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你居然没有想过要考研

谭力得了一个大胖小子,高兴坏了。据说这也改变了集团的风水,要知道,集团内部的员工已经连续生了几个女孩了。陶可可约朱旭去看小Baby。

吃饭的时候,谭力又检查功课,问起两个人的情况,闲聊了一会儿后,谭力说:“都看到集团最新的发展规划了吧?”朱旭想起那个产品读者图,答道:“嗯,挺不错的,按照读者层次,内容覆盖了读者的所有需求,就差从摇篮到坟墓,人一生能读的所有刊物都准备好了。”

陶可可也说,从这个图她知道了自己该看什么样的刊物了。

谭力很高兴,因为他也参与了部分意见。觉得得到公司下层的认可,执行起来应该更好。不过他还是很有领导风范地要求朱旭说说想法。朱旭已经不是刚毕业的愣瓜,知道领导们习惯自己先讲大方向,然后让下面的人补充细节。先看看领导是不是真心征求意见再说。朱旭也想知道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因为是私下交流,不用叫谭总,所以他问:“师兄,你打算如何做呢?按照这个图,我们可能要成立好多新刊物啊。”

谭力说:“公司有个发展部,你们知道的,现在是我分管。我们研究了很久,得出一个发展远景图,当然其中有些想法可能过于理想化了。有人对我讲,借鉴别的媒体集团还有国外媒体集团的经验,可以再成立一个市场部。一方面,让他们协调公司刊物的市场推广工作,另外一方面,让他们参与具体调研,慢慢得出一些结论,先上哪些刊物,协调编辑部、发行部和广告部的工作。朱旭你资料看得多,你知道一般市场部如何运作吗?”

朱旭一听就比较兴奋,说:“这个我知道一点点,国内现在只有几家媒体有市场部,而且每家的功能好像还不太一样。但我知道,外企都是有市场部的,最近培训的时候,我特别好奇,专门找了一些书来看。有两点我印象特别深刻:第一,外国人做市场工作,居然和我们做产品一样,也是团队协作,流程化管理,这让我大开眼界。国内的公司,好像更习惯让业务员出去单打独斗拿单吧?第二,外国人做市场,讲究推和拉。我们已经习惯了把书刊发行到渠道上就算完成任务,剩下就看产品质量了。而外国人好像还要通过一些市场手段来让读者知道我们的产品,拉读者去渠道上购买,推拉结合,就把渠道搞顺了。比如我们的刊物,除了在自己的媒体上互相交换版面打广告,几乎没有做对读者有影响力的市场推广活动。”

谭力听罢很感兴趣,问,“朱旭你看了哪些资料,给我列列。”

朱旭说,“我也记不太清楚了,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销售部门和市场部门分离的理念。回头我整理一下,有些书还是电子版的,我发邮件给你。”

谭力说好,想想对朱旭他们说:“我们可以先有集团市场部这个功能,不一定要立刻成立这个部门。大致会先在发行部里独立出这个功能来……”陶可可和朱旭很认真听了下师兄的设想,也没有什么意见,只能点头说好。

告别出来,陶可可还想听朱旭详细说说:“你打车送我,给我详细讲讲刚才你说的。”朱旭哭了:“大姐,我们方向不对啊。浪费时间。”

“学过相对论吗?和美女在一起,时间过得太快,这是给你机会。”“那我把邮件也发给你不就完了?”

“好吧,师傅,到西直门的时候,把你放下,你坐地铁回去吧。”“行,这还差不多。”

“小气。”天天给别人制定培训计划,陶可可也给自己拟定了一个职场前进计划,“跟你商量个事情,你准备下,给我上几堂写作课吧。”

“不干不干,说说有啥好处。”

“你先给我上课,明年我安排你当讲师,给所有人上课。”

“没兴趣,我又不是总编辑。”

“每次课请你吃饭一次。哦,对了,我给你上英语课啊。”

朱旭觉得这还可以考虑:“我英语和你差距太大,你不许骂我笨啊。”

“放心,我不会说实话的。”

沉默了一会,陶可可扭头问朱旭有没有想过要考研?朱旭觉得这个问题比较可爱,他感觉这里的工作和大学差不多,但还有工资拿。于是摇头。

“没想过,能够毕业了不再考试,我觉得人生实在是太愉快了。”

“难道你没有看到,集团各个刊物的主编、编辑部主任,基本都是研究生?”

“你难道没有发现,集团老总们都不是研究生,有的可能还没有什么学历呢!”朱旭本想说,自己的偶像们都不是高学历,但觉得这个太虚了。

“他们的时代不一样啊。再说,创业的人没有HR看他的文凭。”陶可可把朱旭定义为上进青年,以为他下一步肯定会读研究生,或者读一个在职学位。所以朱旭的回答让她颇有些意外。

朱旭想起读大学时候看过一本介绍哈佛商学院的图书,曾心向往之,就敷衍陶可可:“我得先努力挣钱,有钱了,我们也去哈佛商学院读读MBA,镀镀金去。”

两人告别后,朱旭在地铁里回想陶可可的话,猛然有点感觉:“还是师姐他们工作得久一点不一样,有想法,我该如何规划我的未来职业呢?”

