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前,阿莲对刘凯一样“没有任何挑剔”。但结婚以后,她对刘凯越来越失望。婚前,刘凯对她百依百顺,把她照顾得无微不至。但婚后,刘凯“松懈了下来”,不再像以前那么用心地关心她。以前,她从不在乎刘凯的社会经济地位,但婚后,她开始挑剔,两口子一吵架的时候,她会忍不住挖苦他,说她随便嫁给哪个追求者都比嫁给他强。更要命的是,她的一些追求者,好像并不在乎她已经结婚的事实,仍然锲而不舍地大献殷勤,像对待一个公主一样照顾她。阿莲的心理逐渐失衡了,结婚后不到半年,她开始了一场婚外情。内心非常传统的阿莲产生了强烈的负罪感,于是,她想用一种新的努力来保护她和刘凯的爱情,那就是——生一个孩子。
然而,和想象的完全相反,女儿的出生不仅没有保护爱情,反而成了他们爱情的“掘墓人”。女儿出生后,阿莲发现,她根本没有做好当妈妈的准备,很少有做妈妈的喜悦,只觉得有不尽的负担。相反,刘凯全身心地投入到女儿身上。阿莲发现,刘凯对待女儿的模式就像是以前对待她一样,女儿的一颦一笑都牵动着刘凯的心,他从不会对女儿生气,无条件地爱女儿。对此,阿莲一开始有些感动,但她慢慢地发现,女儿和丈夫之间似乎建立了一个联盟,如果她生丈夫的气,女儿一岁多时就会生她的气。她觉得自己被孤立了,成了一个局外人。最后,她接受了一个追求者,做了他的情人。
他们在春天结的婚,第二年秋天生了女儿,但却在结婚第三年的春天离婚了。阿莲主动放弃了对女儿的抚养权。
刘凯做不了一辈子的“好爸爸”
阿莲和刘凯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这场一开始非常美满的爱情触了礁?很简单,因为,阿莲将刘凯当作了爸爸,但刘凯不是爸爸。
在恋爱期间,刘凯不明白阿莲为什么会爱上自己,他觉得自己不配阿莲。为了赢得她的爱,他对她百依百顺,无条件地付出,无微不至地照顾她。所以,他不仅形象、气质和性格上像阿莲的爸爸,实质上也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所以才唤起了阿莲对他强烈的依恋。
但这种关系不平衡。阿莲舒舒服服地做起了小女孩,但恋爱中的刘凯其实也有一颗想做小男孩的心。他们的恋爱期只有不到半年时间兢兢业业地做半年的爸爸还是可以的,但刘凯不可能会心甘情愿地做阿莲一辈子的爸爸。一旦他放弃“好爸爸”的角色,阿莲对他的依恋也就结束了,她会发现,自己找到了一个“假爸爸”。这个基础消失后,她就会拿他和其他追求者作比较,于是发现,他根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
这是一种时间上的错位。恋爱中,阿莲变回了小女孩,所以爱上了刘凯这个“好爸爸”。但实际上,她已长大,和童年相比,她的世界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她可以短暂地回到童年,享受做小女孩的感觉,但她毕竟活在成年世界里,她势必会拿刘凯和其他追求者作比较。
这是很多一见钟情触礁的原因。恋爱中,我们似乎回到了童年。但其实,我们是活在一个新世界里。
一见钟情的两种形式
经常是,我们从父母身上发展出恋人的原型,这个原型就像一个模子,我们拿着这个模子去套,套中了,就一见钟情了。在恋爱中,假设女人心目中的恋人原型是A1,男人心目中的恋人原型是B1。但实际上,这个男人是A2,而这个女人是B2。由此,一见钟情就会有以下几种形式:
完美的一见钟情
女人以为,她找到了A1,并且A2等于A1。男人也以为,他找到了B1,而B2也等于B1。这样,一方对另一方的期待和对方基本相符,完美的一见钟情就会产生。如果他们的童年比较幸福,这种一见钟情就看上去很完美;如果他们的童年比较不幸,这种完美的一见钟情就会成为一场灾难。
岳东和芭芭拉其实就是完美的一见钟情,岳东在寻找一个“坏妈妈”,而芭芭拉就是“坏妈妈”;芭芭拉在寻找“坏爸爸”,而岳东恰恰是“坏爸爸”。于是,他们强烈地相互吸引,产生了深深的迷恋和依恋。只是,他们都是对方坏的迷恋和依恋对象
