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视角下的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刘延平 张真继主编
- 415字
- 2024-12-21 14:28:15
研究性教学的特点与支撑环境的分析
张真继
摘 要:本文系统地分析了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特点,并将其归纳为了问题、方法和交流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明确了研究性教学对教学环境的需求,并从软、硬件两个方面研究了开展研究性教学应具备的支撑环境。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支撑环境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main features of research teaching and sums up in issues, methods and debate. On this basis, gets a clear demand of research teaching for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back-up environment.
Key words: Research Teaching; Back-Up Environment
1 引言
研究性教学是在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及瑞士教育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基础上建构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全新的接受知识的过程,将培养创造性人才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自教育部2005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要求“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来,各高校均结合自身特点,积极落实和推进了研究性教学工作[1]。
目前,研究性教学这一词汇在教育领域已广为人知。把研究性教学理念引入本科教育实质上是对大学本质属性的一种回归,也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承型教学方式的一个变革。研究性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能力,但要给其一完整的、准确的定义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本文认为,与其探讨研究性教学的概念,不如从这种教学模式或方法的目标出发,研究其教学特点,明确其需求,以便为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更好的支撑环境。
2 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特点
大学的目的不是转移知识,而是创造一种环境,提供种种经验,以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构建知识,使他们成为能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习共同体的成员。研究性教学更强调让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且学生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被动学习转换为自主学习,从而掌握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手段[3]。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本文将研究性教学的特点总结为了“问题、方法、交流”六个字。
2.1 问题情景为教学先导
传统的教学方式非常重视教学授课过程的系统性,学生主要依靠教师清晰、全面的讲解和剖析来构建知识结构。其教学要求一般是按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划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等不同的层次,重在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困惑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如何才能“背过”这些知识;二是这些知识到底有什么用?如何用?而教师则经常用“知识用时方恨少”、“读书破万卷,下笔才有神”来解答学生的疑惑。这种传统教学方法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其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在教育理念上将学生当成了“知识的容器”。而以研究性学习为理念的研究性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目的的,它在教学过程中把问题的呈现放在了前面,并以解决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故可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研究来汲取知识。
研究性教学并不排斥知识讲授,学生仍然要通过一定的接收性学习获取知识,但这不应该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按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满足学生这种“心灵深处”的需求,变传统的“让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并通过教师的引领在探究问题过程中汲取知识,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2.2 方法训练为核心内容
有人将研究性教学极端片面地解释为“教师少讲,学生自学”。按这种理解,则我国最早开展的研究性教学的系统应该属于“自学考试”了。本文认为,研究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一是教育理念不同,前者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后者则以知识的掌握为目标;二是教学内容不同,传统教学方法侧重于对知识的讲解,追求系统全面,而研究性教学则重在对方法的训练,强调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因此,研究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最大差异并不在于教师讲多讲少,而在于讲什么,怎么讲。研究性教学应强调对研究方法的训练。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方法的训练往往要重于知识的讲授。学生至少应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三类基本方法,这是学生自主研究、自主学习、终身学生的关键所在,是研究性教学的核心。
2.3 交流讨论为重要形式
几乎所有的研究活动和创新成果均是以团队为基础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研究性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意义在于:由于共性及个体间的普遍联系,故每个人的经验对他人就具有普遍的参考作用。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不断的交流讨论,可以营造出一个基于团队的研究性教学氛围。
