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看风景:用心去寻找、发现

毫无疑问,有什么样的眼光就有什么样的镜头。取景框里的美,首先是由拍摄者的眼睛发现的。

但是,支配眼睛或眼光的,根本的还是拍摄者的头脑和心智。所以在圈内有言:“心之所至,景之所在。”

有的朋友,人在山水间,心却在云天外,想的还是世事的纷争、市井的冷暖,而不能全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陶醉其间去体验它的生生不息、博大悠远。这样一种在风景地或旅游地“貌合神离”的状态,怎么能够发现奇妙、收获感动?

在外出旅行的那个短暂的时间里,暂时放下所有的悲欢忧喜,放下平日的牵肠挂肚,让自己的心神宁静下来,让自己的肉体、感觉和灵魂,一点一点地渗透到天地之间,耐心地去寻找那片只属于你自己的风景,并把你的发现定格为永恒的瞬间——这实在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人生体验!

当然,发现风景,还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寻找镜头下的美,是有规律可循的。我用一组来自西藏的照片,试图总结我们在旅行中如何“看风景”,即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或什么样的审美趣味,去发现、捕捉大自然中的万千形态,从而获得撷取美、呈现美的规律或经验。

2.1 发现大自然的变化

图2-1《我欲乘风归去》这张照片,拍摄于西藏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境内的巴松措(措,在藏语里是湖的意思)。它是一座水面海拔3700多米、长约12公里、随山峡呈月牙状的高山堰塞湖,是藏传佛教红教著名的圣湖,据说来此转经拜佛,求子祈福,消灾去病,异常灵验。湖中扎西岛上的措宗工巴寺,供奉莲花生大师,是红教宁玛派著名的寺庙,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我到巴松措的时候,正赶上阴天,雨雪交加,忽来忽去。而奇怪的是,天空竟没有一丝风,灰白色的云层,整整齐齐地排列在湖面上方的半山腰,一动不动,好像凝固起来的奶酪。

为了拍摄扎西岛全景,我弃车步行,爬上圣湖对面的一座小山。山不是很高,路途也算不上遥远,但这段我平时只需一刻钟的登高之旅,却让我足足爬了三四十分钟。由于缺氧,只能几步一歇,但仍然是喘得上气不接下气。

穿过一片湿漉漉的雨雾,来到山顶,向下一望,一片碧水,静静地沉在眼前,空灵得有些虚幻。扎西岛像一只盆景,庙宇、林木、游人,微小而精细,让人想起工笔画里的仙宫。

要在散射光下拍摄这一静谧安详的景致并不难,但我的感觉是,湖面太平了,太宁静了,光滑得像镜面,缺少了一点变化,也不能表达我“飘飘欲仙”、“羽化而去”的感受。谁知正这样想着,突然从湖中心涌起一股波澜,平稳、缓慢地向扎西岛的方向扩散而来。

这 一 突然出现的变化让我惊喜不已,我调整好相机,等待波澜入画的一瞬间,按下了快门。

湖 面 上的这一点儿变化,使得整个画面在宁静中有了动感,营造了比较好的艺术效果。

2-1《我欲乘风归去》

后来我询问陪同我的藏族司机多吉,这股波澜是怎么来的?多吉说:也许是风神醒了打了个哈欠,也许是大鱼在湖面上甩了下尾。总之,这一波涌浪过后,湖面又恢复到原有的平静。

大自然不是静止的,看似一动不动的风景,其实随时都酝酿着千变万化。发现并抓住变化中的景致,让你的画面动起来、活起来,往往能得到更美、更有意境的照片。

2.2 发现大自然的造型

图2-2《魔鬼身材》这张照片,拍摄于从那曲到格尔木的火车上,由于是隔着车窗手持拍摄,所以画质受些影响。

从那曲到格尔木,整整800里,穿越了雄奇壮丽、忽阴忽晴的藏北草原,真是800里天路,800里画廊。

在全程10个小时的时间里,我手持那台廉价的350D相机,在车窗两边来回游走拍摄,饭没吃,水没喝,连厕所都憋住了没有上,一刻也没有坐下过。著名的通天河、沱沱河、玉珠峰、唐古拉山、昆仑山……在我的镜头下一一滑过,让我如痴如醉,激动到发狂。

