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素问(2)
- 中信国学大典·黄帝内经
- 苏晶 袁世宏导读
- 4991字
- 2015-11-20 14:07:04
四气调神大论篇
本篇导读
“四气”指四时,即春夏秋冬;“神”指人的精神意志活动。“四气调神”是指顺应自然界四时的生长收藏的变化和规律来调养人体的精神意志活动,以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全篇着重告诫人们要顺应四时气候的特点,以调摄精神情志,故以此名篇。
本篇主要论述了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来调神养生的方法及逆之的危害性,认为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剧烈变化可能给生物和人类带来危害,只有顺四时、善养生,才会“生气不竭”。同时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时养生的基本原则,说明顺应四时阴阳的重要性。并从养生的角度,强调“治未病”的积极意义,体现了《黄帝内经》以预防为主的思想。?
春三月1,此谓发陈2。天地俱生,万物以荣3。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4。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5。奉长者少。
注释
1春三月:指农历的正、二、三月。按节气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2发陈:推陈出新。
3万物:古人常指草木。物,本意为杂色牛,在古代文献中,多引申为有生命之物。
4“生而”三句:“生”、“予”、“赏”,象征顺应春阳生发之气的神志活动,“杀”、“夺”、“罚”,指与春阳生发之气相悖的神志活动。
5寒变:夏季所患寒性疾病之总名。
译文
春季三个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大自然生机勃发,草木欣欣向荣。适应这种环境,应当早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披开束发,舒缓身体,以使神志随生发之气而舒畅。神志活动要顺应春生之气,而不要违逆它,多放生而不要杀生,多奖赏而少惩罚,多给予而少夺取。这就与春生之气相适应,是养生的方法。违背了这个方法,会伤肝,到了夏天就要发生寒变。这是因为春天养生的基础差,供给夏天成长的条件也就不足了。
夏三月1,此谓蕃秀2。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3。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4。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注释
1夏三月:指农历的四、五、六月。按节气为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2蕃(fán)秀:草木繁茂,华美秀丽。
3华英:这里指人的容貌面色。
4痎(jiē)疟:疟疾的总称。
译文
夏季三个月,是草木繁茂秀美的季节。天地阴阳之气上下交通,各种草木开花结果。适应这种环境,应该夜卧早起,不要厌恶白天日照时间太长。心中没有郁怒,使容色秀美。并使腠理畅通,就好像被所爱之物吸引一样,使阳气疏泄于外。这就是与夏长之气相应,是养育生长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会损伤心气,到了秋天就会患疟疾。这是因为夏天长养的基础差,供给秋天收敛的能力也就差了,冬至的时候就会得重病。
秋三月1,此谓容平2。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飱泄3。奉藏者少。
注释
1秋三月:指农历的七、八、九月。按节气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2容平:草木到秋天已达成熟阶段。
3飱(sūn)泄:完谷不化的泄泻。飱,本意为晚餐,引申有水浇饭之意。
译文
秋季三个月,是草木自然成熟的季节。天气劲急,地气清明。适应这种环境,应当早卧早起,和鸡同时活动。保持意志安定,从而舒缓秋天劲急之气对身体的影响。精神内守,不急不躁,使秋天肃杀之气得以平和。不使意志外驰,使肺气清和均匀。这就是与秋收之气相应,是养收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个方法,会损伤肺气,到了冬天就要生飱泄病。这是因为秋天收敛的基础差,供给冬天潜藏之气的能力也就差了。
冬三月1,此谓闭藏2。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3。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4。奉生者少。
注释
1冬三月:指农历的十、十一、十二月。按节气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闭藏:密闭潜藏。指万物生机潜伏。
3气:指“阳气”。亟(qì):频繁,多次。夺:被耗伤。
4痿厥:四肢枯痿,软弱无力。
译文
冬季三个月,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寒冷的天气,使河水结冰,大地冻裂。这时不能扰动阳气。适应这种环境,应该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到太阳出来再起床。使意志如伏似藏,心里很充实,好像已经得到满足。还要避开寒凉,保持温暖。不要让皮肤开张出汗,而频繁耗伤阳气。这就是与冬藏之气相应,是养藏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会损伤肾气,到了春天,就要得痿厥病。这是因为冬天闭藏的基础差,供给春季养生的能力也就不足了。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1,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2。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3。夫四时阴阳者4,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5。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6。
注释
1少阳:指春季。根据阴阳学说春季为少阳,夏季为太阳,秋季为少阴,冬季为太阴。
2内洞:内虚。
3独沉:衰惫。
4四时阴阳:指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一年四季阴阳的变化规律。
5坏其真:“真”有“身”义,即坏其身。
6内格:古病名,即关格。临床表现为水谷不入(关闭),二便不通(阻格)。
译文
如果违背了春天之气,那么少阳之气就不能生发,会使肝气内郁而发生病变。如果违背了夏天之气,那么太阳之气就不能生长,会使心气内虚。如果违背了秋天之气,那么太阴之气就不能收敛,会使肺热叶焦而胀满。如果违背了冬天之气,那么少阴之气不能潜藏,会使肾气衰弱。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所以圣人顺应这个规律,春夏养生养长,秋冬养收养藏,以适应养生的根本原则。假如违背了这一原则,便会摧残本元,损坏身体。所以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收藏的由来、死生的本源。违背它,就要发生灾害;顺从它,就不会得重病。这样才可以说掌握了养生规律。不过这个养生规律,只有圣人能够奉行,愚昧的人却会违背。如果顺从阴阳变化的规律,就会生存,违背阴阳变化的规律,就会死亡;顺从这个规律就会安定,违背了,就要发生祸乱。如果不顺从阴阳四时的变化而违逆,就会生病,病名叫关格。
赏析与点评
对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解释,主要有四种观点:
