化上很下功夫

一要研究西吉马铃薯生产的历史,特别是要搜集,整理红军长征经过单家集、将台堡时,教会当地老百姓用马铃薯加工粉条、粉丝等粉制品的故事,设立“西吉马铃薯节”,争办中国马铃薯年会,召开马铃薯产品交易会,进行对外宣传,扩大影响,吸引更多客商来参与马铃薯产业开发。二要组织科技人员编写《民间马铃薯小吃》等书籍,积极探讨马铃薯绿色食品开发,延长产业链。

4.9 抓发展规划,在合理布局上很下功夫

一要在立足区域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经过几年的开发和建设,全县实现马铃薯科研水平和能力显著提高,优质马铃薯专用品种自给有余,品质显著提高,品种结构合理,开发产品增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明显增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技术改造、加工能力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马铃薯专业市场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产业化格局更加稳定。二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海拔高、气候冷凉、传毒媒介少、环境无污染、隔离条件好的东部土石山区,建成宁南最大的良种繁育基地。在土壤肥沃、交通方便、距离加工企业近的河谷川道区建立宁南最大的加工原料基地。在立地条件优越、种植水平高的西部黄土丘凌区建立宁南最大的商品薯外销基地。

4.10 抓加强领导,在具体落实行动和支持力度上很下功夫

一要不断深化认识。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是时代赋予西吉的一个机遇,是全县稳定解决温饱、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效提高农民收入,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各级领导都要真正重视起来。二要围绕深度加工和综合开发,将马铃薯精深加工列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机构、配备领导强的班子,组织高层次人才,开展调研攻关,开发出附加值更高的马铃薯产品来。三要制定更优惠的政策,加大投入扶持力度,投资与信贷要把马铃薯产业化作为资金投入的重点之一,择优扶持龙头企业,使之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同时,积极争取将马铃薯基地列入国家粮食直补范围,调动广大薯农的积极性,巩固、扩大种植规模,确保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使资源优势真正变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