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生于兵家自幼聪颖

优越的家庭环境是孙武成长的沃土,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并不是从天而降的。追溯孙武的家谱,他的祖先叫妫满,当初周天子将陈(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这个地方封给他,妫满便成为陈国的第一位国君。在桓公时期,陈国发生了内乱,陈厉公的两个兄弟篡夺王位,互相残杀,厉公之子陈完,为了避祸,逃往齐国,改姓田。田完出身贵族,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在齐国任“工正”一职,管理手工业者。孙武的曾祖父田无宇精通用兵之道,多次带兵作战,不仅仅在战场上有自己的一套策略,还深通权变。当时齐国的各大姓氏之间存在着明争暗斗,庆、栾、高、鲍四家水火不相容,庆氏势力最大,田无宇先是投靠庆氏,后来知道庆氏为其他大族暗算处于被动地位后,他主动献计联合其他三家削弱庆氏,维护了自己家族的地位。由于战乱不断,齐景公为了补给军队,对百姓横征暴敛,人民生活极度艰难,而田无宇认为长期这样做只能失去百姓的信任,使得人们纷纷离开自己的领地,庄稼将无人耕种,甚至导致家族没落。于是他体恤百姓,从减轻赋税做起,借贷农具给百姓,齐国的百姓像对待父母那样尊重他,远处的百姓听说田无宇待人厚道也来田家种地。孙武的祖父叫田书,在朝廷官居大夫一职,田家经过四代人的努力,在齐国的势力渐渐发展起来,他们拥有了一支勇于冲锋陷阵的家族军队。在一次率兵攻打莒国的战争中,田书把握局势,指挥有方,立下赫赫战功,齐景公为了奖赏他,赐给他乐安这个地方,并且赐姓孙氏,在当时姓氏是一个家族的象征,得到国君的赏赐也是极为难得和荣幸的大事。从此,田家改姓孙氏。孙武的父亲田凭善于外交辞令,常常奉命出使外国,祖孙功绩显赫,孙氏家族名重一时。公元前545年,孙武降生在这样一个武将之家,家人给他取名为“武”,字“长卿”,“卿”是当时的官职,相当于大夫。祖父田书为齐国大夫,父亲田凭为齐卿,可见给新生儿起这个名字就是希望孙武继承家族精通军事的传统,成为一代名将,建立丰功伟业。

孙武自幼聪慧,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武将世家让他早早地就接触军事,书房里的各类兵书成为孙武童年时代一群特殊的伙伴,那些生僻的文字小孙武并不能一一看懂,但这些厚重的竹简激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祖父和父亲大多时间在朝廷做官、带兵打仗,所以母亲成为他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母亲出身贵族,贤惠善良、饱读诗书,她教导小孙武一个优秀的人应该充满智慧、学问高深、宽容大度、做事谦虚谨慎。母亲的教导如汩汩清泉滋润着小孙武稚嫩的心灵。他勤于思考问题,母亲讲的故事往往都会引出小孙武无休止的问题,比如,人是什么造出来的、是什么将太阳悬挂在天空不掉下来……盼望着祖父从战场凯旋对小孙武来说是一件兴奋的事情,他跳来跳去地围着祖父让他讲打仗的事,祖父也十分宠爱这个灵动可爱的小孙子。5岁的时候,母亲把小孙武送到官府开办的学堂,由老师专门教他学习古代经典、诵读诗书,小孙武对兵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一次,当他坐在书桌前大声念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时,突然眉头紧锁,他立刻站起来向老师请教:“先生,这句话中的祀是什么?戎又是什么?”老师习以为常地给出了答案:“祀是祭祀,戎是作战。”孙武接着又问:“那么祭祀仅仅是人们表达自己的愿望之情,怎么能和作战这样的国家大事相提并论呢?”老师面色微微有些改变,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无从作答。这时候,孙武又说:“先生,我想,只有战争,才算得上一个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国家和老百姓的生死存亡,所以无论是国君还是大臣都应该认真地对待。”

