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西方经济学根据其研究的领域、对象和角度的不同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1.3.1 资源配置:微观经济学
“微观”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是“小”的意思。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以单个的消费者、企业和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的资源配置问题,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例如,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实现满足程度最大;单个的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资金分配在各种要素的购买上,实现利润最大。
1.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均衡价格理论。均衡价格理论主要研究商品的价格是如何形成的;价格如何引导消费者的需求及生产者的供给;价格如何调节资源的配置。
(2)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到各种各样的用途中,实现自身满足程度最大化。西方经济学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主要有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3)生产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研究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分配于各种商品的生产上,实现利润最大化。生产者行为理论从三方面入手研究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实现。其中,生产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生产要素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要素的合理投入、最优组合及最优生产规模问题;成本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短期成本、长期成本的构成及变化趋势问题;市场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商品的市场结构,研究不同商品的市场中生产者的短期与长期均衡问题。
(4)分配理论。分配理论主要研究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价格的决定。
(5)微观经济政策。微观经济政策研究政府有关管理价格、调节消费与生产,以及实现社会收入分配平等化的政策。
2.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1)“经济人”的假设。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都力图以最小的代价去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经济人”的假设是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
(2)市场出清假设。市场出清是指市场上供给量等于需求量,产品既无短缺也无剩余的一种状态。市场机制的作用可以自发实现市场出清。价格的调节使产品市场实现均衡;利率的调节使货币市场实现均衡;工资的调节使劳动市场实现均衡。在理想化的状态下,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存在闲置或浪费问题。
(3)完全信息假设。市场上的每一个生产者与消费者都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一切信息。例如,消费者了解所消费的每一种商品的性能、价格及消费数量与自己获得的满足程度之间的关系,从而制定最优的消费决策;生产者了解生产要素价格和产品价格的变化,了解自己产品的生产函数,从而制定最优的生产决策。
3.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特点
(1)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为目的。资源配置是一切经济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就是研究如何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微观经济学从实现个体行为最优化入手研究资源配置问题。
(2)以单个的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个体经济单位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例如,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要研究单个的消费者在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消费行为最优;生产者行为理论主要研究单个的生产者如何作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决策。
(3)以均衡状态为研究基础。微观经济学中多次出现“均衡”一词,经济学中的均衡是指经济个体在现有条件下已经实现了最优的一种状态。如果条件不变,经济个体就会保持已作出的决策,不进行改变。当外界条件发生改变,原有的均衡会被打破,经济个体就会调整决策,追求新的均衡。
(4)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在经济活动中,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受价格的支配。消费者消费什么,生产者生产什么、如何生产都由价格决定。价格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节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5)以边际分析法为主要研究工具。微观经济分析中,经常使用边际分析来决定均衡状态。边际分析研究最后一单位自变量的变动会如何影响因变量的量值。边际分析主要用于分析变动趋势。使用边际分析作为研究工具,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边际概念和边际法则。
1.3.2 资源利用: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以国家经济运行中的宏观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如国民收入、就业、总产量、经济增长、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等问题,探讨如何实现全社会总体资源的充分利用。
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1)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收入是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综合指标。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是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角度出发,分析国民收入变化的规律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2)失业与通货膨胀。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制约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宏观经济学分析了出现失业与通货膨胀问题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以便提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途径。
(3)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指一国总体经济活动的波动,经济增长指国民收入的长期增长趋势。宏观经济学要分析国家总体经济活动波动的原因和长期增长的源泉等问题,以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4)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包括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实施政策所运用的手段和政策效果等内容。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体系。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各种手段的配合使用。
(5)开放经济理论。现实的经济都是开放的经济。开放经济理论主要分析国家之间的经济活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及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如何对国家的经济进行调节。
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宏观经济学产生的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市场机制对经济的自发调节作用显露出不足之处,宏观经济学就此产生。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基于以下假设。
(1)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经济决策高度分散。市场经济中的各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合理配置资源。但在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中,经济学家发现,仅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不能保证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平稳发展。
(2)实现经济平稳发展需要政府的调控。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政府职能的界定是充当“守夜人”,即保障国家的安全稳定。但在20世纪30年代,为了摆脱世界经济危机,实现经济平稳发展,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开始对本国经济进行调控。事实证明,政府在观察、研究和认识经济运行规律的基础上,能够采取合理的手段调节经济运行。宏观经济学是建立在政府有必要和能够调控宏观经济运行这个出发点上的。
3.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特点
(1)以解决资源利用问题为目的。资源利用是指人类如何利用现有的稀缺资源,使之生产出更多的物品与劳务。宏观经济学研究现有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的原因及达到充分利用的途径。
(2)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从总体上分析经济问题,把整个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对社会的产量、价格水平、就业水平和收入水平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等各种经济现象的原因及关系,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
(3)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理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研究什么因素决定了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宏观经济政策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在经济实践中的运用。
(4)以总量分析法为主要研究工具。总量是能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它是由个量加总而成的宏观总量或总量的平均数。如各个家庭一定时期的消费和储蓄加总就形成这个社会的消费总量和储蓄总量。总量分析是指分析各个经济主体的总量关系的方法。如研究价格时不是研究某一产品的价格如何由供求均衡决定,而是研究社会总体物价水平如何由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对比来加以决定。
案例评析1-1
蜜蜂寓言
从1929年开始,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大危机。3 000 多万人失业,13 的工厂停产,整个经济倒退回到了“一战”前的水平。经济处于极度混乱之中,传统的经济学无法解释更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理论界纷纷进行探讨,这时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蜜蜂寓言》中得到了启示。
《蜜蜂寓言》是伯纳德·曼德维尔创作的一首寓言诗,作者描述了一群蜜蜂的盛衰史。最初,因为贪婪自私地追求繁荣,无不奢侈挥霍,炫耀富豪,这样,整个社会兴盛繁荣,人人就业。后来,这群蜜蜂忽然改变原来的习惯,放弃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朴素,但结果却使得宫室荒芜,货弃于地,商业萧条,民不聊生。国家厉行节俭,削减军备,以致敌人入侵时无力抵抗。这则寓言在西方有很大的影响。
凯恩斯在这则寓言的启示下,建立了他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并由此引发了凯恩斯革命,从而建立了宏观经济学。
1.3.3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比较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两个不同的组成部分,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
1. 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但目标相同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定资源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如何解决最优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是在假定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解决充分利用问题。可见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从不同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但最终目标都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
2. 二者使用的研究方法大部分相同,都属于实证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把制度作为既定前提,因此都属于实证经济学。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边际分析法等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中都得到了使用。
3. 二者研究的都是国家的基本经济问题,但分工不同
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如何分配?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经济中是否出现通货膨胀?生产能力是否持续增长?微观经济学主要针对前三个问题进行研究,宏观经济学主要针对后三个问题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