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开放视野下的宁夏文化:宁夏大学“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项目优秀论文集
- 齐岳 何建国
- 473字
- 2020-08-26 16:58:00
“211工程”高校服务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作为以建成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211工程”高校,由于其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及社会地位的特殊性,其社会服务功能的质量与水平一直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格局的正式确定,高等教育四大重要功能之一的文化引领功能在提升社会发展文明水平、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社会成员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与优势越来越突出。这就注定了“211工程”高校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地位和影响已进入到一个特殊时期,必将成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重要基地。
一、“211工程”高校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与特色
从学科上讲,几乎任何一个“211工程”高校大都形成了涵盖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学、民族学、广告学、经济学、音乐学、舞蹈学、艺术设计”等专业在内的学科体系,因而在服务文化产业研究及成果转化等方面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促进与文化产业相关或相近的新型交叉学科发展方面具有极其明显的特色;从人才上看,“211工程”高校一般都具有适应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包括“拔尖创新型人才、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和实用技术型人才”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链,完全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供给;从需求上看,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无论是物质性文化产业还是非物质性文化产业,都受到了社会群体的广泛关注,这些文化产业都普遍存在着一个做大做强和深挖细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这就给“211工程”高校发挥研究专长提供了重要机遇;从服务功能上看,“211工程”高校的文化引领功能已由传统的单一性理论继承发展到集“传承、开拓、开放、创新、引领”为一体的综合型服务体,这无疑促使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视野及研究领域不断得以扩充与完善。
二、“211工程”高校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开拓开放
必须“跳出文化看文化,立足服务研文化,放眼发展促文化”,科学整合各方资源,以为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良服务,使文化研究的力量深深融入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事业之中,使文化研究的成果成为引领创新型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这是“211工程”高校服务社会功能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
(二)坚持“三个结合”
一是文化研究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以提升先进文化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为着眼点,深入研究如何把科技创新建成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使之能够催生文化的新内涵、新动力和新形态,拓展文化传播新途径,使文化产业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产生革命性飞跃。
二是文化研究与教育改革相结合。以提升民族精神品格和社会文明素质为落脚点,深入研究如何借助文化产业加快文化资源对教育的开放,使文化产业能够发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独特作用,为提升社会成员的道德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提供重要动力。
三是文化研究与旅游发展相结合。以提升文化产业层次和生活质量的双重作用为导向,深入研究乡村游、生态游、文化游和休闲度假游的特点与规律,为实现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提供有重大价值的咨询论证。尤其要加强对重大文化遗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价值的研究,深入挖掘人文内涵,为加强城市化进程中文物古迹的保护提供指导,为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搭建重要平台。
三、“211工程”高校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一)以明确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为立足点
由于文化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这就注定了其不可能实现完全市场化。因此,高校服务文化产业发展就必须从多层次、多方位进行分析。既要重视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好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积极作用,为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提供理论支撑;又要从如何规范与维护文化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入手进行实证分析,以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经典案例。这就决定了高校在文化产业发展领域更多的是一个“研究者、论证者、分析者、引导者与咨询者”。
(二)以服务公益性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为导向点