上头要详细的改版方案,朱旭就把最近培训学到的东西重新整理,从零开始,规划了一个详细的改版方案:比较大的改动是把月刊改为半月刊。朱旭自己看后感觉不错,觉得就像交了一份满意的毕业论文一样。

方案发给了张敏文,张敏文首先看改版理由——现在信息时代,人们生活节奏快,双月刊就像古董,月刊也要脱离时代了,半月刊是未来的趋势,看后觉得这事可行。她细细看完全部方案后,把朱旭和郭庆豫叫了进来。

“朱旭的方案我觉得可行。改半月刊肯定是大势所趋,不过这么大的改版方案,有些地方不能这么写。”她指着用红色标出来的几个细节,笑了笑说:“还有一些比较大的改动,针对领导要求修改的文字。你的方案中,比较详细地说了月刊改半月刊的风险,这种东西,你给我看看就可以了,李副总编保守,可别把他给吓着了。何况这些风险,主要是别的非IT刊物改版后会遇到,我们未必会出现。你对我们改版成功有多大的把握?”

朱旭出道以来,一直没有失败过,他的字典里没有失败这两个字。失败的问题他根本没想过,但他很快想了一下,回答说:“六七成吧,如果再增加一些人手,如果上手快,我感觉问题不大。”

“大老板要利润,要增加的营业额和更大的市场份额,李副总编要安全,老板们的需求,我们的方案必须都满足。”她怕朱旭他们不开窍,继续道:“我们的目标就是想做成这个事情,老板们手里有资源啊,能不能为我所用呢,这时候就得用一用技巧了……”张敏文看朱旭频频点头,忍不住多说了点,最后她说:“后面还是这样,朱旭回去按我今天说的修改方案,郭庆豫你完善人员分工安排情况,做完发给我,我来完善,然后再做详细的预算报告。”

回到座位,朱旭忍不住想:“厉害啊,这些对老总们的性格分析、需求分析,自己从来没有想过,好像那些MBA案例也没有讲过要怎么想办法才能通过方案吧。这就是活学活用啊。”

又过了几年,朱旭发现,在中国,灵活是一个人成事的基本素质。后来他在一本管理学的经典图书中看到了相关案例,更加释然,心想:“美国鬼子也知道要用这些招啊,这本书居然还引进到中国来,哪个卓越的中国人不知道这些基本道理呢?呵呵,不过这样一来倒有了点理论基础。”

详细方案再次修改后,李副总编被这么激进的变化吓了一跳。但他也知道,要求年年提高,现在不这么准备明年,后年就没法过年。何况大老板们早就开会提到,现在新刊难申请,还是想办法多做增刊,想办法把老刊物改为半月刊。老板们甚至讨论过将报纸改为一周两刊。所以看到朱旭他们的修改方案,他也没说什么。上面不批准新刊号,影响了集团的发展,但集团发掘现有刊物潜力,纷纷扩版、改刊,不也是一种灵活的生存之道吗?大老板们都在应用这个原则。

在大老板亲自参加的方案论证会上,过程比朱旭想象中轻松得多。

虽然所有编辑都参加了论证会,但明显是列席。这种陪会,朱旭他们虽然参加得少,但还是知道的,没打算发言。不过张敏文却示意朱旭和郭庆豫坐在她旁边,轻声要求他们准备下,万一老板又要扩大民主,大家好发言。郭庆豫回答说:“没问题,昨天都跟大家说了,大家明白的。”

朱旭也说没有问题,他想,昨天晚上和张敏文演习了这么久,应该问题不大。

果然,张敏文介绍完情况后,各位大老板们问了几个关键问题后,发言慢慢转向了肯定和鼓励。现场气氛很好,张敏文也放松了很多。

倪老板笑眯眯地看着方案,突然提了一个小问题:“方案里说,建议新刊物,上半月出刊时间每月10号,下半月出刊时间25号。这和我们习惯的1号,15号出刊,差得很远啊。”

张敏文决定主动出击,把会议气氛推向高潮:“这个方案的很多细节是朱旭做的,当时我们讨论这个出刊日期的时候,朱旭有很好的考虑,很有趣,我让他来回答吧。”

这个问题昨天他们演习过,事先准备好了答案,所以朱旭笑着说:我们观察了一下,几乎所有的刊物都是1号和15号出刊。但是我们《PC电脑高手》不一样,不以新闻性为主。我们的刊物下半月是“专题刊”,上半月则和现在保持一致。我们25号出专题刊,读者购买后感觉不错,到下月1号的时候,就不爱看竞争对手的刊物了。而且,各个公司都是月底回款,读者和销售商的钱都给我们了,到1号就没有钱给竞争对手了。而上半月10号的时候,正好是市场空白,道理一样,我们卖独家啊。大家轰然一笑,都说小朱狡猾狡猾的,真没有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