我在天路拍的这组照片,后来编辑成《天路诗画》和《天路的200个瞬间》,上传到我的博客,在网上广为流传。

当时我在车厢里长时间拍摄,感动了细心的乘务员,他们特意找来清洁工具,把我面前的车窗擦了又擦,还帮我拉起窗帘并不时变换与车窗之间的角度,以遮挡玻璃上的反光。由于车厢里的车窗是全封闭的,后来干脆打开一扇能开启的乘务室工作用窗让我使用。年轻的列车长赶过来,笑眯眯地说:“就一个条件,你拍的照片得送我几张,我放大了挂在办公室。”

2-2《魔鬼身材》

那天在车上吃过晚饭后,我把这张后来题名为《魔鬼身材》的照片下载到电脑上给列车长看。他惊奇地说:“这座雪山的造型真是太美了!我在这条线上跑了也快一年了,怎么就从没有看到过它?”

大自然的造型美,是上苍赐予我们的艺术之源。她在经历了鬼斧神工的雕琢,静静地摆出一个奇妙的姿态,等待了我们一千年、一万年。而我们要做的,不过是用心去发现她,并感谢她为我们展示这永恒的美丽。

2.3 发现大自然的趣味

图2-3《残水荒沙》拍摄于从萨迦县去往日喀则的路上。严格说,它几乎算不得风景,当然更算不得“风光照”了。但那段河谷所呈现出的线条、色彩、光影趣味,却一下子吸引了我,让我格外着迷。

2-3《残水荒沙》

当 时 我们要方便,随便找了个地方把车停住,我跑到路边,发现原来路基下是一段下陷的河谷。

此 时 正是傍晚时分,巨大的山体遮挡了太阳的光线,河谷完全沉没在山体的阴影里,使得干涸的、铺满碎石的河床,以及河谷对面的绿洲、沙地、藏房,呈现出不可思议而又富于节奏变化的色彩。河谷里的一湾残水,勾勒出动人的曲线,像是河在断流时的顽强挣扎,又像是水在寂灭前的哀怨诉说。尤其是水面上折射出的那几道白亮的天光,在阴沉的河谷中刺目耀眼,点燃了无限的遐想和渴望……

河谷中的景致不仅有一种荒残的野趣,更让我生出对脆弱生态的感慨。于是我急忙赶回车里取出相机。

同车的当地朋友笑起来:“这破河沟子,到处都是,有啥可拍的?”但我却觉得,这张照片不仅有着光影、线条的趣味,而且给人淡淡的悲凉和伤感。

大自然的趣味,经常是以一湾水面、两撇光线、三道起伏、几株荒枝……不经意地呈现,而在你悉心咀嚼它们的时候,会给你五味杂陈的感受和悠远的回味。

2.4 发现大自然的瞬间

在西藏,有“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民谚。刚刚还是万里晴空,转瞬乌云蔽日,暴雨急袭;霎那间又是大雪纷飞,南阴北晴。让人忽而热得冒汗,忽而冻得发抖。要体验大自然的神奇变幻,西藏是个再好不过的地方。

2-4《云爆》

2-5《飞虹卷入云》

图2-4《云爆》和图2-5《飞虹卷入云》这两张照片,就是及时发现并迅速捕捉大自然变化瞬间的收获。

图2-4《云爆》拍摄于日喀则境内。我们当时身处雅鲁藏布江支流河岸,艳阳高照,蓝天如洗。突然一阵风来,乌云瞬时压上头顶,气温骤降十几度。河岸与对面的山峦褪去原有色彩,水面和一线被乌云搅碎的蓝天相互映衬,天地像要被掀翻一般。突然我发现远处一片低垂的乌云,也许是由于旋风的拉扯,瀑布似地向水面倾泻。寒冷的云和先前被阳光晒热的河水相遇,我感觉一定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于是迅速启动相机调好焦距并构图。说时迟,那时快,我们看不见的山坳中的水面上,突然激起一股白雾,似乎是发生了爆炸,我赶紧按下快门。照片拍成后,才听见如雷似的响声,从对面隐隐传来。

