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磨砺——自古英雄多磨难(2)

逃难到香港去的李嘉诚一家,生活过得的确是拮据之极。当时他父亲的工作只是一个公司的小职员,靠李云经那样的收入是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改变对儿子的教育模式之后的李云经面对事实,他要求李嘉诚首先“学做香港人”。首要的交际工具是语言。香港的大众语言是广州话。广州话属粤方言,潮汕话属闽南方言,彼此互不相通。香港的官方语言是英语,这是香港社会的一种重要语言工具。李云经要求李嘉诚必须攻克这两种语言。一来立根香港社会;二来可以直接从事国际交流。将来假若出人头地,还可以身登龙门,跻身香港上流社会。李嘉诚遵秉父旨,勤学苦练。在学广州话的时候,他拜表妹表弟为师,勤练不辍,很快就学会了一口流利标准的广州话。但是学习英语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本来在潮州是学校骄子的李嘉诚在英语课堂上简直就觉得自己是在听天书。而其他的同学,自小就开始了英语的学习,所以听起讲来毫无困难。李嘉诚产生了从没有过的自卑感。但是李嘉诚看到自己家庭的困境,还有父亲的殷切希望,他不会知难而退。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攻破英语难关。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学习,他终于逾越了英语难关,能够较熟练运用英语书写与会话。

后来,李嘉诚面对了人生第一大悲事,在他14岁时,父亲李云经病逝。李云经临终前,哽咽着对李嘉诚说了两句话:“阿诚,这个家从此靠你了,你要把它维持下去啊!”“阿诚,阿爸对不起你……”他没有给李嘉诚留下一文钱,相反,给李嘉诚遗下一副家庭的重担。14岁的孩子,正是需要父母呵护疼爱、充满梦幻的年代。父亲辞世,弟妹尚幼,母亲儒善,加上时局动荡,世态炎凉,这一切都促使李嘉诚早熟。李嘉诚依然辍学,勇敢地挑起了这个重担。在这期间他坚持不收舅父的钱供他继续上学,而是独立的外出找工作。那种艰辛对一个只有14岁的孩子来说简直是难以承受。但是李嘉诚还是坚强的撑下来了。

李嘉诚认识到,在那个社会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学习应该是一辈子的事。任何人,如果想成大事,可以没有学历,但不可没有学识。因此,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李嘉诚还是没有放弃一丝一毫学习的机会。少年辍学的李嘉诚比别人更能体会到学习机会的难得,他处处留心,抢时间学知识,做人处事俨然是一个成年人。

在辍学到茶楼、到中南钟表公司当学徒期间,每天十多个小时的辛苦劳作后,他也从不间断坚持业余学习广州话和英语。同时还在打工的期间不停地学习经商和做人的诀窍。

在茶馆当跑堂,他给自己定了两门必修课。一是时时处处揣测茶客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等;二是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让顾客在高兴之余掏腰包。茶楼也是一个传播生意信息的场所,李嘉诚从茶客的谈话中暗自学到了许多做生意的诀窍。在钟表厂当学徒时他经常偷偷地向师傅学艺。李嘉诚利用自己所学,时刻关注着钟表业的市场信息。经过半年的观察分析,他逐渐形成了自己对钟表业现状和未来的成熟看法。

李嘉诚年少位卑,骨子里却有股不屈的傲气,渴望出人头地,像舅父、像茶楼遇到的“大粒佬”,干一番大事业。虽是在战时,科技的力量无所不在。中国遭受日本侵略,然而日本在太平洋战场最终败在美国手里,无不与科技有一定的联系。进入和平年代,科技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在工作期间,他给自己定下目标——利用工余时间自学完中学课程。生活的艰辛已经使李嘉诚的意志逐渐坚强起来,尤其在学知识方面,他更是有着顽强的毅力。他咬紧牙关,坚持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既然定下了目标,一旦有了目标,他就义无反顾地去实现它。他把工余时间几乎全用在了学习上。

