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历史不可以复制,却惊人地相似。为了争夺皇位父子反目、兄弟相残的现象屡见不鲜。最著名当属玄武门政变,唐太宗李世民杀死亲哥哥李建成亲兄弟李元吉,逼迫老爸李渊下野,荣登九五之尊,开启贞观盛世,史称“贞观之治”。

大约七百五十年后,明成祖朱棣以“清君侧”之名,在BJ起兵,对侄子朱允炆领导的南京明朝政府发动“靖难之役”。数年后南京城破,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随即宣誓就职,自立为皇帝,并且迁都北京,史称“永乐之治”。

窃以为,皇帝只能管好自己在世时的事情,皇帝死后形势怎样发展你就无法预测。至于千秋万代那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因为这个世界上想当皇帝的人太多,当了皇帝以后就可以颐指气使为所欲为。

老百姓对皇帝的评价简单而实惠,明君、昏君。所谓的明君就是大家的日子相对而言比较好过,昏君就是民不聊生。也可以这么说,群众的饭碗就是衡量皇帝政绩的最佳标准。碗里的饭稠点,有点油水,大家就感觉满意,如果饿殍遍野就会危及皇帝的地位。历史上无数次农民起义就是因为吃不饱肚子揭竿而起。

皇帝换了一茬又一茬,燕京大学卸任皇帝多达几百个,朱允炆属不属于胡亥转生颇有争议,这件事嬴政最有发言权,因为嬴政晏驾时孙子还没有出生。反正历史总是错位,没有衡量是非的标准,大家普遍认同李世民和朱棣两位同志属于我们国家历史上的明君,因为他们的政绩有目共睹。但是他们上位的手段却不怎么地道甚至有点卑劣,不管怎么说人们看重的是结果,为了达到目的可以采取任何手段。

总想跟别人不同,不知道说了些什么。有些事连自己也想不明白,有些事想明白了又不知道怎样表达。

好吧,让我们重新开始。那天燕京大学校长司马迁先生主持召开了一次历史问题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内容是:朱棣属不属于嬴氏家族的后代?

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因为牵扯到当朝皇帝。司马迁同志一直有一个宏愿,想完成他的第二部《史记》。因为第一部《史记》完成于汉武帝年代,汉武帝以后的一千多年历史虽然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版本,但是由于史学家认识不同,所以产生了许多误区,司马迁先生为了纠正一些谬误,所以意识到非常有必要写第二部《史记》。这是一种历史担当,舍我其谁?

为了避免引起麻烦,会议在小范围内秘密召开,为此司马迁先生自己出钱,在燕京大学外边的餐馆订了一个包间。邀请的人士只有三个,父皇嬴政、根叔和刘伯温。刘伯温同志刚被司马迁录用,做了燕京大学的客座教授,原来还计划邀请朱元璋,朱元璋托病不来应邀,因为家族发生内讧,孙子朱允炆的政权刚被朱元璋第四个儿子朱棣推翻。

嬴政同志光顾了吃菜,已经不太关心朱棣究竟是不是嬴氏家族的后代,因为嬴氏家族有许多分支,赵姓、姬姓都属于嬴氏家族的后代。虽然阎王的电脑里明确记载嬴氏家族有三百年江山,朱棣属于谁转生目前还难以认定。

根叔却说得非常肯定,他说阎王电脑里的资料不容置疑,朱棣肯定属于嬴氏家族的子孙。至于究竟是不是父皇的儿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嬴氏家族有三百年江山。跟玄武门政变一样,谁当皇帝都一样,李家的江山仍然姓李。

刘伯温作为资深历史学教授,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认为根据历史资料推断,朱棣属不属于朱元璋的亲生儿子还不一定,因为根据刘伯温同志回忆,朱元璋和朱棣没有丝毫相似之处。这不奇怪,谁也不敢保证皇帝的儿子就是亲生。不过这没有关系,只要本人承认他姓朱就行,因为继承法规定,养子女有继承养父母遗产的权利,包括继承政权,比如康王赵构的江山就是由养子赵爽继承。

司马迁认真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做了翔实的笔记。他说,历史是人写的,因此添加了个人的观点,所以只能作为参考,切不可信以为真。不过有一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朱姓的江山仍然姓朱。属不属于嬴氏家族转生并不重要,根据灵魂不灭的规律,只要灵魂附体就行。

前面我们说过,神仙管不了政权更迭,也无法左右皇帝的行为。不过神仙可以当官,皇帝卸任后全部封神。燕京大学把所有的卸任皇帝全部录用,皇帝们被录用后无所事事,把抬杠作为主要职业,你发表一条观点他非要提出不同意见,而且据理力争,常常闹得大家不欢而散。反正无论说什么都没有人担责,神仙们抬起杠来无法无天。

那天大家又为了一件事情互相争论,争论的焦点跟玄武门政变有关。因为朱棣已经攻陷了南京城,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生死不明。大家无法议论当朝事,只能借题发挥,皇帝们根据各人的经历谈了各自的感想,在仁政和暴政的问题上各执己见。大家一致认为夺取政权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对待阶级异己分子绝对不能手软。玄武门政变如果李世民不杀死亲哥哥亲兄弟,就不会有后来的贞观之治。

这时,不知道谁喊起了口号。于是,一场辩论会变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示威

朱棣攻陷南京后班师回朝,看北京城万众欢呼,即刻宣布封赏,每个老百姓奖励铜钱三百,所有的领导官升一级,然后宣布迁都北京,北京城正式成为明朝的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