图2-5《飞虹卷入云》拍摄于那曲。我们身处的那片草原,正下着急雨和细碎的冰雹,但东南方的一片天空,却突然放晴,地平线上跟着就扯起一道彩虹。但当彩虹还没有向天空伸展自己的触角,一大片席地卷来的云雾,迅速地把这五彩的一抹化于无形。这整个过程,也就是一二十秒。由于在天开的那一刻,我提前意识到有可能出彩虹,迅速打开并调整好了相机,所以抓住了这难得的瞬间。

大自然的神奇变化,常常稍纵即逝,它不管我们有没有准备,也不会摆好了POSE等我们拍照。它无缘无由,纵情恣肆,而且永远是不可复制的。因此,细心观察体味,提前发现并做出预判和准备,才能抓住自然界瞬间的奇妙。

2.5 发现大自然的色彩

在西藏众多的神湖圣水中,有一座湖特别受旅人的喜爱,她就是被称为“美女湖”(见图2-6),又被简称为“羊湖”的羊卓雍措。羊湖之所以受欢迎,一是由于她距离拉萨路途较近,往来便利;二是由于她湖形曼妙、水色靓丽,拍出来的色彩宛如美女的花容月貌,让人惊艳不已。

2-6《花容月貌美女湖》

但大家应该知道,湖水的色彩,不总是那样可人。她需要一定的天色的映照,特别是需要在一定的视角之下,才能呈现出美丽、奇妙的颜色。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看一下我那天在羊卓雍措同时拍摄的另一张照片(图2-7),就可以明白天色、观看角度等,对湖色的呈现是多么重要。

图2-7拍摄于羊湖岸边(拍摄角度与图2-6不同),当时的天空正被一大片白云完全笼罩(拍摄的天色与图2-6不同),其结果是,两张照片湖水的色彩大相径庭。

2-7《羊湖岸边》

某新闻单位的一帮朋友,在去西藏旅游前看过图2-6《花容月貌美女湖》这张照片,喜欢羊湖得不得了,在拉萨下飞机稍事休整,便先奔“美女湖”而去。但回来后却对我抱怨说:“老戴,你那张照片是电脑做的吧?我们怎么没拍到那么美的湖色啊!”其实他们是没弄明白,要发现并捕捉大自然的色彩,特别是水的色彩,是需要一定的光照和一定的角度的。

图2-6这张照片,机位处于羊湖旁边的一座山包上,是从高处向下俯拍。那天上午我们抵达羊卓雍措,赶上了不错的天气,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我们先在湖边拍摄,但拍出的湖色都不是很理想。于是从湖边返回头向高处走,爬上一座山包俯瞰,美女湖在镜头中一下子变得色彩绚丽起来。湖岸边浅水区水藻的绿,和深水区所映照出的天空的蓝,以及水波荡漾出的纹线,相互衬托,美妙而艳丽。我耐住性子,等待蓝天上的几朵白云从湖面上飘过,倒映在湖面上;观察着微风拂来吹出浪花,在水面引起明暗光泽的变化。直到在我认为色彩最佳的时候,才按下了快门。

大自然的色彩,能让我们的照片呈现出绚烂多姿、万紫千红的景象。然而,要想让你拍出的东西“秀色可餐”,就必须付出辛苦,不断寻找,直到在合适的角度、合适的光照下,才能够发现、记录大自然最美的容颜。

2.6 发现大自然的象形

在旅行中,我们常会指指点点地说:这像什么,那像什么。眼前的此一事物的形态,很像更为我们所熟知的彼一事物,这就是所谓的象形。比如一段山体,很像仰卧在那里素面朝天的大佛;或是一株叶脉葱茏的孤树,宛如一棵大蘑菇等等。

