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 万壑松涛百丈澜,千峰翠影一湖莲

千山位于辽宁省鞍山市东南17千米处,总面积44平方千米,素有“东北明珠”之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南临渤海,北接长白山,群峰拔地,万笏朝天,以峰秀、石峭、谷幽、庙古、佛高、松奇、花盛而著称,具有景点密集、步移景异、玲珑剔透的特色。

历史悠久的名山

千山历史悠久,《汉书·地理志》中就有关于千山的记载。《地理志》居就县条注:“室伪山,室伪水所出,北至襄平入梁也。”经考定,襄平,今辽阳市老城;梁水,今太子河,那么汉代的室伪水应是太子河南岸的支流。查今辽阳市附近自南向北注入太子河的仅有沙河与汤河。清人陈澧在《汉书水道图说》指出:“沙河出千山,北流至州(辽阳)西北境入太子河。”根据文献,结合河流走向证明,室伪山即今千山,室伪水即今沙河。千山被称为室伪山,是和我国古代室韦族在这一带活动分不开的。室韦族本名是豕韦,古人称大猪为豕,或称野猪为豕;猪皮或野猪皮则被称为豕韦。室韦人是以猪为图腾的氏族。《续通志》四夷传说室韦“所居或皮蒙室”,指的就是室韦族人多用猪皮蒙室(类似后来的蒙古包)。因此可以说室韦族是指住皮屋的人。古代千山林木繁茂,飞禽走兽很多,前来这一带游猎的室韦人把千山称为室伪(室韦)山,把太子河南岸的支流称为室伪(室韦)水并不奇怪。

千山翠色

千山林木茂盛,绿荫蔽天。放眼望去,有峰便有松,苍劲而古老或立于峰顶,雄姿勃发,傲视云霄;或长在峭壁,虬枝盘旋,顶平如盖;或倒挂悬崖,或卧于岩上,有的甚至长在庙顶,乃至石缝,因此,清代有“怪松皆走石间根”的描写。

千山正门

这座大型仿古山门,是千山的第一景,修建于1975年,高15米,宽30米,是由三开斗拱式牌楼蝉联而成的一座琉璃飞檐大型山门,具有古代鹤脊门楼,攒尖式古建筑风格。中间的一座门可以同时通行4辆汽车。正中悬着金光闪耀的大字匾额,上书“千山”两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乃是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

辽代的千山以产铁闻名于东北,当时被称为室韦山。《辽史·食货志》指出:“坑冶则自太祖始并室韦,其地产铜、铁、金、银,其人善作铜、铁器。”据近人考证《辽史·食货志》中的室韦指的是室韦山,即今鞍山境内的千山。鞍山附近盛产铜、铁矿,考古工作者又在这一带发现了辽代的矿穴和冶铁遗址。这就充分表明室韦山当指今鞍山附近的千山。

元明时期,千山逐渐成为辽东佛寺道观的集中地。元朝名僧雪庵圆寂于千山,在千山香岩寺建成舍利塔,名曰雪庵塔。明代,千山的祖越、龙泉、香岩、中会、中安五寺基本建成。明政府对千山的寺庙采取“拨僧人、给衣粮”的笼络措施,致使千山古寺烟火缭绕,经声不绝。明代以辽阳为辽东都司治所后,千山更以其秀丽而闻名于世,吸引了许多文人士大夫涉足其间,饱览佳景,作诗题赋。

A仙人台

仙人台峰奇,地势险峻。峰头似蛇背,东北—西南走向,长20余米,宽5米,为高低不平的粗粒花岗岩体。峰头西端,撅起一巨大的石柱,呈四棱状,高7米,直径约25米,向北稍倾斜,状如鹅头,故俗称鹅头峰。西面和南北两面是峭壁深渊,唯有东面有一线与山脊接连。

B五佛顶

五佛顶峰顶虽平,但平而极险,四面均为悬崖峭壁,渊深无底。西面和西北面峭壁百余米,直上直下,如斧砍刀削一般。东面和东北面峭壁上长满矮松、小灌木、苔藓,高数十米,况狼牙锯石,上凸下凹,树摇风响,望而生畏。北面极窄处与北峰相近,悬崖较矮,棱石突出,与松栎并立。南面不仅险而奇,西半峭壁高百余米,上刻“五佛顶”三个大字。

C千山弥勒大佛

大佛地处千山第二高峰五佛顶的东南方,距著名的庙宇南泉庵东南300米,海拔520米,整座大佛就是一座高耸的山峰。大佛坐高70米,肩宽46米,头高9.9米,头宽11.8米,耳长4.8米,圆圆光亮的大头高如三层楼房,长满绿苔的浓眉之下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其五官摆放位置适宜,比例恰到好处。大佛左手分开放在膝盖上,右手握拳,手臂压在右腿上,右胳膊上方还端坐着一尊南极寿星,从整体看去是向右倾坐的姿态。

