刖趾适履在成语故事中被解释成一种被人们贬笑的无能而又荒唐的行为。然而,如果能够将其作为以退为进的适应社会的策略加以积极地运用,常常会体现一个人,尤其是涉世未深的青年人对社会的心理承受能力。许多有远大抱负、聪明才智的人总是满怀一腔热血,希望大显身手,一展风采,但一个人在社会上的位置与他的愿望和才能并非一定对口、吻合,甚至会错位、相悖。怎么办?究竟应该人去适应社会,还是社会适应人?显然,消极地等待、奢望社会来尽善尽美地适应人是不可能的,而消极地人云亦云、否定自我来适应社会也是不足取的。
我的一个朋友在驾校学车,感觉教练很不负责任,教起课来不耐烦,态度也不好,于是他向驾校领导要求换了名教练。然而这第二个教练并不比前一个好,更可气的是,此人还不时进行言语暗示,什么“今天忘了带烟了”、“口渴得不行”,以期朋友有所行动。但朋友比较不识时务,想想自己交了那么大笔钱来学车,其中已包含教练的酬劳,凭什么还得给你烟、给你水。于是,我的朋友又想换教练。有深谙此中道理的学员这时就告诫他说,你这样一毛不拔,没有教练会对你好,要想他好好教你,你必须给他意思意思,这是惯例。
谁都知道这样的惯例不好,很不公平,但类似的惯例我们的社会何其多也。普通人遇到这样的事,还有什么办法呢?你可以选择向驾校领导举报,并继续换教练。可是,你的目的是来学车的,你耗不起那个时间,你不能每天为教练的事伤神。因此,为了自己学车愉快点,迅速掌握驾车本领,就只能主动适应社会的“潜规则”,这是唯一的办法。
人在社会,遇到麻烦事、不顺心的事、困难的事,我们总习惯于二值思维(一种思维模式,也是一种低层的、原始的思维方式,意即非此即彼、非A即B),因而容易迷惘于对“适应社会”非此即彼的“死胡同”。其实,适应是为了发展,为了以自身的力量去创造价值。中国有句俗话:人到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社会的“屋檐”还不是太高,如果你不想入俗,那就只有在“屋”外边“沐甚雨,栉疾风”(庄子《天下》),蹉跎岁月。如果你低头进去了,兴许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假如你在寂寞失意的情况下,忍痛刖趾适履,“放一着,退一步”(郑板桥语),即使到了万般无奈、穷途末路的地步,也能化险为夷,别有洞天,脱颖而出。这比既不穿鞋,又不肯走路,只是一味埋怨鞋不合适的人,要有血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