2-8《天马》

旅行不光是腿脚的事,还是眼睛的事,更是心的事。对于摄影人来说,尤其如此。在旅行地一边看一边用心思,发挥你的想象力,去发现大自然中的象形事物,你的旅途和你的照片,就可能会多一些乐趣。

尤其是象形在摄影中的巧妙运用,能够增添照片的趣味性和人情味,激活人们的兴奋点和想象力,使一张也许本来是很普通的照片,一下子就有了生气。

2-9《山阴》

我个人认为,拍照片和写文章一样,最高的境界是“读来既有趣又有益”,“幽默而有内涵”。拍照要达到这一境界,对象形的发现和捕捉可谓手段之一。

图2-8《天马》和图2-9《山阴》这两张照片,分别来自雅鲁藏布江畔和唐古拉山间。前者是在汽车上抓拍的,后者是在火车上抓拍的。为了尽可能保证图像的清晰度,都采用了高速快门,但画质比起三脚架拍摄还是有差距,构图的艺术性自然也就谈不上了。

但是,这两张照片由于象形的捕捉和运用,推动了读者的想象,引起了人的阅读趣味,从而弥补了上述拍摄的不足。特别是这两张照片中的象形图像(山体上云的投影,山间积雪的图形),看起来不仅“很像”,而且寄托了我的寓意——那片形似奔马的云影,是我对自由的新西藏,对热情奔放的藏族同胞的歌赞;而唐古拉山是孕育了青藏高原的著名山脉之一,“山阴”不仅契合了唐古拉北坡的影像,也表达了我对“高原母体”的崇拜之情。

敏锐地发现象形,特别是那些别人不曾发现的事物,往往体现着你对大自然审美的独到眼光和个性化的趣味。如果还能使这种象形融入更多的寓意,那就更好不过了。

2.7 发现大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这里所说的人文,主要是指有形的人类文化遗存,包括古代建筑、古代造型艺术等等。这些古遗存,有许多是存在于山清水秀的风景地,不仅和大自然谐调地融合在一起,其中更是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成为历史的里程碑或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古代文化遗存,并不需要我们去“发现”,但要拍好它们,却需要事先对它有所了解,明白它的历史和它存在的价值,这样我们才能利用它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将人文和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传达我们拍摄的感受和意图,开掘照片的艺术性和思想内涵。

图2-10《英雄魂魄》拍摄于西藏江孜县江孜镇。山环水绕的宗山上,有一座古城堡,藏族军民和清军联手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史实,就发生在这里。1903年,英国派出一支万人大军从亚东越境侵入我国,第二年占领了江孜。江孜军民依托宗山城堡筑起炮台拼死抵抗,用原始武器与敌肉搏,战斗持续了两个月之久。终因弹尽粮绝,城堡失守,勇士们跳崖殉国。电影《红河谷》,记录的就是这段悲壮的史实。宗山城堡因而成为藏族同胞保家卫国、英勇无畏精神的象征。

2-10《英雄魂魄》

宗山城堡这地方,有件让人惊异的事,就是经常有雄鹰在天空盘旋出没。西藏生存着多种鹰鹫是大家知道的,但有一个情节可能一些人不知道,就是鹰鹫从不到人口聚居的城镇,这是它的习性使然。但地处城镇区域的宗山城堡上空,却时常能看到这些“神鸟”的身影,好像它们知道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似的,让很多人既惊诧又感慨。

我在宗山城堡拍照,没有采取局部或大广角近摄,而是拉开和城堡的距离,把坚硬的山体和空阔的蓝天白云带入画面,让城堡显得更加敦实、高大,富于力量感。同时,为了体现我对这座英雄城的赞颂并增加画面的动感,我等待着雄鹰入画。直到有一只鹰箭一般地飞来,从透视关系上看刚好是在城堡尖顶的正上方,而且姿态也是我所希望的展翅翱翔,我才迅速按动了快门。

由于时间紧张,远摄宗山城堡,我只拍了这一张,而且是单张拍摄,没有采用连拍模式。但由于相机调整得比较好,再加上雄鹰“展翅亮相”一般的配合,结果是“一枪中的”。

在拍摄人文景观的时候,充分考虑到自然生态的要素,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更好地表现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而且可以更有效地传递你的思想感情和拍摄主题。