首先,围绕同一问题进行交流,在激烈的讨论中,可以从他人处得到启示,梳理思路,激活知识储备,逐步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其次,许多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协调、群策群力,更需要大家将思维过程外显化。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一方面会感受到各种不同观点的冲突,体现学术民主气氛,另一方面也会不断地总结凝炼自己的观点思路,自主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最后,交流讨论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平等对话、主动参与、独立创新的良好环境。因此以小组形成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交流讨论,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形式。
3 研究性教学的支撑环境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要提高研究性教学的质量和水平,至少需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各种软、硬件环境,比如以科学研究方法训练为主线,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为载体的科研训练平台和多维学习环境;以学生为本,以老师为主,突出师生间、学生间互动关系的基于团队的研究氛围;以问题为导向,采用专题研究,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各类资源和工具。
3.1 传统教学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理论教学方面,课堂是教学的重要场所,很长时间也是唯一的场所。虽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人们一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为本,但传统的课堂环境很难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传统课堂教学强调教师的“教”,对教师的评价也是根据教师教授的内容和授课方式进行的,其基本逻辑是:教师讲得好,课堂纪律维持得好,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好。它对学生“学”的关注是间接的,而且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压抑。
在实验教学方面,经济管理类实验室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是“计算机机房、电子模拟”,为学生提供业务流程模拟环境;二是“现场搬家、实物验证”,为学生提供企业现场实物模拟环境。从建设理念上看,这两类建设方式均为学生提供了“业务模拟、知识验证”环境,在辅助学生快速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单纯的“业务模拟、知识验证”仅仅是课堂理论教学的简单延伸,不利于构建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发展的人才成长空间,不利于学科融合,且较难满足研究型大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归纳起来,传统课堂教学环境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不利于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效率较低。
(2)不利于资源支撑,不利于学练结合,学生只能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数据探究问题。
(3)不利于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理论教学场所与实验教学场所相分离,教学的连贯性不强。
3.2 研究性教学的硬件支撑环境
在对传统教学环境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性教学的特点和需求,本文认为研究性教学的支撑环境应该是一种以资源为支撑,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便于互动交流,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科研训练平台和多维学习环境。
在硬件环境建设过程中应坚持重资源建设,以夯实基础;重工具建设,以强化手段;重环境建设,以集成应用。研究性教学环境首先应是一个资源库和知识库,是教研相长的重要平台;其次,它应是一个工具库和高新技术的承载体,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实现各环节的虚拟和仿真,并为学生利用各类资源开展各层次创新学习、创新研究与实践提供手段;最后,它应是一个方法库,以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能力的培养提供方法及训练平台。
3.3 研究性教学的软件支撑环境
软件环境的主要内容是激励机制的建设。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从内容上看,它主要包括诱导因素集合、行为导向制度、行为幅度制度、行为时空制度和行为归化制度五个方面。激励机制一旦形成,它就会内在地作用于教学系统本身,使教学系统的机能处于一定的状态,并进一步影响教学系统的生存和发展。激励机制对教学系统的作用具有两种性质,即助长性和致弱性,也就是说,激励机制对研究性环境具有助长作用和致弱作用。
建设激励机制的关键问题是明确激励方向和重点,重点在促进各种研究性教学辅助资源的持续发展。本文认为在高校研究性教学环境建设中,应重点激励教师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反哺”实验教学;激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引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激励大学生团队开展创新活动。
4 结论
归纳起来,本文认为研究性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各高校各专业可结合自身特点,以各种形式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虽然教学模式或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对概念的理解也可以不同,但教育理念却是相同的,即不应将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加以培养,而应以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标。
研究性教学并非“教师少讲,学生自学”,它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不在于讲多讲少,而在于讲什么、怎么讲。从教学过程上看,研究性教学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三点,即以问题教学为切入点和导向、研究方法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以交流讨论为重要形式。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应从资源、工具、环境和机制这四个方面着手建设研究性教学支撑环境,且资源建设重在夯实基础,工具建设旨在强化手段,环境建设意在集成应用,机制建设贵在促进持续发展,以求最终打破传统课程、实验室和图书馆的边界,促进科研与教学相长,提高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效率,营造一个集资源库、知识库、工具库和方法库为一体的探究环境。
参考文献
[1] 麻陆东.研究性教学在我国高校的实践环境分析[J].高教论坛,2008,8(4):92-94.
[2] 行龙.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着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44-45.
[3] Barr R et lI.Fmm teaching to learning—a rle’g paradigm fo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J].Change,1995(6):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