在小孙武的记忆里,走进祖父的军营,领略兵阵的威仪,为他打开了另一个神秘而动人心魂的世界。远远望着,旌旗飘扬、呼声震天、气势恢弘,身着铠甲的士兵精神抖擞,随着将帅手中挥动的小旗,迅速摆开阵势,变换队列,组成复杂的图形。士兵们手中拿着形状不同的武器,祖父指给他那些武器的名字,小孙武知道了原来戈、矛和戟都可以用来刺杀眼前的敌人,而弩可以发射到很远的地方刺伤敌人,还有排列井然的战车、战马,看得小孙武目不暇接。祖父告诉他不同的战争要使用不同的装备,有车战、步战、水战等。走进帐篷,小孙武兴奋地问祖父:“爷爷,我将来也想拥有这样威武雄壮的队伍,可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将领呢?”田书摸摸他的小脑袋,说:“善于观察、聪明、勇敢的人才可以。”小孙武着急地说:“爷爷,到底要怎样做呢?我想听。”田书把小孙武抱到腿上,说:“聪明的将领要懂得什么时候形势有利应该出战,什么时候需要休养生息,避开敌军的锐气。说到底,身为一军之首最忌讳的弱点:一是有勇无谋、不惜牺牲士卒性命去攻打城池,二是胆小如鼠、临阵退缩、贪生怕死;三是性情急躁,一听到诽谤的话就暴跳如雷、丧失理智;四是过分在意自己的名声、承受不住侮辱的言辞;五是盲目地关心百姓,不舍得伤其毫发,这样就会赏罚不明,法令难以实行。”小孙武听了这些,迫不及待地问:“那么,军队训练得这么好,如果这些士兵都听我的话,就可以打胜仗了吧?”田书摇摇头,笑一笑说:“孩子,打一场胜仗可没你想象的那么容易啊,除了你说的士兵要训练有素之外,还要有战车、盔甲、弓等先进的兵器,这样可以大大节省士兵的体力、保护士兵的生命。充足的粮食供应也是必要的,尤其是步行到很远的地方,如果粮草缺乏,走到半路就得撤退,不战而败。”小孙武将祖父讲的这些话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平日里和其他小朋友做游戏的时候,由于他机敏聪慧,往往担任将领的角色,小朋友们听凭他的调遣,小孙武一本正经地指挥自己的“军队”,俨然是一位足智多谋的首领,他把祖父教的和书上看到的都用到游戏中,并且思考该怎样使“士兵们”心服口服。一个傍晚,他玩着玩着,突然跑回家,正好父亲田凭在看书,小孙武牵着父亲的衣襟,问:“父亲,打仗总有一方会牺牲不少士兵,这样太残忍了,如果我想打胜仗是不是总要有人流血呢?”父亲思考了片刻,说:“不发动战争,而使一个国家完完整整地归顺,这要远远胜过起兵攻城。”“那么怎样让国君和老百姓都心甘情愿地投降呢?”田凭说:“不是只有用兵器戳穿敌人的铠甲才叫战争,不是只有流血漂橹才叫胜利。用兵的最高策略是以谋略制胜,下一个等级是通过外交的方式取胜,最不得已的办法才是动用车马攻打都城。所以卓越的将帅靠谋略而不是交战的方法征服对方。”孙武默默地思考着,原来百战百胜并不是最理想的,不通过武力来征服敌人才是真正高明的战争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为孙武日后在军事方面的卓越才能积蓄了厚重的力量。

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祖父更加看好这个勤思好学而关心军事的孙子,为了培养孙武的军事分析能力,田书常常和孙武讨论一些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引导孙武畅谈自己的想法,必要时还亲自去战场的旧址考察。例如,齐桓公时期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少数民族带兵十万侵犯齐国,这样强大的兵力恐吓住了朝廷上下。在齐桓公一筹莫展之际,管仲提出灭敌对策,他说:“对方的兵力的确很强大,如果我们集合全部士兵从正面与之相抗衡的话,恐怕也是以卵击石,必定会损失惨重,甚至国家易主。但是,对方离开本土、跋山涉水、千里来犯,如果我们能够切断对方的后备力量,烧毁他们的粮草,那么至多三万士兵就可以歼灭敌方了。”君臣一致同意管仲的建议,于是,齐军派大将率军一万袭击敌军后路,由于支援不足,前军官兵风餐露宿、士气不振,加上思乡心切,当两万齐军摇旗呐喊从正面与敌军交战的时候,敌军乱作一团,不堪一击,要么投降要么撤退。田书问孙武:“这场战争齐军因何而胜?”孙武总结道:“作战要讲求奇正结合,当敌军来犯时,在从正面迎战的同时,还要深思熟虑,尤其敌强我弱的时候,应当出奇制胜。因此,巧用计策出奇兵在战争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像这样,他把对每场战争的思考一一记录在竹简上并适时整理修改,有时整日思考而忘记了时间,偶有心得便高兴得手舞足蹈。日积月累,竹简占满了大半个屋子。此外,祖父田书在朝廷为官结识了许多名将,时常带着孙武拜会这些身经百战、精通军事的将领,几个人围坐在一起,畅谈时事、各抒己见,听着每场战役的精彩片段,眼前仿佛掠过刀光剑影,言辞中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孙武对他们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先辈们的只言片语或许能够激荡起孙武胸中千层浪,当奇思妙想划过的时刻,孙武便迅速记录下来。深厚的家族积淀和频繁的思想交锋,大大开阔了孙武的视野,一代兵家的军事思想在沃土中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