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善借他人之力
- 你凭什么影响世界:比尔·盖茨送给年轻人的创业礼物
- 乔林
- 4839字
- 2015-06-03 21:52:58
微软现在想要做的就是踩在别人成功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抢回并重新统治微型计算机应用软件的王国,而且将其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互联网络领域,这就是微软。
——比尔·盖茨
有远见的人常常首先发现谁会帮助自己,谁能在事业上合作,然后积极地争取。
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当一个人认识到借助别人的力量比自己独自劳作更有效益时,标志着他的第一次质的飞跃。”“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优秀的创业者莫不是深谙借势之道的高手。比尔·盖茨说得好:“聪明的人都是透过别人的力量,去达成自己的目标的。”“如果你懂得运用别人的学识、经验和能力、影响力,成功会来得更快。”
什么是商业,商业是一场游戏,谁是这场游戏的赢家,要看谁掌握了游戏的规则,而不在于手段的高尚与否。比尔·盖茨深谙这个道理。只要能在游戏中胜利,就是真正的英雄。正是与IBM公司的合作使微软迎来了事业上的巨大成功,也让比尔·盖茨看到了成功的捷径,那就是与强者合作。
在与IBM合作之后,微软又与计算机业的另一巨头——苹果公司牵手合作,共同开发GUI图像用户界面,为麦金托什机建立了先进的图像环境应用软件。这次的合作为微软公司成为最先进的软件厂商奠定了基础。
1981年2月6日,查尔斯·西蒙尼进入微软公司,出任应用软件开发部主任。这位施乐公司的天才计算机科学家,在智能方面远远超过了当时世界的理解力。在施乐公司时,他曾负责可视化计算机系统文字处理程序——“施乐之星”的开发。西蒙尼的加入为微软带来了美好的理念,他相信新一代文字处理程序、表格软件和数据库的正确道路,是创造一种被所有程序共享的源程序,这种源程序可以适用于不同的PC模式。西蒙尼将其命名为“多元计划”。他原来计划按照“多元计划”,给这个新软件命名为“多元文字”。经过查询后,他发现这个名称已经被别人抢先使用了。几经斟酌,最后比尔·盖茨决定采纳宣传部门的提议,采用“微软+领域”的命名法,将其命名为“微软文字”(Microsoft Word)。
1976年6月,美籍华人王安创办的计算机公司,在纽约的一个交易会上首次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文字处理系统。该系统实现了计算机和打字机的“嫁接”,能用键盘快速地录入和修改文稿,能在屏幕上直接显示文字,也能像普通打字机和印刷机那样印制文件,如此强大的功能引起了办公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不过,它并不是一个可以在个人计算机上通用的文字处理软件,而是一种软硬件结合在一起的专用文字处理机。很可惜,由于王安拒绝将这个软硬件结合的系统发展成在各种个人计算机上通用的、能独立运行的软件系统,结果铸成大错,优势逐步丧失,大好的发展机遇被其他公司夺走。1979年,微普洛公司推出的“文字之星”拥有强大的编辑功能,顺应了IBM PC的发展潮流,一经推出便受到用户欢迎,其风光程度遮蔽了王安文字处理系统的光芒。正如比尔·盖茨所说:“如果王安早些意识到兼容性应用软件的重要性,今天可能就没有微软了。我可能就在某个地方成了一位数学家或一位律师。”
比尔·盖茨、西蒙尼给“微软文字”设定的目标是:功能超过“文字之星”,取代“文字之星”成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字处理软件。经过开发员的努力,“微软文字”在功能上拥有了许多吸引顾客的新特性,如增加了一个图形用户界面、“所见即所得”,以及比尔·盖茨要加载的一个激光打印机驱动器。
然而,功能齐备的“微软文字”只是“多元计划”的一部分,而“多元计划”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与苹果公司的合作。比尔·盖茨认为,“多元计划”不仅可以凭经验猜测使用者的某些意图而提供窗口,同时,还可以显示电子表格程序的多个区域,帮助公司解决部门的分类账或汇总等问题,还有“帮助”屏幕、自动重新计算等功能。这些非同寻常的设计,推动了“无纸化办公室”构想的发展。
