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 古墓贼影:中国盗墓史全记录
- 沧海满月
- 2073字
- 2015-07-02 10:38:16
古墓是人生终止时最后的定格,也是储存墓主生活时代的若干文化信息的府库。叠叠累累的古代墓葬屡经沧桑变故,因各种原因往往多遭破坏。而最通常的破坏形式,是有意的盗掘。历史上的盗墓相当普遍,甚至曾经成为某些区域的地方风习,成为某些家族的营生手段,成为某些社会群体的行业特征。
盗墓,是渊源古远的社会文化现象。我国盗掘古墓之事由来已久。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已经可以看到有意识的墓葬被破坏的遗存。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被盗的墓葬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汤之冢,距今约3600年。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的社会变化之后,厚葬之风兴起,于是盗墓行为日益盛行。陕西凤翔的秦公1号大墓,是迄今所发现的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的墓葬,也是我国应用科学考古方法发掘的最大的墓葬。这座古墓发现盗洞247个,其中有10数个盗洞直接打入椁室。
唐人所谓“群盗多蚊虻”、“荒冢入锄声”、“髓髅半出地”、“白骨下纵横”等诗句,也反映了盗墓风习的普遍。唐代宗时,郭子仪父亲的墓葬被盗掘,有人疑心是鱼朝恩指使。而郭子仪在御前说到此事时,承认自己所统领的军队也多有破坏陵墓的行为。据史书记载,自唐末至五代初,关中的唐帝陵墓除唐高宗、武则天合葬乾陵之外,被逐一盗掘,无一幸免。
宋元明清时代的冢墓发掘和冢墓破坏事件史不绝于书。作为政府行为的掘墓事件,最为典型的是金王朝扶植的伪齐政权在中原地区对两京冢墓的大规模破坏。刘豫曾经专设主管盗掘陵墓的官员“河南淘沙官”和“汴京淘沙官”。元代蒙古贵族信用的僧侣,也有发掘南宋陵墓的行为。明万历年间,宦官陈奉处理民间盗发李林甫妻杨氏墓一案,为“得黄金巨万”所诱使,竟然“悉发境内诸墓”,武昌市民反对其恶行,掀起激烈的抗议风潮,几乎形成暴动。
从古自今,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盗墓高峰,分别是在西汉、清代和现代。我们之所以把西汉时期作为第一次盗墓高峰,是因为当时官方允许民间私人铸钱,而春秋战国和秦代的墓葬中陪葬品最多的也是铜器和兵器,这成为铸币者盗墓的直接动力。清代成为第二次盗墓高峰,是历史和文物研究者为了考据历史的研究性盗墓,这一次盗墓高峰对古墓的破坏性不大,也的确给后来的史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第三次盗墓高峰,也就是现代的盗墓高峰,这一次盗墓高峰是时间持续最长的。
纵观古今,参与盗墓的盗墓者可谓多如牛毛。翻遍盗墓强人的花名册,里面既有贵为天子的皇帝,也有出身于草根的流贼,甚至还有墓主的自家人。官盗者明火执仗,民盗者聚蚁成堆,监守自盗者防不胜防,你盗我亦盗,大家一起盗,这些人无一例外地,都在这种见不得光的行业上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是什么使这些人越来越热衷于盗墓,盗墓活动为什么经久不衰呢?这就是在盗墓者中至今流传甚为广泛的“要想富,去挖墓,一夜一个万元户”的说法可以拿来作为问题的答案。巨大利益的引诱驱使,让这些盗墓分子甘愿冒着生命危险从事这项古老而又充满诱惑的职业——获取墓中财物。
盗墓者一般看重轻便易携而又价值昂贵的金属器,对于大件的陶器有时会因无法从狭窄的盗洞中搬出而进行恶意毁坏,另外,他们对墓葬的方式等风俗、宗教文明毫不在意。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洛阳盗墓运动曾经形成震动世界的影响。邙山古墓群遭到的破坏,可能是历史上空前的。当我们手捧国外文物学者编集的有关这一时期洛阳出土的古代珍宝的华美图册时,自然会想到,在这些精致辉煌的文物被转卖收藏的同时,又有多少看似朴陋无华但却可能具有更为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却遭到了不可挽回的破坏。
长沙古代墓葬,在近代也曾经遭受严重的盗掘。长沙的职业盗墓者,被称为“土夫”或“土夫子”。著名的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就是1942年由长沙“土夫子”盗掘出土,后来又流失到国外的。
中国官方墓葬考古开始于1921年,国民党中央地质调查所组织考古发掘。1950年10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考古事业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盗掘地下文物的现象也一度偃旗息鼓,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盗墓再度猖獗。昔日墓葬排布密集、“无卧牛之地”的洛阳邙山,在盗墓者长期的盗扰下,如今已经是“十墓九空,甚至九九空”。在周公庙遗址发掘之初,已经探明的22座西周大型贵族墓和14个星布其间的车马坑遗址区内,形成于各个时期的数十个大小不等的盗洞随处可见。如今,历代帝王陵除始皇陵地宫和明清大多数帝王陵之外,没有被盗扰过的已经很罕见了。
盗墓活动,对逝者来说是最大的不敬;对生者来说,会带来难以言状的痛苦;对文明工来说,是巨大的祸患。
英国学者克利·马顿和凯瑞·刘易斯·托马斯说过:“我们还有机会,现在还不太晚,我们必须立即改变。我们每个人都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得多。我们要用这种力量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一个不把物质置于精神之上的世界,一个人类与宇宙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
但愿我们能为了这样一个“世界”,人人都负起反盗护宝的历史责任。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墓葬文化、盗墓史实,我们编纂了本书,我们无意于对盗墓活动推波助澜,惟愿地下的亡灵能够得到安息!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众多师友的指导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编者
201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