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最强大脑”的秘密

我与大脑有不解之缘。

人脑的工作方式以及人控制运动的方式,是我的专业领域。后来,我在《最强大脑》做科学评审时,见到了许多拥有“特异大脑功能”的选手,有一般意义上的“天才”,也有经过练习而后天养成的“达人”,还有身体有缺陷和障碍却拥有正常人所不能及的特殊能力的“奇人”。在为他们的脑力赞叹的同时,我也深知超强的大脑并非轻易可得。“用进废退”是大脑的基本法则,即使天生脑力过人,通常也需要成百上千次刻苦的练习,才能在大脑中建立起新的、牢固的神经联结。

阅读本书,像是重温了这些选手的故事,我可以在本书中找到和他们相似的人和故事,并深入了解他们大脑的秘密。例如心算天才、中国雨人周玮,他有语言障碍、曾被诊断为智力障碍,却在节目中解开了三道超复杂计算题,最终以满分晋级下一轮。想了解他的大脑里发生了什么,可以从本书第2章主人公杨的故事中找到启示:杨是一个从小就被贴上“智障”标签的女人,她针对学习障碍者最弱的大脑部位和功能设计练习,不但实现了自我疗愈,成了一名科学家和帮助者,而且开设了专门帮助学习障碍孩子的学校。还有:

80岁的老人可以在操作行动方面像50岁的人;只有一半大脑的女人基本上可以正常生活;语言障碍、自闭症、注意力障碍都可以改进;奇怪的性偏好可以改变……

书中这些看似是奇迹,但都是真实的故事,让我不禁深思,如果衰老的、先天不良的、受伤的大脑都可以如此,那么我们正常人的大脑又拥有多大潜力呢?很多人接受了坊间流传的“科学观点”(“成年以后大脑只能走下坡路了”,以及“老年人只能放任自己的大脑衰退”),这对成人的学习和发展、老人的大脑保健和康复是莫大的阻碍,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更是极大的脑力资源浪费。

我曾经在美国西北大学和芝加哥康复医院进行博士后研究,深知神经可塑性的重要性。但是,在20世纪中叶以前,“大脑是可以改变的”,“神经细胞是可以再生的”,正如16世纪时的“日心说”,还不是人人皆知的“真理”,而是被强烈排斥和批判的“谬论”。同样地,神经可塑性也有它的哥白尼、布鲁诺和伽利略,你会在本书中看到巴赫·利塔、梅策尼希、陶伯、拉马钱德朗、帕斯科-里昂、弗洛伊德、埃里克·坎德尔等神经可塑性先驱的故事。

  • 梅策尼希在论文中花了好几页篇幅来说明成人大脑是有可塑性的,但是他的顶头上司伍尔西在这部分画了个叉,当这篇论文被刊登出来时,没有一个字讲到可塑性。
  • 陶伯为了证明神经可塑性的存在而使用猴子做实验,被动物解放组织告上法庭,甚至丢了工作。
  • 弗洛伊德竟然是神经可塑性的先驱之一,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了性可塑性的关键期。
  • 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曾经想从事心理分析治疗,但是他的心理分析师朋友劝他去研究大脑、学习和记忆,因为如果要了解为什么心理分析会有效,这些基本的知识是需要的。

……

本书是讲述神经可塑性的经典科普书,自出版以来,一直没有其他书可以动摇它的地位。作者诺曼·道伊奇以其精湛的叙述技巧,将曲折的真人真事与科学知识融为一炉,浑然一体,既提供了知识和趣味,又传达了意志和感动。书中的人和事充满了矛盾与挣扎,杂糅了科学与奇迹,融合了希望与局限,让你深刻意识到自己脑壳中这几斤重的东西的微小变化和自己的性格、情绪、行为的深刻关系。

我认为,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现在将这部经典著作引入国内是一个最佳时机。中国人从来没有像2014年这样关注脑科学和大脑的可塑性,辨识物体、记忆、计算等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能力与大脑之间的联系从未像现在这样具体而生动地呈现在眼前。通过《最强大脑》,他们不仅认识到人类大脑拥有的惊人潜力,而且更进一步理解了大脑的工作原理,最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了超强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刻苦努力获得,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又是一本“非主流”的成功励志书。

本书不仅让我们理解神经可塑性的关键作用,更传达了很重要的人生道理:正因为人脑可塑性极强,我们才更应该有意识地爱护和塑造自己的脑,建立积极导向的神经联结,避免消极导向的神经联结。

正是因为拥有神经可塑性,你需时刻谨慎行事,因为每个经验都会在大脑中形成联结,留下痕迹,例如本书中讲述“成瘾”的时候,告诉我们,一旦一日是酒鬼,就终身都是酒鬼,你很难消除掉你的大脑对酒的渴望。但又因为拥有神经可塑性,你要永远怀抱希望,即使是再严重的先天问题(只有一半大脑),再深重的童年创伤(在婴儿期就失去母亲),再难以改掉的怪异习惯(喜欢精神不稳定的女人),都是可以通过改变神经联结的练习来重新塑造。

我衷心希望,“神经可塑性”这样一个对于普罗大众极其遥远的专业名词,会因为本书的传播和扩散而广为人知,教育、学习、成瘾、爱情、心理治疗、伤后康复,人类生活中每个日常的、关键的领域都能因此被重塑。

魏坤琳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博导,江苏卫视《最强大脑》科学评审

2014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