虚幻的一见钟情
更常见的一见钟情是,女人按照一个模子套中了一个男人,而且以为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恋人,但实际上这是一种似是而非,即男友只是像她的恋人原型,但骨子里却不是。男人也按照一个模子套中了一个女人,也以为找到了理想恋人,但女友骨子里其实是另外一种人。
王刚对Lily一见钟情。Lily性格外向开朗,朋友们以为他喜欢的是Lily的这种性格。但王刚却说,第一次看到Lily时,从她的脸上看到了一丝“圣洁的忧郁”,所以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但Lily觉得自己一点都不忧郁,她喜欢王刚,但一直讨厌王刚对她的这个形容。
其实,是他妈妈的气质非常忧郁。妈妈很爱他,但告诉他,以后别找像她这么忧郁的,一定要找一个活泼开朗的。王刚也是这样找的,所以找到了Lily。但Lily第一次真正打动他的,不是Lily的开朗,而是像他妈妈一样的“圣洁的忧郁”。
过去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很多时候,我们刻意去寻找与父母不同的人。但实际上,恋人真正打动我们的地方,却常常是他(她)与父母相似的地方。最常见的一见钟情是,你将对方当作A1,于是不可救药地爱上对方。但对方没有将你当作B2,所以没有爱上你。这样一来,单相思就会发生。
找“好恋人”,做“好恋人”
一见钟情是不可靠的,但一见钟情又是可靠的。
之所以说不可靠,是因为我们容易执着于源自父母的恋人原型。我们拿着这个模子到处去套,套中了一名异性,就一见钟情了。但对方和你的过去经常大不一样,你以为他是你的恋人原型,但这不过是你自己潜意识中对父母的执着而已。
之所以说可靠,是因为我们的确难以摆脱过去,源自父母的恋人原型在我们潜意识中深深扎下了根,这一点很难摆脱。
但比这一切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做一个“好的恋人”,也要去找一个“好的恋人”。
幼儿心中,只有“我”是唯一的主体,而将妈妈和爸爸视为客体。如果爸爸妈妈爱他接受他,就是“好的客体”,他就会最终懂得,爸爸妈妈和他一样,都是主体。于是,他不仅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爱父母,并最终学会了爱其他人。从此,他对于别人,也是一个“好的客体”了。
在恋爱中,如果你找到一个“好的客体”,而自己也做了“好的客体”,那么双方就会进一步成长,真正从孩子变成成人,从对父母原型的执着化为对情侣的爱。
阿莲其实找到了一个“好的客体”,但她自己没有去做“好的客体”。岳东也有过一次机会,从对“坏妈妈”的执着中摆脱出来。前面提到过的他的初恋女友阿静,在一个健康的家庭长大,爱他,对他也无微不至。他们相恋了五年,岳东也感觉到,自己对女性的敌意正一点点被阿静化解。
但岳东不是“好的客体”。他像幼儿依恋妈妈一样,依恋阿静。同时,他也不断将对妈妈的敌意转移到阿静的身上,从言语上攻击她。阿静懂得岳东攻击的理由,她一开始努力让自己包容他,但最终,她告诉岳东,她不想做他的妈妈,然后逃离了他。
不妨说,对“坏妈妈”的执着是岳东的一个魔咒,这个魔咒解不开,他就会一直对女性充满敌意。遇见一个“好妈妈”可以部分化解他这个魔咒,但他自己也必须学会做一个“好的客体”。
别拿自己的尺子量对方
每个人的生命体验最后构成了一个现象场,它就像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坐标体系。亲人间的理解之所以很难,关键原因在于,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甚至抨击另一个人,却完全忘了,对方也有一个现象场,有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坐标体系。