大凡成大器者,聪明是其一,最重要的还是勤奋,是后天不懈的努力。在艰苦环境中磨炼出来的坚强性格,以及他永不服输的精神,使他在后天的学习中表现出超常的能力。后来李嘉诚在创业中奇招百出,就是他善于观察善于学习的结果。

创业感悟:“不磨难不成佛”,出身寒微的人在贫困的家境中更容易感受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上进好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而且还要学会在艰苦的环境中怎么样去奋斗,才能融进身边的大环境中,给自己闯出一条出路。

4.独自闯荡坚强面对

李嘉诚如是说:真正的人才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当然这片天地是靠自己闯出来的。

李嘉诚有这样一句名言:“真正的人才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当然这片天地是靠自己闯出来的。”少年时期的李嘉诚就显示了他不服输,敢拼敢干的自主精神。

李云经过世后,李嘉诚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学业,承担起养活全家人的重担,这对于一个14的少年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的现实。但是,严酷的事实摆在面前,他不得不去寻找生活的出路,这也是他对人生负责的态度所决定的,必须对自己的家庭负责,必须遵循父亲的遗愿,支撑起这个家庭。他这种坚强和自立是他的父亲李云经遗留给他的精神财富。

当时,李嘉诚的舅父庄静庵已经答应让李嘉诚进他的钟表厂做工了,但是李嘉诚不愿依赖舅父的照顾;决心自己找工。李嘉诚不想受他人太多的荫庇和恩惠,哪怕是亲戚。正是这样一种挑战困难、永不言败、敢于进取的血性,促使李嘉诚一步步走上商界的巅峰。

1943年冬天,香港出现了少有的寒冷。在这样一个缺衣少食、人人自危的日子里,李嘉诚母子还在辛苦的挨门挨铺地寻找工作,他们已出来整整一天了,却是毫无结果。李嘉诚母子已经是又冷又饿了。早上他们吃的是菜叶煮稀饭,到了现在已消耗殆尽,早已是饥肠辘辘了。母亲原本想用身上仅有的几角零钱给年幼点的儿子买点东西吃,但是懂事的李嘉诚拒绝了,他明白,如果他不能找到工作,莫说糯米鸡,就是一日两顿稀粥恐怕也没得喝了。母子二人步履蹒跚地回到家,准备第二天再继续找工作。

当天晚上庄静庵来了,他为李家带来了一小袋粮米,顺便询问了一下一家人的起居生活,然后转身就走了。他早已看出了母子二人的疲惫和沮丧,但他什么也没有说。

第二天,很早的时候李嘉诚就独自一人出门找工作,因为他实在不忍心让可怜的母亲再陪他受奔波之苦。他先听了母亲的话去找一个潮州的同乡前辈,但是这个同乡的店已经倒闭。于是他动了动脑筋,银行是存钱的地方,银行不会没钱,当然不可能倒闭。就在银行去扫地、抹灰、煲茶、跑腿,干什么都行。但是结果还是无望。李嘉诚靠一双脚行遍了港岛的大街小巷,走过了一个又一个铺子。不仅双脚又红又痛,更要命的是他实在难以忍受别人对他的白眼冷语,这深深地挫伤了他的自尊心。

等到李嘉诚拖着疲惫的双腿回到家的时候,母亲却露出难得的笑颜,告诉他:“舅舅叫你上他的公司做工。”李嘉诚愣住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这两天,尽管他已备尝辛苦,他仍觉得好事来得太快了。其实,庄静庵并不忍心让外甥小小年纪就独自闯荡谋生,他原本就有意让李嘉诚到他的公司上班。但他担心李嘉诚这样就找到工作太容易,不思自强自立,所以想先让李嘉诚尝尝找工作的苦头,这样才会珍惜来之不易的职业。小小年纪的李嘉诚当然不知道这一点,他想起父亲的遗言及平日的要强行为,于是坚定地说,“我不进舅舅的公司,我要自己找工作。”他不想受他人太多的荫庇和恩惠,哪怕是亲戚。李嘉诚确实有几分倔犟,两天来遭受的种种挫折,不但没把他击垮,反而使他产生了一个顽强的信念:我一定要自己找到工作!母亲终于被儿子的坚毅所打动,同意李嘉诚再去找一天工作,但她又说:“事不过三,第三天还找不到的话,就一心一意进舅父的公司做工吧。”

