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博大精深,通过语句词语的谐音关系,有意识地使用其双重意思,从而可以使要表达的意思“话”中之“话”。这种幽默含蓄委婉、生动活泼、风趣诙谐,能给人以意外之感。
2.一语双关
一个卖报的小童在广场上大声叫卖报纸:“惊人的诈骗事件!受骗者已达82人。”小童的叫喊立刻吸引了一个路人的注意,他赶忙奔了过去买了份报纸,但是,他横看竖看也找不到事件的内容。这时卖报的人又在大声叫喊:“惊人的诈骗事件!受骗者已达83人。”
这类哗众取宠的话语,一方面是为了招徕顾客,另一方面通过幽默的手法说出了事件的真正面目,原来真正的受骗者正是这些顾客。
这种推销手法显得非常新颖、非常风趣。
3.巧用对比
在一家帽子店里,一位女营业员滔滔不绝地向一位顾客推销店里的帽子。“这是一顶很吸引入的帽子,戴上它你会年轻10岁!”“那我不买了。”这位顾客说,“如果我摘了这顶帽子又要老10岁了。”
这名顾客通过两件不相关的事,凑在一起对比产生了强烈的幽默效果。不仅可以化解自己的困境,表明了自己的意愿,而且还使对方非常轻松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4.借题发挥
南唐时,京师大旱,烈祖问群臣:“外地都下了雨,为什么京师不下?”大臣申渐高说:“因为雨怕收税,所以不敢入京城。”烈祖听后大笑,并决定减税。
申渐高巧借烈祖的话,引申发挥,表达了京城税太多,应该减税的思想。这非常巧妙,效果也很好,烈祖在笑声中接受了他的意见。
5.正话反说
有一篇名为《挤车的诀窍》的讽刺小品就正儿八经地说着反语。
朋友,你可知北京乘车之难?上下班乘车都成了一门学问。
先说上车,车来时,上策为“抢位”——犹如球场上的抢点。精确计算位置,让车门正好停在身边,可先据要津之利。当然,必须顶住!
此中诀窍是:“上身倾向来车方向。稳住下身,千万莫被随车涌来的人流冲走。中策则贴边。外行才正对车门,弄得拥来晃去,上不了车,枉费心力。”
无论是正话反说,还是反话正说,其目的都是通过明显的“反话”来形成一种意识上的对比,从而让人忍俊不禁。但是这种幽默技巧需要注意场合,如若不然就成了非常有力的伤人武器。
6.偷换概念
父子俩出去郊游,父对子说:“要小心,此地有‘五步蛇’,被它咬伤走五步就会死。”“没关系,万一被蛇咬了,我只走四步就不再走了。”儿子答道。
因为这个儿子偷换了概念,所以就使得这对话显得幽默风趣。
幽默是一个人的学识、才华、智慧、灵感在语言表达中的闪现,是一种“能抓住可笑或诙谐想象的能力”,它是对社会上的种种不协调、不合理的荒谬现象、偏颇、弊端、矛盾实质的揭示和对某些反常规知识言行的描述。幽默语言可以使我们内心的紧张和重压释放出来,化作轻松的一笑。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可以因人、因时、因情、因境而异,这样幽默措辞才不至于落入俗套,更可让人为之一惊,使人喜闻乐见。
效率至上,三分钟内表达清楚
现今是一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时间的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比任何时候都要清晰得多。人人都懂得“时间就是金钱”的道理,也把这个概念演绎的淋漓尽致,因此,吃饭要吃快餐,开会要开短会……总之,所做的一切都强调最少的时间投资。在沟通中也是同样如此,没有人愿意花费很多的时间听你的长篇大论。所以,想要在沟通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你需要动脑子怎么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别人还没有失去耐心前,你要想办法使对方接受你的想法,并能给你积极的反馈。
通常,当我们要表明一个观点时,最好在三分钟之内把话说完,这基本上是一个人的耐心极限。在这短暂的时间内要想把话说得简洁有效可不简单,有必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
1.开门见山,不说废话
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分享彼此的信息,因此将信息有效、快速而直接地传达出去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前院长李开复说过:“有了客观的意见,你就应该直截了当地表达。不要做任何事情都像打太极拳,会让人不知所云,也会造成很多误会。”这一点在工作中尤为重要。