同一件事情,因为坐标体系不同,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认识。家里主要处理的是感觉,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核心。
如果,你渴望理解对方,就必须学会放下你的坐标体系,尝试着进入对方的坐标体系,这是抵达理解的唯一途径。
“很多人抱怨‘我无法理解配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在做婚姻咨询中最常碰到的问题,”广州的黄家良咨询师对我说,“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当事人总是无法做到如其所是地去理解对方。”“什么叫如其所是呢?就是,对方怎么感受的,这才是事实,我们要按照对方的感受去理解他。”黄家良说,“但是,很多人习惯上认为,重要的是发生了什么事实。但是,他却不知道,这只是他眼中的事实,而不是对方的事实。”
黄家良说,每个人都想理解配偶,但因为几个常见的错误,我们常常很难让配偶感觉被理解。
一、揣测。我们以为,作为最亲密的伴侣,我们非常了解另一半。有人说:“他一张嘴我就知道他想说什么。”这是真的,但是,我们常常只知道配偶会“说什么”,但却根本不理解配偶说这些话时的感受。很多时候,配偶的情绪再明确不过了,但我们仍执着于自己的坐标体系,用这个体系去揣测他的意思。
二、评价。在坐标体系中,我们位于中心,是唯一的主体,其他人都被放在坐标体系上,是我们的分析对象。其他人都是“外来物”,要保持这个体系的平衡和稳定,我们必须去评价一个人,否则就觉得不安全。夸奖和批评都是我们的工具,目的是为了控制对方。对于亲密关系来讲,这是最糟糕的事情了。
三、出主意。对方一说到“问题”,我们就急着去出主意、提建议忙着为对方“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对方多数时候只是为了借“问题”宣泄情绪,根本不需要我们的建议。并且,我们是从自己的坐标体系出发为对方出主意的,这会严重地妨碍理解的达成。揣测:“我的丈夫有外遇”
“听说成功男人40岁离婚已是定律,我的丈夫是不是也这个样子?”徐太太给我写信问道。徐先生现在是一家外资公司的副总经理,徐太太是公务员。
徐太太已结婚15年。前十年,他们两地分居,她在江西,丈夫在广州。分居虽然痛苦,但她和丈夫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关系一直不错,很少争执,也很少吵架。五年前,她调到广州,但没想到相聚不如不聚。这五年,两口子不断发生争执,激烈争吵已经不下20次了。徐先生不止一次提到“我们早晚要离婚的”。“他是不是想找碴闹离婚?”徐太太问,“我自问自己没有任何问题,每次都是他挑头吵架。” “你们为什么常吵架?”我问她。“每次都一样,”徐太太说,“都是因为我要见男同学或男同事。”
徐太太举了最近一个例子:两个月前,她一个男同学来广州出差。在调动工作时,这个同学帮了不少忙,徐太太决定款待他。和往常一样,徐先生极力反对,但徐太太执意要去,两个人因此吵得天翻地覆。“他为什么这么不近情理?”徐太太问,“人家帮过我们大忙。” “他为什么这样做?”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徐太太请教了很多同性朋友,“成功男人40岁换太太”这种说法就是从她们那里听来的。她们纷纷建议她留意一下,看看徐先生是不是在外面有了女人。虽然没找到任何迹象证明丈夫有外遇,但徐太太认为“这是唯一能解释他整天找碴的原因”。“他不让你和男同事、男同学交往,那他自己呢?”我问。“他对自己的要求也一样,倒没有推行两条标准。”徐太太说,除了必需的公事来往,丈夫从来不去单独见女同学或女同事,他常以此为标准要求她也这样做。“但我问心无愧,我绝对不会做背叛家庭的事。”徐太太激动地说,
“为什么要听他的?他的要求太没有道理。”“你觉得委屈,觉得他不理解你?”“是的,他根本不理解我,我这么传统的女人,这么爱家又爱他的女人,怎么可能红杏出墙?”
