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葛洪——木炭作笔石为纸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人。约生于晋太康四年(公元二八三年),卒于东晋兴宁元年(公元三六三年)。晚年,他隐居在广东罗浮山中,既炼丹、采药,又从事著述,直至去世。他是我国东晋时著名的医学家、化学家。著有《抱朴子》、《时后备急方》等是我国最早有结核病和天花记载的医书。

葛洪是我国东晋时的医学家、化学家。一千七百多年前,出生在江苏句容。

葛洪的祖辈世代做吴国的大臣,到西晋消灭吴国后,葛洪的家境日渐衰落。

他十三岁时失去父亲,后来仅剩下的一点儿家产又在战乱兵火中烧毁。

年少的葛洪早早地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清贫度日。

葛洪小的时候,曾经随父亲读过一些书,也识得一些字。但自从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就再也没有钱供他买笔墨纸砚了。

家境好的孩子有笔有墨,可以坐在明亮的屋子中习字,可他却不能。

每当葛洪担着柴担从那些孩子家门前路过,他是多么渴望能有自己的笔墨,能写上几个字啊!然而,那只是心中的一个祈盼。

有一天,葛洪砍柴回家后,在灶间帮母亲烧柴做饭。饭熟火熄之后,他把灶膛里乌黑的木炭捡出来。他看看自己的手,也成了黑漆漆的了,按到干净的墙上,墙上便有了一个小黑手印。

“噢!太好了,有办法了。”

他高兴地拍着两只小黑手,跑到母亲跟前。母亲纳闷在看着他问:

“孩子,你这是高兴什么呀,什么有办法了?”葛洪走到灶膛边,拿起一块木炭,在母亲脚前的地上写道:

“我要写字。”

他站起身来,对母亲说:“这就是好办法,我可以不花钱,不买笔墨就能写字了。”

从此以后,葛洪每次上山打柴都要带上些木炭,砍柴累了就往脚下的山岩上写,担柴回家就往路边的石头上写。

就这样,他的字愈写愈好,默写的文章愈来愈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留下的那些书已经不够葛洪读了,于是他就向邻里借书。

邻里的书读完了,他又千方百计,向城里的亲朋们借。

人们经常看到一个年轻人,背着沉甸甸的书籍,往返在乡间城里的路上。

一个夏日的正午,葛洪刚从城里一个亲戚家借书回来,在路上碰到一个童年时的小伙伴。

那人是个官宦人家的子弟,他看着烈日炎炎下汗流浃背的葛洪,带着嘲讽的口吻说:

“葛洪老弟,读那些东西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你看我这不读书的人不是比你过得好吗?”

葛洪对他微微一笑,回敬了他两句话:

“污水中的泥鳅,不知四海的宽广;腐草中的萤火虫,哪能看到日月的光华。”

葛洪回到家,不顾旅途劳累,先砍柴,再帮母亲干完所有的家务,最后再坐下来读书。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博览群书,博闻强识,又写得一手好文章。

葛洪当了几年中小官吏,后来官场不得意,他便潜心从事炼丹术和医学的研究。青少年时打下的扎实的文化功底,为他后来著书立说奠定了基础。

葛洪在化学、冶炼、药学方面都建树。

葛洪从小喜欢读有关医学、保健和炼丹制药的书,还很留心民间流行的一些简便的治病方法。

他把在广大的农村搜集到的验方,结合自己的医药知识,写成了一本书,取名叫《时后备急方》。

这部书里的治病药方,都用的是容易得到的草药,又便宜,又方便,更重要的是灵验有效,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他还撰写了许多好文章、好书,其中有介绍冶炼和制药的《抱朴子》;介绍各种疾病治疗冶炼的《金匮医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