2003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的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获得了美国“推广简洁英语运动”组织向他颁发的年度“不知所云”奖。因为他曾经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谈到伊拉克是否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说了一段流传很广的“名言”:“我一向对尚未发生的事情的有关报道感兴趣,因为就像我们都知道的那样,有一些众所周知的事情;我们知道一些我们知道的事情,我们不知道很明显未知的事情;那就是说,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我们不知道。但也没有人知道未知的事情——也就是我们不知道的未知的事情。”
这位部长的啰唆功夫可是非常厉害,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如果在人际沟通中我们不希望把对方弄得七窍生烟,我们就应该用最简洁最直接的方式告诉对方。只有那些自信心不足的人,在说话之前才喜欢解释一番,然后才表达自己的观点。结果常常让人烦不胜烦,反而使沟通走向负效益。这种拐弯抹角的交流方式,对于人际沟通来说显然是失败的。
2.清晰明了,通俗易懂
话要说的观点明确、条理清晰、通俗易懂才能让别人深有同感,从而有利于沟通工作的开展。但是很多人在说话时却不能做到这点,他们会在一句话中出现几个中心观点,或者思维混乱,或者语言玄虚难懂,这样无形中就拉远了双方的心理距离。
我们都知道《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他之所以能够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力说服秦军退兵,就是得益于他的演说精短而清晰,说得有理有据,让人找不到不能信服的理由。
要让别人接纳并信服,就不能故弄玄虚,而要让别人很容易就明白。托尔斯泰说过:“人的智慧越是深奥,其表达想法的语言就越简单。”
林肯有一次向人们解说,为什么自己喜欢用通俗平易的文字,他说:“记得我小时候,如果有人对我讲话而我不懂,我就常常生气,在我一生中,我再不能想起还有什么能够使我更生气的,我还记得小时候每当别人和我父亲谈了一夜的话,我回到我的寝室中,就要不停地踱着,花了不少的时光去想使我不明白的话。当我要思索一件事的时候,即使我想去睡了,也是睡不着,必把那件事想出之后,才能入睡。但是,即使想出了,还不能认为满足,还得再三地想,把这件事用通俗平易的字句讲出来,使不论那一个孩子听了都能够明白,这差不多成为我的一种嗜好了。”
林肯就是这样,常常花了几小时去思索一件事情,当他思索出来之后,还得把思索出的三句话中,拣一句最好的说出来。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大都不能把一件最普通的事理,说得十分明白易懂,为了彻底让别人了解,还要反复解释呢?美国一位政治家柏筹安说:“如果你自己还没明了那个问题,你绝对无法使人家来明了那个问题;反之,你对这个问题越是认识得清楚,你把这问题传达到人家的心里也越是容易。”所以,要表达清楚你的意思的最好方法,就是先让自己弄懂你想要解释的问题。
3.独特的表达
能够表达清楚当然难能可贵,但是如果表达得更为稳妥、与众不同则能发挥出沟通的效果。同样的话,表达的方式不同,效果也自然不一样。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希特勒的进攻,英国节节败退、人心惶惶,士兵士气低沉。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觉得有必要做一场演讲来激励士兵的士气,挽救国家的命运。
丘吉尔拄着拐杖,戴着草帽,慢步走向讲台,先把草帽放在讲台上,然后从左到右横扫了整个军营,说:“永不放弃!”然后又从右到左横扫了整个军营,说:“永不放弃!”当时整个军营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可以听到。然后他又从左到右横扫了一次整个军营,加大音量说:“永不放弃,永不放弃,永不放弃,永不放弃!”整个军营都兴奋起来,欢呼声淹没了整个军营。此后英国连连打败了德国希特勒的进攻。
这就是丘吉尔最着名的演讲,世界上最震撼的演讲,同时也是世界上最短的演讲。丘吉尔正是通过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达了除了自己的观点,更震撼了人心、鼓舞了士气。在这个讲求效率的时代,这种简洁明晰的表达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谨慎周密,细节表述做到位
