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汉信息战:术语词典
- 吴汉平主编
- 1957字
- 2020-08-27 18:31:05
前言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外军创立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战理论,既有与信息战相关的军事思想理论,又有直接指导装备研发、装备作战应用和装备维护保障的各种技术理论。尤其是美军,吸取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几场战争的教训,积极从事军事转型,不断加强信息化军队建设,大力发展新武器和新战法,从而得以在海湾战争以来的几场局部战争中频频得手,一扫笼罩在头上的团团阴霾。特别是近期对本·拉登的成功猎杀,更显示其不断进步的全球信息作战能力。近年来,其信息战相关文献浩瀚,涉及的门类众多,凝聚的实战经验丰富,在很多方面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从2001年始,在电子工业出版社的鼎力支持下,我们陆续翻译出版了《信息战原理与实战》《信息战与信息安全》《通信电子战系统导论》《电子战基本原理》《电子战建模与仿真导论》《机载雷达导论》《军用航空电子系统》《无人机系统导论》等一批与信息战专题相关的军事理论著作和装备技术著作,为信息战理论和装备的学习和研究发挥了一定作用。在翻译中,我们发现很多新理论、新战法、新技术和新装备的术语虽然在专业著作中频繁使用,但是还没有进入英汉词典,至今还没有一本专门的英汉信息战专业术语词典可资参考。因此,广大读者(包括军队指战员、工程技术人员、理论研究人员、军校学员和教员、翻译编辑人员以及广大军事爱好者)在阅读、翻译、研究、交流和应用相关信息时自然遇到很多困难。因此,将目前流行的外军有关信息战理论和技术著作、报刊杂志、科技文献、条令条例中的相关常用术语搜集起来,编写一本适用的术语词典,就成了近年来萦绕心头的愿望。
为此目标,我们组织了信息战各领域的有关专家和外语教员,用了三年时间,披肝沥胆,殚精竭虑,克服重重困难,从大量英语文献中搜集了几百万字的词汇,从中遴选出与信息战各相关领域有关的专业技术术语和军事术语67 000余条,编写了这本《英汉信息战术语词典》,内容涵盖通信与通信对抗、雷达与雷达对抗、光电与光电对抗、水声对抗、计算机网络战、空间信息对抗和新概念武器对抗等多专业、多学科。收入的术语(含缩略语)贯彻常用、适用的原则,涉猎的范围从理论到实践,从技术到战术,从武器装备到作战应用等多方面。
本词典讲的信息战,实际上主要指综合电子战和网络战各相关领域。但是,什么是电子战、网络战或信息战?它们都包括哪些领域?每个领域又包括哪些方面?其内涵是什么?理论界没有完全一致的看法。实际上,电子战、网络战、信息战的理论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装备技术的发展、军事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作战实践的持续检验,其内涵也在不断演变、不断拓展、不断深化。就拿Electronic Warfare“电子战”一词来说,1969年,美国参联会首次将其定义为:“电子战是利用电磁能量确定、利用、削弱或阻止敌方使用电磁频谱和保护己方使用电磁频谱的军事行动。电子战包括电子战支援措施、电子对抗措施和电子反对抗措施三个组成部分。”从此,“电子战”一词得以广泛应用,并沿用至今。1990年6月,美国国防部通过MOP 6号政策备忘录对“电子战”的定义进行了重新颁布:“电子战是使用电磁能确定、利用、削弱或以破坏、摧毁、扰乱等手段,阻止敌方使用电磁频谱和保护己方使用电磁频谱的军事行动”。将电子战发展为名副其实的攻防兼备、软硬一体的作战能力。1993年3月,根据电子战技术、兵器、功能、目标和目的等新情况,又将电子战重新定义为:“电子战指使用电磁能和定向能控制电磁频谱或攻击敌军的任何军事行动。电子战包括电子攻击、电子防护和电子战支援三个组成部分。”
电子战的新定义大大拓展了电子战的内涵:一是电子战不仅包括电磁能,而且包括定向能,将定向能战视为电子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电子战攻击的目标不再仅仅是敌方使用电磁频谱的设备或系统,也包括敌方的人员和设施;三是实施电子战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控制电磁频谱,更是着重于削弱敌方的战斗能力;四是防止电子自扰和互扰事件成为电子防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战的新定义为电子战开拓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成为电子战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此后,电子战的内涵还在不断丰富、延伸、完善。
词典不是军标,在为英文术语编写译文和释义时,我们采取的是描写主义(Descriptive)的方法,提供的译文或释义是英语术语在英文中的本意的翻译,是媒体中广泛的说法,而不是根据我方对某个术语的定义编写。有的新术语有好几种说法,也尽可能按照使用频度一一列举,以供读者从多角度了解其本意,从而准确把握其内涵。如cyberspace,就有“电脑化空间”、“网络空间”、“计算机空间”、“信息空间”、“虚拟世界”、“赛博空间”、“虚拟信息空间”等多个译文,说明该词的内涵还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也都一一列上,供读者根据需要选择。
由于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疏漏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
编者
二〇一一年八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