当前,我国已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基本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文化惠民工程等重大文化建设项目重心下移,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和中西部倾斜,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向城乡基层延伸,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向社会免费开放。这些都对高校文化服务功能的延伸与扩张提供了更多、更强的阵地与平台。因此,高校应以服务此类文化阵地与平台为对象,深入研究与分析这些阵地和平台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新挑战,努力提供有利于促进公益性文化产业良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咨询报告、调研报告及相关对策建议。
(三)以适应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需求为切入点
近年来,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重大文化产业带动项目。文化产业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逆势上扬,对国民经济贡献率日益上升,2010年产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5%。电影、电视、戏剧、出版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网游动漫、新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迅速崛起,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大大激发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按国际经验测算,到2015年前后我国每年文化消费可达4亿万元,而目前实际消费刚过万亿元。因此,如何下大力气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其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将其真正打造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热点与难点。“211工程”高校理应直面这一发展态势,从“关注民生、弘扬传统、促进发展”等视角入手,多方位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发展趋势及其在第三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全面加快特色文化的研究与成果转化,使高校成为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重要科研基地和成果转化中心。
(四)以服务文化创意产业为创新点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衍生链,是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标志性产物。从近年来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来看,文化创意产业基本形成了以“园区集群化、产业链条化、孵化专业化”为特点的发展模式。因此,“211工程”高校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须以此为重心,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高水平研究、提供高水平服务。
一是品牌创建与应用。即“211工程”要以本区域或跨区域的已建立或即将建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中的“主打企业或标志性产业”为对象开展研究,对该园所处区域的历史底蕴、空间环境、文化特色等进行深入分析,就园区如何制定严格的门槛和规范进行咨询分析,为确保文化创意产业园的高起点建设、高效能运行提供科学论证与理论支撑。
二是整合资源与产业构建。“211工程”高校要根据所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行业属性与技术特点,从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性视角为园区建设的产业链出谋划策,使之成为不断吸引文化创意企业争相入驻的重要诱因。如,对发展电影产业园,研究重点就在于如何集“投资策划、剧本创作、生产制作、宣传推广、发行销售”等为一体,实现电影生产环节的无缝链接,从而大大降低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而既有文化创业产业园区的发展实践也表明,“211工程”高校只有致力于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上下游整合的研究与分析并使之常态化,才能为与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相关的商务、办公、展览、服务、消费、体验等环节如何进行资源整合提供最有力的智力服务支撑。
三是突出高水平研究服务。“211工程”高校应以把文化创意产业园构筑成一个“服务人性化、多元化、专业化”的园区生态系统为绩点,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深入开展研究论证,尤其要针对入驻企业在“共享办公空间、营销推广、信息共享、展品展销、交流学习”等公共服务平台方面的需求制定文化营销战略,指导园区努力营造自由宽松、快乐分享的氛围,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园区企业的活力。
四是实现“合作共赢”。实践表明,一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成功,关键是“找准特色,聚合效应,孵化成果”。而实现这三项任务都离不开“211工程”高校的科研支撑。
从特色上看,“现在很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都是单体的,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也就无法降低运营成本。”因此,“211工程”高校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为每个园区找准特色定位,以满足不同文化创意企业的需求,在降低园区运营成本的同时也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从聚合效应上讲,任何文创产业园都不应该是简单的物理空间,更不是简单的“1+1”关系。但现在很多园区存在“有聚集无聚合”的问题,没有融合产生“聚变”反应。造成这一误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高水平的系统性的文化创业产业研究与发展规划,而“211工程”高校恰恰在这方面具有极其明显的优势。因此,全面推进“211工程”高校与园区的“校企合作”,深入研究文化创意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之间的关系,以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及应用大大降低单个企业的运营成本,使“211工程”高校与企业在交流、互动、合作中不断提高水平、互利共赢,这对于实现从“聚集”到“聚合”再到“聚变”将产生重要影响;从孵化成果而言,每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都需要“211工程”高校积极提供各种孵化成果,需要“211工程”高校帮助初创阶段的文创企业顺利启动和快速成长,这是打造高水平“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一大亮点,也是园区内文化创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