两位推销员向顾客们推销商品,她们推销的是同一款产品——袜子。第一位推销员随手拿起一只袜子,紧接着她又拿起打火机,在袜子下面轻快晃动,火苗穿过袜子,而袜子未受到损伤,顾客们看得都惊奇不已。在她一番介绍之后,袜子在顾客手中传看。一位顾客要拿打火机再试试,急得推销员赶忙补充说:“袜子并不是烧不着,我只是证明它的透气性好。”最后大家终于明白怎么回事了,袜子的质量没得说,但当时的气氛明显地影响了顾客的消费情绪。
第二位推销员,也是一边说一边演示,不过她一番科学性的介绍说得非常周到。她是这样说的:“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科学性,袜子怎么会烧不着呢?我只是证明它的透气性好,它也并不是穿不破的,就是铁也会磨损的。”这番介绍没有给天性爱挑刺的顾客留下可乘之机。接下来,她一边给大家传看袜子,一边讲解促销的优惠价格,销售效果明显好于前一位推销员。
同样的一批商品,同样对袜子的介绍,是什么原因让效果产生如此大的差异呢?这就是说话中的细节表述问题。第一,沟通过程中,对于他人的好奇的东西要给予清晰而妥当的解释,否则他们的精力都集中在他们所感兴趣的方面,而并没有集中到你所想要表达的意思上。第二,主动性和被动性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这正是为什么第二位推销员要优于第一位推销员的原因之一。第二位推销员在推销的过程中就把细节部分表述的清晰而妥当,而不是等顾客询问才加以解释。是否把话说到位,不仅体验了一个人的素养,更是为了避免自己陷入不必要的麻烦中。所以,如今非常流行的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是很有道理的。
美国医药学会的前会长大卫·奥门博士曾经说过,我们应该尽力培养出一种能力,让别人能够进入我们的脑海和心灵,能够在别人面前、在人群当中、在大众之前清晰地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念传递给别人。
同样是说话,同样要表达一种意思,虽然表达过程大致都是一样的,可是结果却完全不同。有的人说话让听者一听就了然于心,而有的人说话却不清不楚,总是让人产生种种误会。这种表述上的误会有很多就出自对细节的沟通不够。
看看我们身边是否发生这样的故事:
客人:“服务员,一杯豆浆。”服务员递上一杯热豆浆。
客人:“怎么是热的?”
服务员:“您刚才也没说……我们这里多数客人都是喝热豆浆的。”
客人:“马上就到夏天了,难道不该换冷饮吗?”
服务员:“马上给您换。”服务员又换上一杯凉豆浆。
客人:“天呐!为什么没有糖?”
服务员:“你没说要加糖呀!”
很简单的一件事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问题?是服务员没做到位,还是这位客人故意找茬?在人际沟通中,说话的学问和技巧不得不注意。服务员并没有差错,客人的要求也很正常,但问题就是细节没有做到位,服务员没有询问客人在细节上的注意事项,客人也没有表述出自己的特殊要求,因此发生了两次误会。不仅影响了客人的心情,也给服务员带来了许多麻烦。
生活中、工作中恰恰会出现很多类似的情况。在很多场合,虽然你为人随和、开朗健谈,可是仍感到与人沟通时自己力不从心,总是觉得听的人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意思;有时你不放心,把话重复几遍,可是,做出的事依然和你的初衷大相径庭。虽然你常常为此心烦不已,会责备对方的智商或者听力,但是你是否想过自己在表述上是不是存在问题?也许,正因为你的表达不明确才引发了对方的误会。
一个健谈的人不一定是一个会说话的人,一个会说话的人并不一定是一个会巧妙沟通的人。要与对方进行有效沟通,不仅要注意自己的说话方式,对细节的表述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一家公司门口的一则通知引发了很大的异议:“本周六8点,工会有演出,请大家按时参加。”
问题出来了,因为不知道张贴的通知是什么时候,所以“本周六”是现在所看到的这个周六,还是已经过去的上周六呢?“8点”是早晨8点还是晚上8点?“工会有演出”是说“工会礼堂”这个地点有演出,还是“工会组织”这个团队想要举办一个节目而希望大家踊跃报名参加?虽然这个例子有些夸张,甚至可以说是“较真”,但是却说明了沟通中确实存在着很多细节问题,这极具代表性,是不能不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细节决定成败,表述的细节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沟通的方式虽然五花八门,但是目的都是一个:有效沟通。因此,在说话时一定要表述严谨,在话出口前先以听者的角度来想想是否所指明确,是否会产生歧义,养成重要的信息适当解释和重复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