1981年夏末,苹果公司创始人——“计算机狂人”史蒂夫·乔布斯邀请比尔·盖茨参观新款的麦金托什机,希望微软能够为新机设计出与之匹配的应用软件。史蒂夫·乔布斯为比尔·盖茨做演示时,比尔·盖茨完全被麦金托什机复杂的黑白图形界面给迷住了。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图形界面,灵活漂亮的小球型鼠标在屏幕上方便快捷。这些进步完全超乎了比尔·盖茨的想象。他马上意识到微软此前进行的西蒙尼的“多元计划”软件比起眼前的一切简直是太寒酸了。比尔·盖茨敏锐地觉察到,眼前这台计算机所代表的将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微软必须赶在苹果之前设计出类似的产品,虽然跟傲慢、狡诈的史蒂夫·乔布斯合作并非一件愉快的事,然而,比尔·盖茨还是促成了交易。
微软最终与苹果达成协议,将为苹果公司的麦金托什机开发一套包括三个组件的应用软件,即Chart、Multiplan和File,苹果公司有权出售这些软件。史蒂夫·乔布斯认为自己完成了一个不错的买卖。他可以用较少的资金为自己钟爱的麦金托什机装上更多的应用软件。
比尔·盖茨选用20名“微软最优秀的”程序设计师进行新项目的开发。1982年夏,麦金托什机原型运到了微软公司。微软办公室里的年轻程序员立刻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不知疲倦地投入为这台漂亮的机器编写程序的工作中。可麦金托什机的复杂程度大大超过了他们的想象,难度比为IBM PC编写的程序要大很多。他们花费了大部分时间在这台机器上,进度十分缓慢。这使得微软原来的软件发展计划一步步地往后拖,而又不能达到与苹果原定的时限。出乎意料的是,面对这种情况,比尔·盖茨却暗自高兴。这样一来拖延了麦金托什机的发布时间。而微软则赢得了更多的时间,可以自由发行与麦金托什机类似的程序。
比尔·盖茨暗地里制订了一个巧妙的计划,他决定先与苹果合作,为仍处于封闭状态的麦金托什机开发应用软件,这将会使更多的软件开发商为麦金托什机编写应用程序,进而说服制造厂在出厂机中捆绑“界面管理者”。这个计划是建立在不可告人的阴谋之上的,在麦金托什机发布之前,创制一款微软的图形界面,这一界面在当时被称为“Windows Manager”的窗口管理器,后来命名为“Interface Manager”,即界面管理器,最终定名为“Windows”。虽然Windows 1.0三番五次地推迟上市日期,被新闻界戏称为“泡泡软件”。直到1985年,首批Windows 1.0视窗才正式推出。四年后,Windows的营业额突破十亿美元大关。如今,微软的Windows系统已经占据了全球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市场份额的93%,Windows所带来的收入占到微软年度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与苹果的合作中,比尔·盖茨无比智慧地借助别人的力量,淋漓尽致地表演了“借鸡生蛋”这一成功法则。对于比尔·盖茨和微软的成功,许多人曾说:“微软公司现在想要做的,就是踩在别人成功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抢回并重新统治微机应用软件的王国,并将其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互联网领域,这就是微软公司。”而比尔·盖茨本人则被对手们冠以“软件行业里的撒旦”之名,恐惧中透着敬畏。
“哪里有软件,哪里就有微软。”比尔·盖茨以豪气冲天的气势,用敏锐的目光捕捉软件行业里的每一次创新。一不小心,你便会成为比尔·盖茨的猎物。
微图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这家由保罗和格雷逊创立的公司,主要从事的是小规模的应用软件开发,它与微软一直是长期合作的伙伴。不论是在微软凭借MS—DOS一举成名天下知时,还是在微软开发“Windows”视窗遭遇瓶颈迟迟不能上市的窘境,或是当比尔·盖茨这小子魔术师般吹出一个比一个更大的肥皂泡,而大多数人却还眼巴巴地期待下一个泡泡时,微图始终追随微软左右。
微软为了答谢这个忠实的伙伴,也曾经贷款给微图。当时,微图公司为了适应微软与IBM合作开发的OS/2操作系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及金钱,开发出一种名叫“魔镜”的软件,由于经费相对紧缺,微图欣然接受了微软的贷款。