一以马莳为主,认为养者顺也。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倡顺时令调阴阳之养生观。李时珍从四时药物的配伍规律,强调顺时之治的原则。
二以王冰为代表,认为养者制也。善养生者当借药食寒热温凉之性,以制四时阴阳之盛,通过互制,达到互养,使阴阳不偏,以保健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以制其过盛之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以制其过盛之阴。
三以张介宾为代表,主张建立四时疾病互治的规矩。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如今之冬病夏治、春病冬治之类,即体现了这一精神。
四以张志聪为代表,认为养者补也。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补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补其内虚之阴。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译文
所以圣人不治已发生的病而主张未病先防;不治理已形成的动乱,而注重在未乱之前的疏导预防。假如疾病形成以后再去治疗,动乱形成以后再去治理,这就好像口渴才去挖井,发生战斗才去铸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赏析与点评
治未病的含义有二: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既病防变,防微杜渐。《黄帝内经》提出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预防为主”的学术观点,对中医治疗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生气通天论篇
本篇导读
“生气”一指阳气,二指阴阳之气。《素问直解》云:“生阳之气,本于阴精,互相资益,以名阴阳之气,皆为生气。”“通”指通应、贯通。“天”指自然界。本篇论述人体的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之气息息相通,以及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故以此名篇。
本篇以人体与自然界相通应为其本,在阴阳协调统一是生命活动存在之根源的基础上,展开讨论阳气的生理功能、阳气的病理变化、阳气与阴精的关系、饮食五味过用对五脏的危害等。强调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之气变化相通应,即“天人相应”整体观,“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的尚阳思想及在临床中的指导作用。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1,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2,皆通乎天气。其生五3,其气三4。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注释
1六合:东、西、南、北四方,加之上下(天地)共为六合。
2九州:古指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为九州。九窍:上七窍,指耳二、目二、口一、鼻孔二;下窍二,指前阴、后阴。十二节,指四肢各有三大关节,分别是上肢的腕、肘、肩和下肢的踝、膝、髋,共十二节。
3其生五:“其”指天之阴阳,“五”指金、木、水、火、土五行。
4其气三:一指阴阳之气各有三,即三阴三阳。一指天、地、人三才。
译文
黄帝说:自古以来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变化就是息息相关的,这是生命的根本,生命的根本就是阴阳。在天地之间,四方上下之内,无论是地之九州,还是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自然之气相通。天之阴阳化生地之五行之气,地之五行又上应天之三阴三阳。如果经常违反阴阳变化的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所以说阴阳是寿命的根本。
苍天之气1,清净则志意治2,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3,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4,服天气而通神明5。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6,卫气散解7,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注释
1苍天:自然界。
2治:平和调畅。
3贼邪:泛指外界致病因素。
4传:通“抟”(tuán),专一,集中。
5服天气:即《上古天真论》之“呼吸精气”,吸取天地之气。
6壅:阻塞。
7卫气:属于阳气的一种,如同保卫于人体最外层的樊篱,所以称卫气。
译文
自然界的天气清净,人的意志就平和,顺应这个道理,阳气就固密。即使有贼风邪气,也不能侵害人体,这是因为依照了四季变化的时序。所以善于养生的圣人,能够聚集精神,呼吸天地精气,而与天地阴阳的神明变化相统一。如果违背这个道理,在内会使九窍不通,在外会使肌肉壅阻,卫阳之气耗散,这是自己造成的伤害,而使阳气受到削弱。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译文
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太阳不能在其轨道上正常运行,万物就无法生存;人体的阳气不能正常运行于人体,就会缩短寿命而不能使生命成长壮大。所以天体运行不息,是借着太阳的光明,同理人体健康无病,是依赖阳气的轻清上浮保卫于体表。
因于寒,欲如运枢1,起居如惊2,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3,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4,湿热不攘5,大筋緛短6,小筋弛长,短为拘7,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8,阳气乃竭。
注释
1运枢:天寒,人当深居周密,如枢纽之内动,不应烦扰筋骨,使阳气发泄于皮肤,而为寒邪所伤。
2惊:妄动。
3“烦则”两句:指阳证热证的一种表现。
4首如裹:头部沉重不爽,如有物蒙裹。
5攘:排除。
6緛(ruǎn)短:收缩。
7拘:蜷缩不伸而拘挛。
8四维:古人认为天由四柱支撑,称作“四维”。这里指人的四肢。
译文
人感受了寒邪,阳气就会像门户的开阖一样相应抗拒,起居不宁;如果起居妄动,神气浮越,阳气就不能固密了。如果感受暑邪,就会多汗,烦躁,甚至喘促,喝喝有声;及至暑邪伤气,即使不烦喘时,也会多言多语,身体发热如炭烧,必须出汗,热才能退。如果伤于湿邪,头部就会沉重,如物蒙裹,如果湿热不能及时排除,就会出现大筋收缩不伸,小筋弛缓无力。大筋收缩不伸叫拘,小筋弛缓无力叫痿。如果气被风邪所缚,发为气肿,四肢交替肿痛不休,这是阳气已衰竭了。
阳气者,烦劳则张1,精绝2,辟积于夏3,使人煎厥4。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5,汩汩乎不可止6。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7,使人薄厥8。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9。汗出偏沮10,使人偏枯11。汗出见湿,乃生痤疿12。高梁之变13,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14,郁乃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