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以寿
与张兄(静清和)的结识缘于博客,当然是因为茶,约在数年前。关注张兄,首先是因他的网名“静清和”。因为我将中国茶道精神概括为“清、和、淡、静、真”,与他的“茶品静清和”相类。我们对茶现象的认识有一些共同点,但也仅限于在网上的偶尔交流。
与张兄的初次见面是在合肥,时间是2013年夏。他与一干茶友参加完在九华山甘露寺举办的“无上清凉茶会”,回程在合肥中转,我邀请他们来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茗缘阁茶室品茗交流,晚宴后大家一同去“千年茶道馆”品茶赏香。记得那晚张兄兴致颇高,还露了一手太极功夫。再次见面,是在2014年春天的池州杏花村“春服既成诗茶会”上。夏天,我们又在山西五台山“海峡两岸品泉汇”相遇。一年之内,因茶三次见面。两次茶会上,张兄的茶席设计给我留下的印象颇深。
张兄爱茶,多年来到处访茶,一部《茶味初见》,便是明证。张兄懂茶,有独立见解,不人云亦云。他对央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有批评,对“申时茶”也有批评,表现出实事求是的精神。张兄不仅精于茶艺,对陶瓷、插花、焚香诸艺也兼擅,且境界卓尔不凡。欣闻张兄静心致力于《茶席窥美》的撰写,很是期待。不久前,张兄发来书稿,约我写序。面对张兄的信任,我只能勉力为之。
茶席与茶艺、茶文化一样,也是新名词、新概念。说茶席是新名词、新概念,不意味着茶席就是新生事物。其实,茶席由来已久,有茶艺、茶道就有茶席,只是那时没有用茶席的名称。
个人觉得,应将茶席与品茗空间区别开来,不要混同。茶席不同于茶室、品茗环境、饮茶场所,茶席只是茶室、品茗环境、饮茶场所的一部分,当然是其中核心的部分、必不可少的部分。
如同我向来主张采用狭义的茶艺概念一样,我也主张采用狭义的茶席概念。因此说,茶席泛指具有一定面积和空间的具备习茶功能的综合体。茶席的构成要素有台桌与铺垫、茶具、茶花(插花、盆花、盆景)、挂轴及其它。茶席可区分为普通茶席(日常生活茶席)、艺术茶席(为茶艺、茶道而设的茶席)。茶席的特性主要有四个,即:实用性、艺术性、综合性、独立性。
《茶席窥美》一书首先基于“茶席,是为品茗构建的一个人、茶、器、物、境的茶道美学空间,它以茶汤为灵魂,以茶具为主体,在特定的空间形态中,与其它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共同构成的具有独立主题,并有所表达的艺术组合”的理念,由此阐明茶席设计的基本原理。从人体工学出发,左右手茶席的平衡,茶席布局的动静结合、疏密有致、顾盼呼应、知白守黑,实用且美,少即是多。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进而具体论述茶席的基本元素煮水器、泡茶器、匀杯、茶杯、茶仓、滓方、茶荷、茶则、壶承、茶托、洁方、席布、花器等的形制、功能及其在茶席上的布置和意义;本书最大的创新是在于对茶席美学意蕴的阐发,这是此前一些茶席类书籍的弱项;此外,关于一人二人及多人茶席、四季茶席、野外茶席、主题茶会茶席的创意设计,关于茶席插花、茶席禁忌,也有独到的经验之谈。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由形而下之器、艺而入形而上之道、美,道器不离,艺美相即。
近十年陆续出版的如乔木森《茶席设计》,池宗宪著《茶席·曼荼罗》(三联书店2010年),蔡荣章主编《茶席·茶会》(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王迎新著《吃茶一水间》(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年),都是茶席类书的佳作。《茶席设计与茶席美学》后出转精,语言优美、文字简炼。选图精美,赏心悦目。不惟是近年来中国茶席设计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收获,对于当代茶艺编演和茶道美学的发展也有重要价值,在此郑重地向中国茶道、茶艺、茶席设计的爱好者们予以推荐。
2015年2月1日于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