在两家公司进行交涉的过程中,比尔·盖茨提出购买“魔镜”软件,以便用它来修改微软的视窗应用软件,使其能在OS/2上运行。比尔·盖茨还表示愿意帮助微图公司在市场上推出“魔镜”。保罗和格雷逊对于微软提供的帮助心存感激,当微软愿意帮助自己推出“魔镜”时,他们便欣然答应了比尔·盖茨的提议。然而,比尔·盖茨在热情的帮助背后,却另有企图。
不久,微软梅普尔斯率领谈判小组与格雷逊洽谈,经过几天的协商,双方基本敲定了合作的具体细节,准备签署意向书。这时,梅普尔斯却意外地提出,要看看“魔镜”的源程序。格雷逊本应一口回绝,因为一旦格雷逊将源程序交给对方,整个“魔镜”的核心机密就将全部曝光。然而,考虑到微软对自己的帮助,以及双方长久以来亲密的朋友关系,微图还是将“魔镜”的源程序交给了微软。拿到源程序后,微软立刻指派了专业工程师对其展开鉴定。这时,疏于防范的格雷逊才意识到事情不妙,但出于对微软的信任,他选择了相信比尔·盖茨,同时,他也心存侥幸地认为,凭借微软的实力,不会对“魔镜”这么个小玩意儿动“歪心眼儿”的。
格雷逊找来梅普尔斯询问关于鉴定的情况,并且要梅普尔斯保证不能让操作系统的专家插手进来。在得到了梅普尔斯的答复后格雷逊才放心。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在与微软的工程师聊天时,微图的工程师发现微软的工程师已经开始仿制“魔镜”软件,他们发现情况不妙,就立即报告了保罗和格雷逊。听了这个消息后,格雷逊异常气愤。他找到了梅普尔斯和比尔·盖茨,但两人对此事都矢口否认。比尔·盖茨也因此被人戏称为“带你过河,然后吃掉你的狐狸”。最后,比尔·盖茨还是拿下了“魔镜”这个软件,并把它作为自己的软件。
1982年11月,莲花软件公司推出电子表格软件Lotus 1-2-3.投放市场以后,立刻引起巨大反响。三个月后,迅速击败自己的敌手,几乎独占了电子表格市场。
比尔·盖茨又对Lotus 1-2-3耿耿于怀,将其视为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比尔·盖茨决定对莲花公司发动反击,消除Lotus 1-2-3带给自己的威胁。1983年底,微软公司制订了开发“奥德赛”软件的计划,后来正式易名为“Excel”,意为“超凡”,不言而喻是比莲花更杰出的意思。然而就在这时,莲花公司又推出了一套为麦金托什计算机设计出的综合性软件——爵士乐。“爵士乐”在Lotus 1-2-3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功能。
“爵士乐”的出现,促使比尔·盖茨不得不考虑改变“超凡”软件的开发方向,由IBM PC机转向苹果麦金托什机。同时,比尔·盖茨亲自调配人员。
第一步工作便是“偷师学艺”,对症下药。当“爵士乐”在计算机展览会上首次向外界展示时,比尔·盖茨派布鲁门索和斯雷德前去窥探。两人来到莲花公司展示“爵士乐”软件的展位前,细细观看软件操作时屏幕上的变化。他们想据此知道“爵士乐”有哪些优势,还存在哪些不足。
当他们正看得津津有味时,突然屏幕一闪,“爵士乐”的展示画面消失了。他们惊愕地抬起头,发现面前站着一位莲花公司的工作人员。原来,对方认出了他们是微软的“间谍”,于是,就用身体挡住了他们的视线,双方陷入尴尬的境地。就在这时,莲花公司的总裁卡波走过来,热情地跟他们打招呼,“两位想了解‘爵士乐’吗?欢迎之至!只要不涉及本公司的商业机密,我很乐意对这套软件做详细介绍。”
程序设计师出身的总裁卡波本能地显露出他乐于跟同行切磋交流的雅量。
布鲁门索和斯雷德听卡波这么一讲,喜出望外,连忙向卡波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卡波丝毫没有察觉到微软公司计划开发同类产品跟自己竞争,他如数家珍,一五一十地介绍起来,最后兴之所至,差点把所有的“独家秘密”都和盘托出。布鲁门索和斯雷德大有收获,并在后来编写Excel程序时,把“爵士乐”的优点全部糅合进去。
1985年3月2日,“超凡”软件在纽约进行公开展示。果然,市场反应强烈。
在这场较量中,“爵士乐”自然败下阵来。
Excel后来居上,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爵士乐”。然而,有多少人知道,Excel的老师就是“爵士乐”。
心得:
·有远见的人常常首先发现谁会帮助自己,谁能成为自己事业方面的合作伙伴,然后积极地争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