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规划建设 世界都市规划建设史上的创举

北京城作为我国都城的最后总结,是我国古代规划匠师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丹麦著名的规划师瑞思·穆森(S.E.Ra smussen)在其所著《城镇与建筑》一书中,这样评述北京城:“北京,古老的都城,可曾有过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的先例,比它更庄严、更辉煌的吗?”“整个北京城乃是世界的奇观之一。它的平面布局匀称而明朗,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象征着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

层层拱卫的平面格局

明清北京城在规划建设上的成就,在于它秉承了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非凡的建筑艺术来集中体现出封建帝王“溥天之下,唯我独尊”的主题思想,并通过城墙这样一种建筑形式,从宫城到皇城,又从皇城到内城,层层拱卫,逐次向外延展的整体,组成了一个互相呼应、互相辉映的城市格局。而高耸雄伟又绵延不断的城墙和崇峙嶙峋的城门楼、箭楼、角楼,既给人以沉稳雄健的感觉,又显示出高屋建瓴、睥睨四邻的气势。城墙、城门既是坚固的军事防御体系,也是北京城最独特、最鲜明的形象标志。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节,北京的城墙、城门、箭楼、角楼所形成的建筑轮廓线,就会在月光如水、满天星斗的映衬下,彰显出一幅异常壮美的剪影。这就是北京特有的建筑天际线。尽管,我们今天难以看到古城完整的“天际线”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尚完整保留下来的正阳门城楼、箭楼,内城东南角楼,及其迤西的1600米城墙,以及北京的德胜门箭楼等,约略领悟北京城楼、城门所构成的“天际线”的风姿。

统领全城的中轴线

“中轴突出,两翼对称”,是《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所提出的“惟王建国,辨方正位,面南为尊”原则在北京城规划建设中的具体体现。整个北京城的规划布局,都是围绕着皇宫这个中心展开的。而贯通这个布局的,便是一条起自永定门,经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乾清宫、神武门、景山万春亭,止于鼓楼、钟楼,长达7.8千米的中轴线。

正是这条贯通全城南北的中轴线,将千门万户、多个自成一体的封闭式院落组合成一个整体,构成一个压倒一切的主轴,并通过它将左右对称的建筑群,如外城的天坛、先农坛,皇城的太庙、社稷坛,宫城的文华殿、武英殿等完整地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既明快的节奏又起伏跌宕的整体,从而达到了完美的艺术效果。

中轴线上各建筑物的程序设计,乃是中国建筑设计艺术的灵魂。因为它是建筑群布局精神和设计理念的主要体现者。“溥天之下,唯我独尊”的主题,正是通过中轴线各建筑群的精心安排,包括体量、形制、空间的大小、距离的长短、色彩的暗淡或明亮等,感应给行进在中轴线(御路)上的人们的。更值得注意的是,从大明门(清改称大清门)到万岁山(清改称景山)是北京城中轴线上最精华的一段。经实测,其总长度是5里(2500米),而从大明门到奉天殿(清改太极殿)庭院中心的长度是3.09里(1545米),二者之比正好是0.618。这就是“黄金分割率”。这也足以说明,我国古代规划建设师们运用数学比例的娴熟与巧妙,可谓匠心独具。

清末北京图

再从全城东西两翼的建筑布局来看,外城永定门东西两侧,左为左安门,右为右安门;东向的为广渠门,西向的为广宁门(清改广安门),东北向的为东便门,西北向的为西便门;内城东南向的为朝阳门、西南向的为阜成门;东北向的为东直门、西北向的为西直门;北城墙,东北面的为安定门、西北面的为德胜门。由此可以看出,中轴线虽然是北京城东西两翼对称的依据,而两翼对称的建筑布局反过来产生了强烈的中轴。这就是说“中轴突出,两翼对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清·王翬·康熙南巡图之天安门

井然有序的里坊街巷

元大都的道路网,遵循的是《考工记》中提出的经纬☒制道路网,即以“九经九纬”组成的大道为主干,配以与之相平行的南北和东西向的次干道,结合顺城的环涂而构成的。明清北京城继承了这一制度。也就是说,“棋盘式”道路网既是都城传统的制式,也是明清北京城道路的最大特色。正是这些横平竖直、纵横交错的街道,把明北京城分割成了36个坊(内城28坊,外城8坊),坊里的坊巷(胡同)两侧整齐地排列着人们居住的四合院。“赛牛毛”的胡同和数以千万计的四合院,在这里和谐地交织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明清北京城的内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拓展改造而成的。今东西长安街以北的街巷是沿用元大都原来的,依然保留了“棋盘式”街巷的格局。最典型的就是今东四以北,从东四头条至十二条;西四以北的头条至八条,其街道、胡同的排列、宽窄,都保留着元大都城时期的制式。而外城是明嘉靖年间加筑的,其街道在事先并未做相应的规划,因而往往受河流或城市变迁的影响而出现不规整的弯曲,甚至是斜街。

宛若天成的宫苑

明北京城把元大都城经过人工开凿的水面,几乎全部揽入了城内。之后,又在原太液池南新开凿一片水域,形成皇城内的“内三海”,即北海、中海、南海,从而形成以宫城为中心的皇家园林;皇城外的“外三海”,即前海、后海、西海(积水潭)。这一串南北相连、水面宽阔的水域,犹如一块硕大无朋的“翡翠”。它不仅滋润着北京城,调节着北京城的小气候,而且与巍峨高大、富丽堂皇的宫殿互相映照,构成一幅极其美妙的图画,给北京城平添了无穷的乐趣。

北京城中的这片水域,原是古高梁河的故道。据史料记载,早在1000多年以前,人们便已涉足其间进行经营、开发,并将其称之为“白莲潭”。金建都燕京,又在此修建离宫——大宁宫。元大都时期更成了皇宫御苑和南北大运河北端的码头。明永乐帝定都北京,又将其揽入城中。皇城内的部分成了御苑;皇城外的大片水域,则成为北京人流连的市井宝地。

清·弘历·瀛台胜景图

瀛台是对南海岛上建筑群的统称,建于明代,现存建筑多为清顺治、康熙时期翻修扩建而成。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囚禁在这里。乾隆皇帝所绘此图取景由南岸北望,湖面开阔,有亭台矗立水中央,石桥横跨东西。所绘位置准确,景物十分写实。笔墨疏落,颇具平淡天真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