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异常现象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不仅能及时发现宝宝的身体异常情况,同时还能从医生处得到科学育儿的知识指导。

新生儿尿布疹

新生宝宝,由于尿布湿了未及时更换,刺激皮肤而发红,发展下去会引起小水疱、糜烂的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尿布疹”,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红屁股”。

处理方法:一方面在选用尿布时应选用质地细软、吸收性强的纯棉布,切忌用深色粗糙布料做尿布,以免加重红臀。另一方面要勤洗勤换尿布,尿湿后立刻更换干净的,并将换下的尿布放入洗盆里,用肥皂和开水烫洗,得冲洗净肥皂,在太阳下晒干后再用,切忌不要乱扔在地上。

如果遇阴雨天,可用熨斗烫干,这样可避免细菌感染。此外每次大便后,应用温水洗净屁股,并坚持每次都要这样做,在洗完擦干后再涂一层熬过的食用油保护皮肤。已经发生红臀的新生儿,切勿用肥皂水洗屁股。

新生儿发热

初生儿体温超过正常体温称为发热。常见原因有:当夏天气温炎热时,会伴随环境温度而使体温升高;若体液摄入量太少,则会产生脱水热;此外若感染或服用某些药物后也可引起发热。因此平时应注意小儿是否发热。若有怀疑,可用体温计放在腋下、口腔或肛门检查。正常腋温是36℃~37℃,肛温是36.5℃~37.5℃。若超过上述温度,就叫发热。若无体温计,可用嘴唇轻触宝宝的额部,有发热感则可能为发热症状;当患儿口腔温度高时哺乳中母亲奶头会有灼热感。

处理方法:对于初生儿发热,不可随便使用退热药。若体温未超过38℃,则无需服药,但要注意观察,若因室内太热,衣着过厚散热不良造成发热,应使室内通风换气,且在通风时要给小儿盖好被子,防止冷风直接吹到病儿身上。室温应保持在18℃~25℃之间,并适当减少衣被,病儿的体温便随外界温度降低而下降,若属脱水热,可多喂温开水,或葡萄糖水。在小儿发热出现烦躁、惊厥时可适当应用慎惊药物。除此之外要加强营养和护理,当体温超过39℃,要作物理降温,可将冰袋、冷水袋置于小儿的前额、枕部,亦可用酒精擦浴、温水擦浴等辅助治疗。若小儿发热且伴有嗜睡、惊厥等症状,或发热持续不退,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新生儿感冒

感冒是一种普通的疾病,但由于新生儿的抵抗力差,若不及时处理,轻则由鼻塞引起呼吸和哺乳困难,重则并发肺炎,故对初生儿感冒一定要积极防治。

处理方法:当宝宝有感冒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去找医生,当感冒后因鼻塞影响吸吮时,可在喂奶前用0.25%~0.5%麻黄素滴鼻;如伴有发热,应使用抗生素。当然这些都得在医生的诊治下使用,不可盲目的给宝宝自行“治疗”。

新生儿大便异常

新生儿出生后1~2天内排出的大便为褐绿色的黏稠糊状物,内含有胎毛,主要由衰老的红细胞、浓缩的消化液、脱落的上皮细胞、吞咽的羊水和脂肪等组成,称为“胎便”。开始哺乳后,大便则渐渐变成黄色或黄绿色,若出现黑便或柏油样便,则说明有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除了便血外,还会出现呕血。若失血过多,患儿出现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严重者则会威胁宝宝生命。初生儿大便异常的另一种情况是便秘。原因可能是肠肌松弛,肠肌弹力发育不佳及结肠的反应性不足,从而引起肠蠕动减少。

处理方法:治疗新生儿消化道出血,可采用暂停喂奶,以保持患儿安静,并立即送医院诊治。为了预防初生儿自然出血,可在产前让孕妇口服维生素K。难产、早产或有消化道畸形的新生儿,产后应注射维生素K。新生儿便秘的治疗,可医生的诊治下将肥皂削成铅笔头状粗、长3厘米左右,蘸水后轻轻塞入肛门,1~2分钟后,肥皂头便与大便一同排出。

新生儿鼻塞

新生儿出生半个月左右鼻子会经常堵塞,到3~4周时会逐渐加重,有的甚至不能吃奶,1个月后会逐渐减轻。鼻塞的宝宝的脸上多数有粉刺状的东西,眉毛上大多有浮皮。婴儿鼻塞一般不是因为感冒,有时是因为有鼻子里有污垢存在,但即使取出污垢,鼻子还是堵塞不通气。有的是属于一种特异性体质,可能其父在婴儿时就出现过鼻塞现象。婴儿鼻塞一般冬季比较常见,冬季空气干燥,房间过热都可能与鼻塞有关,最好是让婴儿多接触室外的新鲜空气,使其自然痊愈更好,不要用通鼻药。

“气蛋”的治疗与护理

“气蛋”即腹股沟斜疝,由于新生儿的腹股沟管尚未发育完善而致。它与体位、腹压很有关系,当宝宝哭闹腹压增加或直立时,部分肠管通过此孔隙进入阴囊,这时,会发现男婴的阴囊会明显增大,柔软呈囊性感,用手指轻压肿物可以使它还纳腹腔,还可以听到气过水声。当安静或平卧时,肿物会缩小,甚至消失。由于右侧腹股沟管闭锁较左侧为迟,故右侧腹股沟斜疝多见。

处理方法:平时防治“气蛋”,我们可以尽量减少宝宝过度增加腹压的机会,如使劲哭闹、咳嗽、发生便秘等。“气蛋”有的是可以自行恢复的,因为随着宝宝的腹壁肌肉渐渐地发育坚固,有的宝宝的腹股沟管到出生后6个月才闭锁,所以“气蛋”在6个月以内还是有可能自愈。如果在6个月以后,“气蛋”仍然存在,或是有增大的趋势,应去小儿外科就诊,以便决定手术的最佳时机。尤其是出现肠管嵌顿时,应马上手术以防肠坏死。

小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与护理

小儿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在整个婴幼儿期是常见病,因为宝宝咽鼓管本身又直又短,管径较粗,位置也较低,所以一旦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时,细菌易由咽部进入中耳腔内,造成化脓性中耳炎。也有的宝宝可能会因为分娩时的羊水、阴道分泌物、哺喂的乳汁、洗澡时脏水浸入中耳,引起炎症。一旦发生中耳炎,宝宝会很痛苦,会出现哭闹不安、拒绝哺喂的现象,有的还会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呕吐、腹泻等,直到鼓膜穿孔的时候,脓从耳内流出来后父母才会发现。

处理方法:本病主要在于预防,喂奶时应将宝宝的头竖直,不要让乳汁流入耳中。洗澡时要用手指将耳郭压盖耳道,勿将洗澡水流入耳中。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如果宝宝鼻塞不通,应先滴药使其畅通,再哺乳。听力的恢复与该病诊治的早晚有很大关系,发现越早,治疗越早,对听力的影响也就越小,而且一次治疗要彻底,以防日后复发。治疗应尽早使用抗生素,首选青霉素,如过敏可用红霉素。注意外耳道的清洗,可用3%双氧水洗、1%新霉素滴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