“这就是拿刀子割我的心”
“你理解他吗?”我问,“你有没有尝试去理解,你的丈夫为什么会提这么不合常理的要求?”
我提醒说:“任何看似荒诞的事情背后,都有它最真切的原因。如果你觉得它荒诞,那很可能是因为你不理解它。”
这一句话给了她很大触动,在电话那头,她沉默了好久。她回忆说,大概一年前,因为她要见男同事而发生一次争吵后,丈夫对她说:“或许,对你来说,这样的事情没什么。但你知不知道,对我来说,这就是拿刀子割我的心。”
这句话当时让徐太太深为震惊,她根本没有想到,丈夫会有这样的感受。只不过,这种震惊过后,她还是觉得丈夫“不可理喻”。“你不相信这是丈夫生气的真正原因?”我问她,“所以你还是去寻找‘可以理喻’的原因?譬如成功男人40岁换太太这个社会定律?”“是这样,”她若有所思地说,“我错了吗?但事实是,我问心无愧啊,他也说他知道我忠诚。”“什么是事实呢?”我说,“你所谈到的事实只是你眼中的事实。而对他来讲,事实是‘拿刀子割我的心’。”
徐太太在电话那头再一次沉默。“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我继续说下去,“感受远比所谓的事实更重要,而在家庭中,理解并接受彼此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要相信对方的感受
最后,我建议徐太太不要再从外面寻找答案,而应该从内在寻找答案。或许,“成功男人40岁换太太”是一个常识,但并不一定会发生。相对于这个所谓的常识,“拿刀子割我的心”这种感受远为重要、远为真实,这才是她真正要找的答案。
我建议她最好尝试着去沟通,去理解丈夫的这种感受,如果理解了,她可能会发现,丈夫也会回报以理解,不再向她提出不能见男同学或男同事这种要求。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最好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徐太太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非常容易见到。他们每次吵架都是同一个原因,这是导致他们关系问题的最真实的原因。但徐太太不去看,却去外面寻找原因,而答案其实已摆在她面前,丈夫已向她表达了最真切的感受。这种发自肺腑的声音都不能让徐太太重视起来,之所以如此,是她太执着于自己的坐标体系,认为事实比感受更真实。如果找不到事实,她就去揣测出一个事实。
记住,要相信对方的感受,与其花九牛二虎之力去揣测“真正的原因”,不如坐下来聆听对方的感受。
评价:“你能被提拔就怪了。”
评价包括夸奖和抨击,目的都是为了控制对方,都是在用自己的坐标体系去评估对方。自己是唯一的主体,对方是客体。在亲密关系中,没有人喜欢这种评价。
张太太32岁,丈夫34岁,两人结婚五年,有一个四岁的儿子。现在,两口子陷入了冷战,丈夫没有和她说话的兴趣,妻子则拒绝和丈夫做爱,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一年多了。张先生说,他每次一讲话,妻子就会打断他,对他妄加评论,这让他很难受。譬如,约半年前,公司准备提拔几名中层经理,他也在列。当天一回到家,他就告诉妻子这件事情。但妻子还没听完就打断他说:“得了吧,你人缘那么差,那么不会处人际关系,你能被提拔才怪了。”“你神经病啊!”张先生愤怒地回击太太说,“你怎么知道我人缘不好?”说完这句话,张先生扭头回到自己房间里,重重地关上了门。
张太太意犹未尽,“他骂我,我决不能饶他。”她想跟进去吵,但丈夫把门反锁上了,于是,她在门外面骂了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