谁知次日正午,李嘉诚就在西营盘的“春茗”茶楼找到一份工——但他还不能上班,老板要李嘉诚找一位有相当资产和信誉的人担保。李嘉诚兴冲冲跑回家,跟母亲说起这事。最好的保人,就是做中南钟表公司董事长的舅父。舅父不在家,李嘉诚又等不及,母亲就随李嘉诚先去茶楼看看。母亲见了老板,向他诉说家庭的不幸。老板动了恻隐之心,竟同意母亲为儿子担保。于是李嘉诚就有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太多的苦难练就了李嘉诚倔强的性格。他不愿意接受舅父的荫庇,他要自己找工作。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出人头地。他要凭自己的实力和努力闯出自己的路,而不愿依靠他人的恩赐生活。这充分显示了李嘉诚独立、自信、不服输的品质。这份自强自立的性格,使李嘉诚终成大器。而这恰恰是成大事者所必备的品质。

创业感悟: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有人帮你是你的幸运,没人帮你是命运的公平。命运就是公平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但是不管在任何时候,就算是在人生的最低谷阶段,还得靠自己,不能去依赖别人。自强自立,应该是每一个商业人士必须具备的要素。

5.茶楼堂倌训练本领

李嘉诚如是说: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经过艰苦的努力,李嘉诚终于进了茶楼做煲茶的堂倌。因此就倍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而且,他开始体会到一个简单的道理,只要想做的,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做到。

通过李嘉诚求职这件事,舅父不再怀疑外甥独立谋生的能力。不过,还不敢预料李嘉诚今后会干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他送给了李嘉诚一个闹钟,希望他能好好地把握时间。而当时的李嘉诚,也不敢有宏愿大志。眼下最现实的,是好好做这份工,养活母亲和弟妹。

在茶楼工作当堂倌是很辛苦的。从天蒙蒙亮开始到半夜人寂时,每天的工作都在15小时以上,都是“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回家来”。因为广东人习惯喝早晚茶。店伙计按照季节的不同,必须在5时左右赶到茶楼,为客人准备茶水茶点。李嘉诚每天都把闹钟调快10分钟响铃,最早一个赶到茶楼。调快时间的习惯一直保留到今日。他做任何事,都走在时间的前面。到茶楼打烊时,夜已经很深了。这样的工作对一个才十四五岁的少年,实在是太累太乏了。若干年后,李嘉诚曾对儿子谈他少年的经历:“我那时,最大的希望,就是美美地睡3天3夜。”

茶楼的工作很可以锻炼人的社会能力。首先,每天15个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练就了李嘉诚的意志和毅力,长时间的跑堂奠定了李嘉诚日后当行街仔(推销员)的脚力基础;其次,茶楼是一个浓缩的社会,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李嘉诚绝不放过这个了解社会学习社会的绝佳场所和机会。他喜欢听茶客谈古论今,散布小道消息。他从中了解了社会和世界的许多事情。不少事,在家庭,在课堂,闻所未闻;不少说法,与先父和老师灌输的一套,大逆相忤。李嘉诚发现,世界原来是这么错综复杂,异彩纷呈。李嘉诚的思维不再单纯得如一张白纸。又因为先父的训言刻骨铭心,他在纷纭变幻的世界没有迷失自我。他在努力干好每一件事的同时,给自己定了两门必修功课。其一是时时处处揣测茶客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等等,然后找机会验证。其二是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既真诚待人又投其所好,让顾客在高兴之余掏腰包。