有关千山命名的由来与传说也层出不穷,归结起来有三种:(一)千华山说。千华山是千山和华表山两个山名的合称。相传汉朝时辽东人丁令威去浙江灵波山拜师学道,经过刻苦修炼成仙,但他仍然思念家乡,就在得道之后化作仙鹤,飞来落在辽阳南山的华表柱上。为了纪念丁令威,人们把华表柱附近的山称为华表山。后来,人们又把千山同华表山合称为千华山。(二)千朵莲华山说。千山有重峦叠嶂的山峰,嶙峨奇丽的怪石,具有植被繁茂、群峰突兀的独特风格。明代嘉靖年间程启充所撰《游千山记》形容它“宏阔秀丽”,“磅礴盘据”,具有“当与五岳等”的自然美。人们根据千山峰峦层层不绝,状若荷花浮水,恰似千朵莲花盛开于辽左,所以称它为千朵莲花山。古文字中,花华相通,故也称之为千朵莲华山或千华山。(三)千峰说。传说千山峰峦丛密,有九百九十九座山峰。后来有位远方和尚云游到此以欠一座凑不成千的整数为憾事,于是他在群峰之间又造了一座假山,才使千山名副其实。但也有的认为千山重峦叠嶂,以千形容其数之多,故名千山或千顶山。千山历来是人们向往的著名胜地,关于它名称起源的种种传说,使其更加富于诗情画意。

峰松石涧争相竞秀

千山四季景色宜人。春天梨花满谷,一片雪白,香气宜人;夏季溪水潺潺,满山滴翠,变幻万千;秋天漫山红叶,层林尽染;冬季玉树琼枝,白浪排空,好一派北国风光。

千山群峰挺立,突兀争奇,雄伟险峻,幽深秀丽,像一幅展不尽的山水画卷,著名的有仙人台、五佛顶、佛手、海螺、笔架诸峰。有人形容千山的山峰是“峦嶂莲花,叠翠玉容,明霞作锦”,可谓异常贴切。

A从仙人台俯瞰中会寺

中会寺位于千山中部的五老峰南山坡下,为千山五大禅林之一。它四面环山,占地面积很大,整个寺院由山门、禅堂、大殿三个建筑群组成,南北一字排开,由沟壑到山坡,长达400余米,高低错落,与山壑浑然一体。

B佛手峰

C老子千山松下传道图

松下传道图是千山一线天上方的一处奇石,远远望去恰如老子正向膝下的弟子传道解惑,加上老子身边的奇松、远近山景,构成了一幅秀美生动的“老子千山松下传道图”。

海拔708.3米的最高峰——仙人台,是千山“观云海、赏日出、瞰莲花”的最佳去处。站在仙人台上,遥望四野,诸峰挺拔,满目苍翠,层峦叠嶂,松涛阵阵。五佛顶位于千山的西海景区,海拔554.12米,是千山的第二高峰,当地人流传着“登不上五佛,看不尽千景”、“山高不过仙人台,庙高不过五佛顶”的说法。站在五佛顶之巅,近看满目苍翠,松海翻滚。佛手峰位于金刚峰的南面,高约35米,直上直下,底部和顶部粗细相仿,是一个柱状巨型花岗岩峰。峰顶并排四个小峰头,中间高两边低,像竖起的四指。右侧有一个短而粗的峰头,与四个小峰相并,像拇指。指峰下有掌面西向,指纹清晰可见,故此名为“佛手峰”。

如果说奇峰是千山的奇观,那么漫山遍野的松柏则是千山奇观中的奇观。千山松柏苍翠,林木茂盛,它们或昂首挺立,直上苍穹;或老枝纵横,盘根错节;或小枝纤细,匍匐山岩。千山植被覆盖率在95%以上,其中松树占林木植被的40%,百年以上的古松有万余株。香岩寺里的蟠龙松,高12米,径围3米,主干2米处分为8枝,冠幅20余米,后被风雪夺去三枝,尚存五枝。此树皮似龙鳞,干枝奇特,宛如巨龙盘旋升空,据考证松龄已近千年,为千山古松之祖。而位于无量观山门西侧悬崖上的可怜松,无土无隙,根入石中,高仅1.3米,直径仅6厘米,矮小苍老,看似孤独小树,实则已有400年的树龄。

从植被种类来说,千山共有植物106科、426属、892种,森林覆盖率达96%以上。千山还有稀少的黑头鹳和其他鸟兽等各种动物百余种。千山有梨树2万余株,有香水、南果、安梨、花盖、秋子等20余个品种。每逢5月花开,山谷间一片雪白,芳香无比,清代辽阳诗人杜光尧《千山梨花》诗云:“梨花千万树,别样著精神。自借山灵助,都含水气新。香风飘十里,白雪压三春。未许轻攀折,回头怅望频。”

千山秋色

佛道同源千古佳话

“自古北国钟灵地,九百如来驾翠莲”,千山悠久的历史,使得这里成了别具特色的宗教名山。早在北魏时期,千山地区就有了佛教的足迹,而千山秀丽的风光,又为道教徒们所钟情。唐代,唐太宗东征曾驻跸千山大安寺,推动了千山佛教的发展。辽金时期,寺庙建筑已具规模,其中著名的香岩寺、大安寺、祖越寺、中会寺、龙泉寺等,史称千山“五大禅林”。清康熙六年(1667),道教全真教龙门派进驻千山,使千山形成了佛道两家共居一地,晨钟暮鼓各奉经卷的景象。

千山寺庙的建筑特点是凭山建庙,山庙一体,山中有寺,寺外环山。五大禅林之内最大的是龙泉寺,坐落在千山北部核心,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天王殿、韦驮殿、毗卢殿、龙王庙等十七座殿宇。

无量观是千山道教庙宇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其建筑之优美居千山之首。松影之下,红墙碧瓦,香烟缭绕,木鱼清脆,仙乐缥缈,座座庙宇镶嵌在奇峰翠岭之间,几乎每座壑谷都能听到钟磬幽鸣之声,形成了东北地区最大的宗教聚集之地。

“释道环居一洞中,花开花落几春秋。牟尼莫谩玄真问,贝叶黄庭解不同。”这就是千山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