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有一种幸福叫淡定——淡是人生最深的味(5)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错综复杂的,我们所面对的人和事总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所感知的经验现实中,别人对你的反映大多有一定的原因和道理,但不可能能完全反映出你本来面目和完整形象。别人对你的反映或许是多棱镜,甚至有可能是让你扭曲变形的哈哈镜,你怎么能期望让人人都满意呢?

如果你期望人人都对你看着顺眼、感到满意,你必然会要求自己面面俱到。你努力地去尽量适应他人,做得完美无缺,那样就能让人人都满意吗?显然不可能!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期望,只会让你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顾虑重重,活得太累。

有个人一心一意想升官发财,可是从年轻熬到白发斑斑,却还只是个小公务员。这个人为此极不快乐,每次想起来就掉泪,有一天竟然号啕大哭起来。

一位新来的同事觉得很奇怪,便问他到底为什么难过。他说:“我怎么不难过?年轻的时候,我的上司爱好文学,我便学着作诗、写文章,想不到刚有点小成绩了,却又换了一位爱好科学的上司。于是我赶紧又改学数学、研究物理,不料上司嫌我学历太浅,不够老成,还是不重用我。后来换了现在这位上司,我自认文武兼备,人也老成了,谁知上司喜欢青年才俊,我……我眼看年龄渐大,就要退休了,一事无成,怎么能不难过?”

可见,没有自我的生活是苦不堪言的,没有自我的人生是索然无味的,丧失自我是悲哀的。要想拥有美好的生活,自己必须自强自立,拥有良好的生存能力。没有生存能力又缺乏自信的人,肯定没有自我。一个人若失去自我,就没有做人的尊严,就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活着就应该充实自己,不能为了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没有自我的人,总是考虑别人的看法,这是在为别人而活着,所以活得很累。有些人觉得:老实巴交吧,会吃亏,被人轻视;表现出格吧,又引来责怪,遭受压制;甘愿瞎混吧,实在活得没劲;有所追求吧,每走一步都要加倍小心。家庭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新老朋友之间、男女之间……天晓得怎么会生出那么多是是非非。你和新来的女同事有所接近,有人就会怀疑你居心不良;你去某领导办公室一趟,就会引起这样或那样的议论;你说话直言不讳,人家必然感觉你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如果你工作第一,不管其他,人家就会说你不是死心眼太傻,就是有权欲野心……凡此种种飞短流长,可以说是无处不生、无孔不入。如果你的听觉视觉尚未失灵,再有意无意地卷入某种漩涡,那你的大脑很快就会塞满乱七八糟的东西,弄得你头昏眼花,心乱如麻,岂能不累呢?

从前,有一个士兵当上了军官,心里甚是欢喜。每当行军时,他总是喜欢走在队伍的后面。

在一次行军过程中,他的敌人取笑他说:“你们看,他哪儿像一个军官,倒像一个放牧的。”

军官听后,便走在了队伍的中间。他的敌人又讥讽他说:“你们看,他哪儿像个军官,简直是一个十足的胆小鬼,躲到队伍中间去了。”

军官听后,又走到了队伍的最前面。他的敌人又挖苦说:“你们瞧,他带兵打仗还没打过一个胜仗,就高傲地走在队伍的最前边,真不害臊!”军官听后,心想:如果什么事都得听别人的话,自己连走路都不会了。从那以后,他就想怎么走就怎么走了。

人要是没了自己的主见,经不起别人的议论,那么就会一事无成,最后都不知该怎么办。我们若想活得不累,活得痛快潇洒,只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那就是做自己的主宰,不再相信“人言可畏”。

不随波逐流,独立思考才有真知灼见

人们顺应环境,最后往往成为环境的奴隶。“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先是个不盲从因袭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我放下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造成了……”这是最不盲从的拉尔夫·瓦多·爱默生所讲的名言。真我是可贵的,我们应当永远维护自己的判断力。

也许,我们可以把爱默生的话作如下诠释:“要尽可能由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观点。”如果说成熟能带给你什么好处,那便是发现自己的信念及实现这些信念的勇气——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因素。