李嘉诚对顾客的消费需要和消费习惯了如指掌。如谁爱吃虾饺、谁爱吃干蒸烧麦、谁爱吃肠粉加辣椒、谁爱喝红茶、谁爱喝绿茶、什么时候上什么茶点,李嘉诚心中有一本账。能赢得顾客并能让顾客乖乖掏钱,自然也获得老板的欢心。李嘉诚成为春茗茶楼加薪最快的堂倌。

不仅仅是赚钱,更重要的是李嘉诚学到了一套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本领,自觉养成观察人的习惯,使他赢得了作为一个堂倌十分出色的业绩,并迅速地了解了社会和各式人等。同时茶楼也是一个生意人聚集的地方,处处留心的李嘉诚获得了许多生意信息,从茶客的谈话中暗自学到了许多做生意的诀窍。成事在天,谋事却在人。要从商,必须得用心。这是李嘉诚在小小的茶楼得到的重要商业启示。就当时而言,李嘉诚训练自己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本领,主要是为了干好这份得来不易的工作,后来,他这种本领却派上了大用场,成为他了解客户的真实需要、驾驭客户心理的绝招。可以说,若无这项本领,他绝不可能有后来的辉煌。

在茶楼时,李嘉诚遇到了终生难忘,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饭碗危机”。这次危机让李嘉诚明白了怎么做人。做人需得善,经商也得善。

一天,一位生意人在大谈生意经,李嘉诚听得入迷,竟忘了伺候客人茶水。待听到大伙计叫唤,才慌里慌张地持茶壶为客人冲开水,结果不小心洒到茶客的裤脚上。当时的李嘉诚还是个不太懂人情世故的孩子,第一次遇到这种事,他情知不妙,吓得一脸煞白,呆若木鸡。老板立即跑过来,正待斥责李嘉诚,不料那生意人却为李嘉诚开脱说:“不怪他,是我不小心碰了他。”

茶客走后,老板对李嘉诚说:“我知道是你把水淋了客人的裤脚。以后做事千万得小心。万一有什么错失,要赶快向客人赔礼,说不定就能大事化小。这客人心善,若是恶点,不知会闹成什么样子。开茶楼,老板伙计都难做。”

母亲知道后,说:“菩萨保佑,客人和老板都是好人。”她又告诫儿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积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李嘉诚再也没见过那位好心的茶客,他成为巨富后对友人说:“这虽然是件小事,在我看来却是大事。如果我还能找到那位客人,一定要让他安度晚年,以报他的大恩大德。”

从这件小事上,李嘉诚学会了知恩图报,以善从商也成了李嘉诚商业生涯的准则。

创业感悟:命运是公平的,它虽然不会按照你的愿望给你所想要的,但是命运会提供你得到它的条件,它需要你去识别,去利用。不管是什么样的工作,都是一个发现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同时也是得到了一个体验人生,积累经验的机会。都要将它视为训练自己的毅力以及培养各种能力的手段,还要处处留心,在这份实践工作中学习积累本领。而不应该怨天尤人,觉得这份工作太低贱。大凡成功的商人多数都是从最低等最累的工作做起,从而逐步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和本领。

6.中南店员积累经验

李嘉诚如是说:我们的社会中没有大学文凭、白手起家而终成大业的人不计其数,其中的优秀企业家群体更是引人注目。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为社会作贡献,社会也回报他们以崇高荣誉和巨额财富。

李嘉诚在茶楼熬过了最艰辛的一年,由于他的真诚敬业,再加上做事肯用心,老板不断给他加工钱,薪水已超过了一些正式堂倌所能拿到的限额。他开始能够像其他堂倌一样,轮流午休或早归。李嘉诚从心里感激茶楼老板,是老板帮他实现了养家糊口、供养弟妹求学的愿望,并给予了他极好的人生锻炼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