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近农业带游牧民族的兴起之闪米特人和印欧语族
- 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 何顺果
- 3264字
- 2019-03-05 15:22:08
如前所述,在新石器时代到来时,农业和畜牧业本是同时发生的。但由于地理条件和降雨量的不同,一些民族便从植物的种植发展到农耕,而另一些民族便从动物的驯化发展到游牧,从而有了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之分。
在亚欧大陆,适合农耕的地带偏南,从中国的长江和黄河流域,经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西亚,中亚的伊朗、阿富汗和安纳托利亚,地中海南北两岸和乌克兰,到西欧尽头的不列颠,宛如一个长弧形的地带。苏美尔文明、印度河文明、华夏文明、古埃及和米诺斯—迈锡尼文明等古文明的兴起,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都没有越出亚欧农业带的范围。
但在这个农业带以北,东起西伯利亚,经中国东北、蒙古、中亚、咸海、里海之北、高加索,南俄罗斯直到欧洲中部,由于雨水很少,人们难于成功种植,只能以游牧为主以利用那里的草原资源,这就形成了一个与农业带并行的游牧带。但游牧带和农业带接壤的地区,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不可逾越的界限,因为许多高原和沙漠常常穿插于两者之间。如在里海之北的伏尔加河和顿河流域是重要的粮食产地,而位于农业带的阿拉伯半岛和西奈半岛却是浩瀚的沙漠,于农业很不利。所以,似乎是起源于农业带的闪米特人并未成为地道的农业民族,而到处漂泊不定。
闪米特人,即历史上的“闪族”,原称Shem或Sem。据《圣经》记载,闪或闪米特是挪亚的儿子。《旧约全书·创世记》云:“挪亚是个义人,在当时的世代是个完全人。挪亚与神同行。挪亚生了三个儿子,就是闪、含、雅弗。”《创世记》又说:“闪的儿子是以拦、亚述、亚法撒、路德、亚兰。亚兰的儿子是乌斯、户勒、基帖、玛施。亚法撒生沙拉;沙拉生希伯。”还说:“他们所住的地方,是从米沙直到西发东边的山,闪的子孙,各随他们的宗族、方言,所住的地土、邦国。”《创世记》所说的闪米特人的居住地,就是以今天的巴勒斯坦、以色列为中心的近东地区。
闪米特人的分支很多,不少在世界历史上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希克索斯人、巴比伦人、亚述人、希伯来人及腓尼基人。他们最初活动于阿拉伯半岛的沙漠地区,然后分期分批从这里出发向四处游动,把活动范围扩大到周围的广大地区,从地中海到底格里斯河、从托罗斯山脉到亚丁湾,其历史就是由接连不断的迁徙浪潮构成的。在这种迁徙过程中,最初用驴作运输工具,在公元前1100年前后又驯养了骆驼。当城市兴起后,闪米特人来到城郊,与城市居民形成一种共生关系,对文明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以致后来闪米特人成了“犹太人”或“希伯来人”的代名词。闪米特人是第一个对亚欧农业文明产生冲击的游牧民族,早在公元前三千纪和前二千纪之交就有了活动,公元前17世纪已十分活跃了。
希克索斯人是闪米特人的一支,但他们究竟兴起于何时尚不清楚。只知道他们原居住于叙利亚、巴勒斯坦一带,在埃及语中有“牧人王”之意。由于在希克索斯语言和文化中有印欧语的残迹,他们之中也可能有印欧人的成分。一些史料谈到,希克索斯人“无情地焚毁城市”,可见当时这个民族的文化还比较落后。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公元前17世纪到来之时,希克索斯人已逐渐强大起来,并拥有了战马和马拉的战车,说明他们十分注意吸收别的民族的长处。因为当地——包括文明产生较早的两河流域——最初只知有驴而不知有马,马的驯养是由亚欧草原上的游牧人首开先河的。
除了希克索斯人外,还有几个重要的族群,其起源可能与闪米特人有关,他们是腓尼基人、阿拉米人和希伯来人,甚至巴比伦人和亚述人也有某种闪米特背景。其中,腓尼基人尤其值得注意。希罗多德说他们的祖先来自波斯湾,但他们的老家可能就是在地中海东岸,因为“腓尼基”是希腊人为其取的名字,其原意是指地中海沿岸的一种棕榈树。不论其起源如何,腓尼基人很早就已定居于所谓“腓尼基海”,是一条长160公里、宽仅16公里,位于叙利亚与地中海之间的狭长地带,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代之前。他们以海为生,从事航海和畜牧业,从非洲带回象牙,从西班牙带回银;他们同时也种植作物,生产和制造各式玻璃和金属器皿、花瓶、武器、饰物、珠宝及紫色染料。他们已经从游牧生活转向定居和航海。阿拉米人最初定居于叙利亚、巴勒斯坦、美索不达米亚,后以大马士革为根据地。希伯来人则以巴勒斯坦和叙利亚为主要据点。