年轻人或涉世未深的人,常常会害怕自己与众不同……无论是穿着、行动、言谈或思考模式,都尽量与自己所属的圈子相同。小孩喜欢与同年龄的人做相同的事,他们很在乎朋友或玩伴对自己的看法。他们需要被自己的同伴接受——这是他存在的最重要的证据。当我们身处陌生的环境又没有过往的经验可以参考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便是顺应一般人的标准一直到我们自己的经验和信心足以给我们力量,然后才能照着自己的信念和标准去做。

但是,就算是基本原则也有受到考验的时候,尤其是一些不随波逐流的人会提出改革要求——这便是文明进步的动力。

要想不随波逐流也并不容易,至少不是件愉快的事,有时甚至还会有危险性。大部分的人宁愿顺应环境,躲在人群当中接受保护,对各种统治者的领导毫不质疑或提出反对——我们不敢做与众不同的事。但是,我们并没有体会到,这种安全其实是虚伪的。大众心理其实最脆弱,最容易被牵着鼻子走。像追求安全感一样,人们顺应环境,最后往往变成了环境的奴隶。

其实生活中很多人到十六七岁的时候,还不曾独立自主思考过。自那以后,虽然也变得稍微懂得一点思考,但是所想的却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只是在一个劲儿囫囵吞枣地吸收着所读的书的内容,对于朋友们所说的话从不斟酌是否正确就一味地接受。与其费尽周折地去追究有真实意义的东西,倒不如随大溜来得省事,这就是很多人懒得思考的原因。就因为这样,当我们发现自己拥有判断力时,已经被偏见误导了。虽然自己并未察觉,但是却养成了错误的想法,它已取代了我们对真理的追求。

“要是我早点儿开始用自己的判断就好了!”这是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后发出的感叹。当然,人的判断力不可能会永远正确,偶尔也有失误的时候但以失误最少者为指针则是不变的方法。能够弥补这种失误的,就是看书和与人交往。可是,也不能过于相信这两样而囫囵吞枣。因为,这两样终究只是上天赋予人判断力的补助,而良好的判断力来自独立、深入的思考能力。

当一个人一旦进行自我思考并开始尝试时,对事物的看法就会有惊人的改变。与过去用别人教的想法去看事情,以及把抽象的幻觉误当作真实的事物比起来,此时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看法都会显得有条理。对于头脑里冒出来的想法,就会进行评估,看它是否真的是自己的意愿。虽然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但养成用自己的头脑仔细思考事情的习惯是值得的。首先,你要把现在的想法一一重新审视,想想看,是自己真的那么想,还是照别人告诉你的去想的,会不会是偏见或错误的信念?如果没有偏见,希望年轻人能用自己的头脑听听其他人的意见,想想看是对还是错,或者有哪个地方不对,然后再综合各种意见,归纳出自己的看法。

也有人认为:那些不随波逐流的人,通常是一些性格古怪、喜欢哗众取宠或喜欢标榜“与众不同”的人。在这方面,爱默生所采取的坚定立场就一直赢得人们的敬重。他在世的时候,有很多从事反奴隶制或其他种种改革运动的人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都遭到拒绝。爱默生当然同情这些运动,也希望他们能做得好,但他并不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精神与能力放到这些运动上面,因为那并不是他的专长。他非常坚持这个原则,虽然因此遭人误解,也在所不惜。

洛克菲勒曾对他的儿子说:“与他人生活得不一样,这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拒做别人的影子,喊出自己的声音

春秋战国时期,齐灵公很喜欢宫女都穿着男人的服装,一时间,齐国妇女都以为时髦,争相仿效起来。于是,在全国上下只见“男人”,产生了很多误会和麻烦。齐灵公让官吏去禁止,并规定说:“发现女人穿戴男人服饰的,就撕裂她们的衣裳,扯断她们的衣带。”但即便这样也仍然收效不大。

一天,晏婴前来献计说:“您应该先在宫内禁止,上行下效,外面的妇女就不再敢男装打扮了。”齐灵公依言,禁止宫内女扮男装,结果不到一个月,国内妇女就不再穿戴男人服饰了。

著名的喜剧大师卓别林刚踏入影坛时,演技还很生涩,很多电影导演都建议他去模仿当时德国的一位名演员,认为如果卓别林可以学到他的五成功力,在演艺圈立足就已经绰绰有余了。但是,卓别林不愿意接受这些意见。他生性好强,觉得自己深具演员的天赋,只要有机会多加磨炼,就一定可以闯出一番天地。

