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换一个角度发现美

影人们常说,捕捉美,首先靠的是眼力,即拥有一双在看似普通的事物中发现美的眼睛。

我认为,所谓好眼力,主要表现在你看事物的角度与众不同,通过个性化的视角,体现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情趣。

4.1 高低不同看事物

图2-20《毛主席的纺车》,是在延安毛泽东旧居前半蹲拍摄的画面,是从人们惯常选择的角度拍摄的,没有什么新奇之处。

图2-21《毛纺新识》,是把相机放在脚面上拍摄的,镜头微微上扬,形成了一个小的仰角,拍出的纺车,从这个角度看上去产生了高耸的视觉效果。而前景的路面,从虚到实,给人一种行进中的主观感觉,既表达了革命征途的遥远,又表达了我们走近伟人、继承传统的激动心情。

2-20《毛主席的纺车》

2-21《毛纺新识》

2-22

2-23《镇北台》

对比两张照片,由于高低角度的小小不同,不仅审美感受上有了较大差别,对主题的开掘深化也不一样了。

4.2 寻找透视看事物

陕西榆林的镇北台,是古代镇守边关的一座城池遗迹。它位处一片光秃秃的黄土坡上,四外缺少其他景物的衬托,近旁也没有其他参照物,所以从常规的几个角度拍出的照片,都感觉缺少生气,无法呈现这座古城楼的高大、雄奇,也缺乏历史的厚重感(如图2-22)。

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我放弃了在城楼外的拍摄,走进镇北台的内部,希望有新的发现。

果然,走到城墙内台阶的半截,抬头一看,城内二层出口的拱墙,在天空的背景上呈现出圆弧状的剪影,使得棱角分明的墙体,平添了“圆中见方”的变化,和冰冷、坚硬的墙砖组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古旧、悠远的深邃感。而从墙洞透视的三层敌楼,也显得格外高大、神秘起来。在这一角度,我拍摄了图2-23《镇北台》。

对比这两张镇北台的照片可以看出,寻找到景物的新的透视关系,可以生成对原有景物全新的审美感受。

4.3 改变光照看事物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是尽人皆知的一句民谚。米脂不仅出美女,还出烈性汉子。游览米脂,有一个必到的地方,那就是地处米脂县城内的李自成行宫。李闯王是米脂人氏,是从黄土地上冲杀出来的地地道道的“造反派”。

在李自成行宫拍摄,重要的是要表现出这位后来当了“短命皇帝”的农民军领袖的气质,表现他在历史中的作用。为此我围绕李自成雕像,从图2-24、图2-25两个角度,进行了拍摄。

图2-24取名《农民皇帝李自成》,是在雕像正面角度拍摄,此时午后的太阳,形成了侧光,前后景物都足够清晰,构图上也比较讲究,但拍成的照片总感觉缺少闯王的霸气,也没有充分反映出这场农民革命轰轰烈烈的历史场面。

2-24《农民皇帝李自成》

2-25《闯王来了不纳粮》

于是我改变机位,来到雕像的侧面,半蹲仰拍,使太阳挡在雕像的背后,形成放射状光晕。而背景的乱云,不仅使画面极具动感,也暗示着这场“造反运动”风起云涌、颠倒乾坤的史实。

这一机位的变化,重要的是光照的方向改变了,从斜侧光变为了全逆光,主体影像也变成极具厚重感的剪影。毫无疑问,图2-25《闯王来了不纳粮》这张照片,比《农民皇帝李自成》更富于艺术表现力。

4.4 放弃“标准”看事物

在许多著名的旅游观光地,都有标志性或典型的景物供游人拍摄,有的地方甚至规划出了站点,用栏绳、平台划出“标准”机位和所谓最佳拍摄角度,供人们拍摄。

我个人的观点是,在这种“标准”机位,拍成的照片也许是最具代表性的,但新奇度一定会大打折扣。试想,有无数人在这个角度拍摄照片,包括技高一筹的专业人士(许多拍摄站点,正是因为摄影大家在此拍了照片,因而才成为“标准”位置的),你若想再拍出新感觉,实在是勉为其难。

放弃这样的“标准”机位,寻找只属于你的视角和照片的立意,比步人后尘、吃人嚼过的馍要有价值的多。

图2-26《跨越历史》,就是放弃“标准”、打破“常规”而得到的一幅比较有新意的照片。

去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是必拍的景致。当地管理者想得很周到,在延河岸边修建了十来个半悬在河面上的平台,供游人拍摄。在这些机位拍出的照片,基本上与图2-27类似。可以说,这是一张宝塔山的“标准照”,在诸多出版物上我们都见过它,除了光线、色彩、河道中的水量等略有差别外,影像和构图大体相同。

我也排队站到平台上,在这一“标准”机位拍摄了图2-27,感觉毫无新鲜感,于是离开这些拍摄平台,沿着河岸漫步“找角度”。

2-26《跨越历史》

2-27《标准照》

踱过延河大桥,来到一处河道的三岔口。这里行人稀少,一个拍照的游客都没有。但宝塔山和延安城的新建筑,蓦然出现在眼前,古老的塔身与现代化的楼宇,分列两边,遥相呼应,两者之间还有一道新建的桥梁连接,极具象征意义。另外光线也很不错,早晨8点多钟的阳光明丽而柔和,把新建筑和山体分成光、影两块,形成对比中的谐调。

显而易见的是,图2-26《跨越历史》,比起图2-27《标准照》来,要更具艺术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