四、经典案例:中国传媒大学校地协同打造首都文化产业示范区
作为我国传媒领域的行业特色型高校,中国传媒大学依托独特的传媒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创建了集创新人才培养、创意项目孵化、文化公司集聚、国际国内文化交流与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创意园,创建两年来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潜力。
(一)创建文化创意园产生多重效应
在国内动画界,一个名为“功夫兔”的卡通形象近年来日益走红。这个动画形象的原创者里智勇是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的一名教师,其作品曾荣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最佳新媒体动漫奖”“法国昂西国际动画节儿童评委奖”等多项大奖,并选入“国家动漫精品工程”。为推动“功夫兔”动画作品走向市场,李智勇创办了北京功夫中传动画设计有限公司。这个过程中,李智勇得到了中国传媒大学的支持和帮助,他的公司在学校的文化创意园里享受租金优惠、宣传推介等各种便利,还有不少学生在这家公司工作。还有诸如刘书亮影视创作工作室、宋昭影视创作工作室,张勤老师带领的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DMS3D动声系统的团队企业,沈浩老师带领的媒介市场调查数据的深度分析及企业应用软件开发项目等20余家企业都成为了园区的代表。
园区建成后,学校在传媒领域的科研成果的转化基本上都在园区内完成,相当于教师学术成果想产业领域延伸的“转换站”。同时,园区及其孵化器也为学生创业和就业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以演出经纪业为主营业务的北京典雅天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由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李典创办,在孵化器的支持下,公司在两年内从一个学生实践团队发展成出品多部优秀舞台剧目、有自主知识产权、在政府采购中屡次中标的文化公司。李典说:“孵化器不仅有很好的创业氛围,还在创业导师、办公场地、资金支持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帮助,真正起到‘扶上马、送一程’的作用。”目前,园区内企业负责人和员工平均80%都是中国传媒大学或外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园区内每年创造1000个以上的毕业生就业机会。
当前国家正在实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需要有力的智力资源和人才支持,作为高校需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融入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一方面基于学校“小综合”的学科特色,中国传媒大学在艺术、新闻、技术三个学科领域具备独特优势,包括现代化传媒业在内的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这几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其次,学校一直坚持开放办学理念,践行“校园大课堂、传媒大舞台”的育人理念和育人模式,使师生在更开放、开阔的平台上得到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锻炼的提升。
(二)校企对接助推地方文化产业发展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创意园一方面承担着服务学校科研与教学的使命,同时也对校外文化企业提供帮助和便利,成为学校融入文化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平台。由于地处北京市朝阳区CBD—定福庄传媒走廊,周边聚集了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美联社、法新社等上百家国内外知名新闻传媒机构和大量文化创意企业,目前,园区已经成为传媒企业、创意工坊、文化项目的集聚地,为周边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而园区也从自身实际情况入手,为入驻园区和孵化器的企业(项目)提供包括“商务配套、业务代理、信息技术服务、创业指导、投融资服务、宣传推广”等多方面的支持,让它们享受园区和孵化器带来的便捷与优惠,促进它们更好更快地发展。另一方面,孵化器还为企业提供了个性化、全方位的商务配套服务。为扶持入孵项目快速发展,孵化器采取补贴的形式,以不足市场价格一半的价格出租办公产所,并为入孵企业(项目)免费的办公设备、电话、安保、保洁、维修等服务,帮助入孵者享受低廉、便利的孵化服务。
入驻的企业艾琳威逊(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受惠者之一,这家文化类企业致力于多媒体展览展示行业产品的研发与应用,是国内较知名的多媒体技术、咨询与服务商。公司总经理梁亚楠说:“在入驻中国传媒大学的文化园后,我们公司的业务发展如虎添翼。公司的发展瓶颈主要在技术研发和内容制作两个方面,经评审进入孵化器后,主要业务得到中国传媒大学校内专家的指点,还有大量优秀学生的加盟,使其在创意内容和展现手段上有了全新的变化。”
(三)校地协同打造首都文化产业示范区
中国传媒大学以文化创意园为平台,充分发挥人才、学科、科研、区位等优势,按照“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模式,积极融入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版图,努力推进学校与区域文化经济融合式协调发展。
据了解,2011年以来,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市朝阳区政府多次探讨、论证“环中传文化经济圈(CED)的概念规划。”“环中传文化经济圈”分为核心功能圈、合作发展圈和智力辐射圈,旨在盘活圈内传媒存量,激发新兴业态效益增量,凸显学校在区域文化经济建设中的核心引领、示范带动、辐射提升作用。这一方案着意于促进朝阳区CBD—定福庄传媒走廊东部端点的建设,并针对目前学校周边传媒文化企业的分布状况及相关社会环境、市政规划的现状,体现北有“科技中关村”、东有“文化定福庄”的发展设想,大力促进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下一步,中国传媒大学将和朝阳区政府密切合作,按照北京市的统一规划,着手制订“文化定福庄”的建设方案,共同将这一区域打造成为更具影响力的传媒文化产业集聚区。
根据规划,中国传媒大学计划将学校校园西侧棚户区加以改造,打造传媒文化科技展和交易中心;争取启动传媒博物馆、动漫博物馆、广告博物馆、崔永元口述历史博物馆等项目,打造我国规模最大、专业性最强的传媒文化博物馆群;与旅游结合,将学校邻街改建为传媒明星大道,增强传媒文化氛围;在学校周边建设明星工作坊,吸引传媒文化领域知名人士集聚等,着力提升周边区域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展望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可以预见到文化产业必将以更加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活力为做大做强第三产业注入不竭动力,而这也必将为“211工程”高校实现服务功能的根本性转型升级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和大有作为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