但闪米特人并不是真正的游牧民族,他们生活在阿拉伯半岛的沙漠地带,这里并没有广阔无垠的草原,所以他们游动但并不放牧。第一个真正以游牧为主并对农业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族群应是印欧人。这个族群发源于里海地区,以畜牧为主但也从事少量耕作,因此一旦发现更为理想的地方,他们就会驾起牛车举族迁徙。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间,印欧各族已分布在从多瑙河到奥克苏斯河和贾哈特斯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并以这片广阔地区为根据地向更广阔的地方扩散。其出击方向:一是向西,直指小亚、希腊;二是向南,直指伊朗高原;三是向东,直指印度半岛。作为游牧民族,印欧语族在经济和文化上要比亚欧农业带的农业民族落后,但他们有两样东西是当时的农业民族所没有的:一是战马,二是战车。在此之前,只有苏美尔人拥有战车,那大约是在公元前27世纪至前26世纪。但当时战车的轮子是实心的,并且是由驯驴来拉的,因此非常笨重,行动很慢。而印欧人的战车采用的是辐轮,并且是由马拉的。到后来,又发明了马勒和驾具,马便由一般的畜力变成战马,这样印欧人就创建了一个新的军种:骑兵。但印欧人只是一个总称,以后在世界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印欧人并不称印欧人,而是叫赫梯人、多利亚人、迦喜特人和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Aryan)显然是印欧语族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也是其历史为人们了解最多的一支,因为它留下了他们民族的史诗《吠陀》。据记载,雅利安人之乡原在里海地区,以游牧和劫掠为生,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已拥有了战车,学会了使用弓箭、战斧、长矛。公元前2000年以后,雅利安人从老家出发,沿印度河向东到达恒河,开始转入定居农耕。当时还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国王”受武士议会的监督,而每个部落的酋长又受部落议会的限制;各村社则由族长会议管理;土地以村社为单位在有选举权的家族之间分配,不得出售但可以直接由男性继承。雅利安人禁止与外族人通婚,但同族内近亲亦不得通婚,男人在雅利安人中享有无上特权,允许一夫多妻。Aryan,在梵语中有“高贵的”之意。
印欧语族的另一个重要分支是波斯人。古波斯人称为“波斯”(pars),其定居地位于波斯湾东岸,这里多山少水,夏季炎热干燥而冬季寒冷。但波斯人的老家却不在波斯,而是在俄罗斯的南部,与雅利安人可能有亲属关系。在纳克什鲁斯泰姆的一石碑上,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曾称自己是“一个波斯人,一个波斯人的儿子,雅利安人的后裔”。可见,波斯人确属印欧语族。据说,波斯人是古代近东各民族中最英俊的,他们大多身材匀称、体格健壮,有希腊人一样挺直的鼻子,既威武又不失优雅。波斯人认为,人体除脸以外,其余各部分都不应暴露,因此平常总是全身披挂。作为游牧民族的波斯人,从俄国南部迁居伊朗高原后转向农耕。成书于公元前10—前6世纪的波斯经典《阿维斯塔》,在讲述波斯人的伟大先知查拉图士特拉时,谈到他的身上带有其守护神的血液,而这个守护神的血液先进入一株哈玛草中,然后随哈玛草汁进入一个正在献祭的祭司身体,并在与一贵族少女结合之后就生下了他们的先知。哈玛草为我们提供了波斯人的游牧背景。
与印欧语族有关的还有几个重要分支,这就是米底人、赫梯人、迦喜特人和多利亚人。米底人最初游牧于博卡鲁和撒马尔罕一带,大约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南下,最后抵达波斯地区。赫梯人并不是单纯的印欧语族人,他们实际上是印欧人与哈梯人同化的产物。哈梯人原是农耕民族,居住于小亚东部利斯河中上游,而印欧人是在公元前2000年代初才移入的,主要讲尼西语。多利亚人是印欧人的一支,但他们的发祥地在何处目前尚不清楚,只知道他们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与亚该亚人相继移入希腊本土。至于迦喜特人,人们所知更少,只知他们发迹于扎格罗斯山脉,其祖先是印欧语族人,但他们是什么时候来到扎格罗斯山脉的则没有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