2.8 发现大自然里的人

发现大自然里的人,就是让人成为你风景的一部分。

在旅游地拍摄风景,我们时常为取景框里的人或是非自然事物的存在而头疼,总希望把画面拍得越“自然”、越“干净”越好,似乎有了人物或人的痕迹,这张照片就不够“风光”了。而我认为,这是大可不必的。

在很多时候,把人物带入风景,或是让人类使用的物品、存在的痕迹成为图像的一部分,其实是为你的照片增色,而绝不是对画面的所谓“破坏”。

比如图2-11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没有那顶黑帐篷,没有帐篷周围一男一女两个人物,没有那条陪伴主人的狗,这张照片不仅失去了主题,画面也会显得过于空疏而缺乏影像内容。

2-11《圣湖之滨》

图2-11《圣湖之滨》拍摄于地处当雄县的纳木措,它是世界上地理位置最高的咸水大湖,湖面海拔高达4718米,总面积有1900多平方公里。

被尊为“天湖”的纳木措,与玛旁雍措、羊卓雍措并称为西藏的三大圣湖。它在佛教僧俗心目中地位崇高,能够顺时针转湖诵经是许多人一生的愿望。据我的藏族司机多吉猜测,这在湖畔安营扎寨的一家人,很有可能就是来天湖朝拜的。

天湖纳木措,背靠念青唐古拉山,面向苍茫的羌塘草原,湖色蓝得发紫,仿佛熟透的桑葚。但是,要拍好纳木措,却不是很容易,因为除了湖畔的神山,纳木措缺少参照物,拍出的影像不是太“空”就是太“平”,而以神山和玛尼堆为参照构图的照片,早就被影人们拍烂了。

就在这个时候,我发现了“大自然里的人”。他们的入画,让照片生气盎然,与云天碧水形成呼应,比较好地表达了天湖纳木措空阔高远、烟波浩渺的神韵,同时演绎了藏族同胞自由自在、与大自然融洽相处的心性。

不要一概拒绝风景照中人物的存在,他也许是风景的衬托,也许是风景的点睛之笔,或者是两者呼应深化你照片的意境和主题,就如同中国文人山水画中所出现的人物一样。

2.9 发现大自然里的人工

我这里所说的“人工”,主要是指人类的大型现代化建筑。

2-12《大路通天》

在风光照片中带入人物或村野痕迹,还能为一些人所接受,比如一段篱笆、一棚茅屋、一只小船等等,但很多人却拒绝大型建筑的入画。和我熟悉的一位专业人士,就曾批评我说:你的一些照片应该叫“建筑摄影”,而不是“风光摄影”。

也许专家说的是有道理的。但我觉得,只要拍得美,只要主题好,似乎叫什么摄影并不重要。再者,我们业余摄影人,也没必要把门类分得太清。事实证明,人工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拍摄,也是能拍出味道来的。

因此,在旅行时注意发现人类建筑在大自然中的存在,使它成为风景的一部分,常常也能让我们收获很不错的照片。

图2-12《大路通天》拍摄于那曲,是天路上的一段铁路桥梁和一座通讯基站铁塔。那天的那曲草原上阴晴不定,乱云翻滚,看起来奇异而让人惊骇。我抓住乌云罩顶的一刻,使画面产生明与暗的大反差,喻示着天路修建的艰难和环境的恶劣,而让铁路桥穿越阴霾,伸展向光明的远方。同时,纵向的铁塔,在透视关系上与横向的天路形成十字交叉,构成视觉的兴奋点,仿佛是人工的现代化建筑撑起了一片蓝天白云,以此来象征在现代化建设中西藏美好的未来。

发现大自然里的人工,让那些人工的建筑为风景服务,为你的拍摄意图服务,不仅不会玷污“风光照”的名声,反而会拓展我们的拍摄题材,拓展拍摄的主题和意蕴,获得新的视觉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