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江
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技术官
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
2011年4月,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在北京的员工搬入中关村西区的新址。家庭开放日、工位装饰评比、摄影比赛等暖屋活动接连展开,新楼里洋溢着乔迁的欣喜和兴奋。与我的同事们相比,除了分享这份踏上新起点的喜悦,与人生中最精力充沛的12年告别,心中荡漾的更多是留恋与不舍!希格玛大厦,见证了我们的成长,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止一次……
1999年3月,我从硅谷回到北京,考虑加入刚刚成立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北京迎接我的是我一生中经历的第一场沙尘暴,漫天飞舞的沙尘让我一时犹豫。于是,当亚勤问我准备回国工作几年时,我如实告诉他我只做了两到三年的打算。却不曾想,回来工作一段的想法,后来竟成为我12年未曾改变的承诺:在北京、在微软、在希格玛整整工作了12年。在这12年里,微软在中国的研发团队从最初单纯的产品本地化发展到全面涵盖基础研究、技术孵化、产品开发和战略合作四大职能的创新机构;从十几个人成长到今天超过3000人的团队;职能更从中国拓展至整个亚太地区。1998年的微软中国研究院走进一位IEEE院士,12年后从微软亚太研发集团走出了12位IEEE院士、4位杰出亚裔工程师奖获得者……12年,我们在中国打造了一个世界一流的软件研发机构,这是不争的事实。
回望这12年走过的历程,我感到幸运和欣喜。
首先,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全面注重科技创新的氛围,给予我们可遇不可求的丰富发展契机,让微软走上了引领基础研究和研发创新并重的快速道,而我个人职业发展的短期规划也在此过程中变成了长久的专注和对梦想的追寻。
第二点,也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文化——创业者(Start-up)文化。这种根植于微软DNA中的文化所提供的无限可能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历久弥新的创造活力和创新精神,让我乐此不疲,沉醉于“创业在微软”的路上。我回国后的前五年参与创建亚洲研究院,从第二个五年开始,又自辟疆土,白手起家创建工程院,开创了微软在中国产品研发团队的新模式。我想,也只有微软这样开放且包容的公司才能提供如此自由的成长空间,为我们提供从资金、技术到创意的支持。这种“创业者文化”也是工程院能够保持活力和反应速度的关键所在,使我们能不断地探索在中国发展的途径,挑战自我,在面临竞争和机遇时有能力保持自信,迅捷应对。今天,创业的成果令人欣喜,创建工程院的初衷——建立起顶尖的技术和产品研发团队;为微软和中国开发全球和区域市场所需的重要技术和产品;吸引产业内最强的精英,并培养出一批产业发展迫切需要的中坚力量——已一一实现。当然,带领工程院打拼的这些年,也真正让我体会到了创业的甘苦。这些感受,大家在捧读这本书的时候也许能慢慢体会。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是吸引我在这里一呆就是12年的因素——人。我常常说,建立工程院最大的收获是“人”——一定要把工程院变成一所“培养一流软件人才的黄埔军校”,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一个信念。现在看来,我们出色地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一直以来,我们致力于将来自国内高校的有潜质的优秀毕业生培养成了解软件开发流程、掌握关键技术的高手;另一方面,我们从海外引进了一批批资深的软件开发管理和技术人才——他们既带来了成熟的软件开发流程,同时还不断将先进的项目管理经验移植转注给工程院的年轻人。今天,多年前迈进工程院的高校毕业生们已成为了研发集团的骨干,行业的专家;而当年在远景的感召下归来的“海归”们依然意气风发,憧憬并执著地奔往下一个目标——他们的成功与他们的激情和智慧一道感染着我,淹没了创业路上的疲倦和挣扎,让“放弃”的念头一闪即逝……
12年过去,当我们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较以往更具有挑战性的研发工作,我充满信心。正如微软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所说的,中国和亚太地区已成为微软公司重要的创新基地。基于对亚太地区所蕴含的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前景的坚定信心,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也不断被赋予更多的使命和责任。时间不舍昼夜,创新没有止境。我们仍执著在创新创业的路上。
2011年的这个春天,对我个人、对我所工作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都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虽然她依然是短暂的,但她的无穷变幻、无限生机都让人沉迷,值得 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