他对那些导演说:如果刻意去模仿别人,那就失去了演戏的乐趣,少了乐趣,又怎么能激励自己进步?因此,卓别林决定创新自己的表演风格,不盲目跟从别人已经做过的事,而是努力从生活的各个角落取材,然后以夸张的肢体动作、扭曲的面部表情创造出喜感。更难得的是,卓别林把许多复杂的小动作结合在一起,使这些动作首尾相连,一气呵成,从中衍生出无穷的喜感,深受观众与导演的喜爱。

卓别林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从不去模仿现成的表演,而是自己进行创造。卓别林如果只是模仿别人,他做得再好,也不过是别人的影子,不但没有自我,也无法创造出一块属于卓别林的金字招牌。

所以,想要留下响亮的名声,就必须创造出一套别人无法取代的风格。只有走在最前头的人,才是最有机会成功的人。

并不是追随别人的路程,就可以采撷到相同的果实,因为沿途最好的果实,早就已经被别人摘取了。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走,你所得到的一时成功,也不过是在追随别人的影子。

如果只是一辈子跟在别人的后面走,当然也就只能得到别人剩余的利益,永无出头之日。既然每个人的条件不同、能力不同,那么就更应该掌握自己的方向,开创自己的道路。这条路也许很狭窄,没有其他大路来得宽阔平坦,沿路也没有丰盈鲜美的花果,只有满途的荆棘,但只要坚持下去,那就是一条完全属于你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却总是被别人的评论所左右,怎么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人生的成功自然包含功成名就的意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只有做出了举世无双的事业才算得上成功。世界上永远没有绝对的第一。如果总是担心自己比不上别人,只想功成名就,那么世界上也就没有帕瓦罗蒂、马拉多纳这类人了。

追求一种充实有益的生活,其本质并不是竞争性的,并不是把夺取第一看得高于一切,它只是个人对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那些每天一早来到公园练武打拳、练健美操、跳迪斯科的人,那些只要有空就练习书法绘画、设计剪裁服装和唱戏奏乐的人,根本不在意别人对他们的姿态和成果品头论足,不会因没人叫好或有人挑剔就情绪消沉而停止练习。他们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当众展示、参赛获奖,而是自得其乐、自有收益,满足自己对生活美和艺术美的渴求。

真正成功的人生,不在于成就的大小,而在于你是否选择自己做主,不盲从别人,努力地去实现自我,喊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走属于自己的道路。

走自己的路,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英国著名诗人济慈本来是学医的,后来他发现自己有写诗的才能,就当机立断,放弃学医,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投入到诗歌创作中。他虽然只活了二十几岁,但为人类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马克思年轻时曾想做个诗人,也曾经努力写过一些诗(后来他自称是胡闹的东西),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的长处并不在这里,便毅然放下做个诗人的梦想,转到社会科研上面去,最终成为了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

如果这两个人都并未认清自己,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那么英国可能至多不过增加了一位普通的医生,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也肯定要失去一颗耀眼的明星。类似这样的情况,古今中外比比皆是。

伽利略是被迫去学医的。当他被迫学习解剖学和生理学的时候,他偷偷地研究复杂的数学问题,他从比萨教堂的钟摆发现钟摆原理的时候才十八岁。

发表《进化论》的达尔文当年决定放弃行医时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管打猎、捉狗捉耗子的。”另外,达尔文在自传上透露:“小时候,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我资质平庸,我与聪明是沾不上边的。”

歌剧演员卡罗素美妙的歌声享誉全球。但当初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当工程师,而他的老师则说他那副嗓子是不能唱歌的。

俄罗斯著名男低音歌唱家奥多尔·夏宾十九岁的时候,来到喀山市的剧院经理处,请求加入合唱队。但他正处在变声期,结果没被录取。过了七年,他已成了著名歌唱家。后来他认识了高尔基,向他谈了自己青年时代的遭遇。高尔基听了,出乎意料地笑了,原来就在那个时候,他也想成为该剧团的一名合唱演员并被选中了,不过很快他就明白,他根本没有唱歌的天赋,于是退出了合唱队。

罗大佑的《童年》《恋曲1990》等经典歌曲影响和感动了一代人。罗大佑起初是学医的,后来他发觉自己对音乐情有独钟,所以他弃医从乐,他的选择是对的。

这个世界上最难做的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