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我国黄河上中游悠久的丝路文明、农业文明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卷中十分灿烂辉煌的一页。但是,由于人口压力以及长期不合理的资源开发与不科学的农业活动,西北广大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贫困落后面貌长期存在,土地广阔的优势无法得以充分发挥。特别是严重的水土流失、荒漠化和干旱缺水已经成为制约当地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主要瓶颈之一。

西北地区的不发达、贫穷落后与环境破坏尤以其农村为甚。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以及当地广大民众为改变其落后面貌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无数科技工作者从科学和技术方面进行了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日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一批年轻博士对其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完善,从理论与技术、原理与规划等方面探讨了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问题。在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和支持下,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主持了201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西部大农业发展战略”项目,并出版了该项目的配套丛书。丛书立足“三农”问题,突出“战略”特色,对限制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以剖析,并辅以在该地区取得的一系列新的技术成果,着力为该地区的农业开发及生态建设提出可行的发展方向和科学的发展途径。

丛书内容丰富、分析透彻、论证有力,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体现了青年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追求科学的情怀。在归纳、总结和完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制约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水土流失、干旱和荒漠化,丛书开展了以下研究:丛书作者尝试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承载力、能值与虚拟水量等四个方面的指标分析人类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而建立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方法与模型,并以黄土高原中部丘陵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水土保持生态农业能有效改善和提高水土流失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丛书中探讨了影响西北水土流失区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以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为基础规划生态建设与农业发展规模及布局的建议,即将流域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相结合,根据流域土壤水分的微地形分异规律,以“适地、适水、适物(植物、作物)”为原则安排土地利用与植被恢复布局,并利用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调节流域水文过程,改良生境或立地条件。同时,按照水量平衡原则,根据植物健康需水要求与土壤水分供应情况,调整群落结构;合理利用草地,发展梯田种草、草田轮作,实现农牧结合,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充分发挥水土流失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丛书通过定位观测与实验模拟相结合,分析了黄土高原北部风沙区土地退化的过程与机理,提出了采用保护性耕作、调整种植结构等农田防沙举措,可为半干旱地区的土地荒漠化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

“逐水草而居”是西北地区的文化特色,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西北地区的发展最终还是要依靠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农业高效用水也将是今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重要问题。黄河流域几座战略性水利枢纽的陆续建成、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将为西北地区现代农业的开发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并推动生态、社会、经济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年轻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在践行科学发展观、再现西北秀美山川的征程中,书写着青春、贡献着才智、挥洒着汗水。相信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一个山川秀美、文明富足的西北地区一定会在当代青年手中成为现实。

Figure-0008-01

201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