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

在四川省眉山县城西南,有一座三苏祠,这是北宋杰出文学家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的故居,正殿两旁门柱上镌刻着清代书法家赵藩书写的一副对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干古文章四大家。

这副对联,高度评价了“三苏”父子在我国文学史上的成就。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鄚二年进士,历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兵部尚书兼侍读、端明殿翰林侍读等职。苏轼是具有多方面成就的作家。他的散文和诗、词都很有名,在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词的方面,他和辛弃疾齐名,被称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在书法方面,他自成一派,为世人所重。有《经进东坡文集事略》、《苏诗编注集成》、《苏词补注》、《东坡词》和《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多才多艺是北宋文坛领袖之一,他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光辉成就,是和他少年时孜孜不倦、刻苦读书分不开的。

苏轼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苏洵,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专心攻读,成为北宋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母亲程氏是一位很有文化教养的妇女,是苏东坡的启蒙老师。他家藏书相当多,父母常引导苏氏兄弟读书学习。在家庭影响和父母的熏陶下,苏轼自幼聪敏好学。七岁知书,十岁能写文章,常受到亲友们的赞扬。

在赞扬声中,少年苏轼逐渐增长了自满情绪。他想,家里的藏书从先秦诸子百家著作,到西汉诗赋、唐代散文,我全都读过了,可以称得上“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有-天,他在书房门口贴上这样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说来也巧,几天后,有位白发苍苍的者人,上门向苏轼求教。老人拿出一本古书请苏轼诵读。苏轼翻开一看,别说从未读过,就是连书上的字竟有许多不认得。苏轼顿时羞愧得满脸通红。他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看来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距离“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还差得很远。老人走后,苏轼暗下决心,要从头学起,于是便在原来的对联上面各加上两个字,将对联改为: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苏轼更加发愤,博览群书。据传说,他母亲在教授《后汉书·范滂传》时,苏轼曾对母亲说:“我如果是范滂,你能赞许我吗?”母亲说:“你能做范滂,我就不能做范母吗?”范滂是东汉末年一位正直的大臣,因反对宦官,后遭杀害,他与母亲诀别时,母亲反而安慰他不必遗憾。苏轼要做范滂,说明他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由于苏轼具有“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宏大志向,他在二十一岁时候就考中了进士。主考官欧阳修读完苏轼的文章后,大为叹服,他给梅尧臣写信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可喜,可喜!”欧阳修为发现一个杰出的人才而欣喜若狂,同时又感到后生可畏,他想避开。让苏轼出名。宋仁宗读了苏轼的文章,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子孙又得到一个宰相了。”

苏轼学习,注重实践。他从南方人天天和水打交值,十几岁就熟悉水性的实例,悟解出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为此,他好多的文章,就是通过亲身的经历后有感而发的,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游历黄州赤壁写出来的。传说赤壁是三国时,魏、蜀、吴大战的地方。苏轴轼站在古战场,眼望长江滚滚东流,他的心情很不平静,满腔感慨付诸笔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的大意是:滚滚的长江呵,东流而去,汹涌澎湃的浪潮,洗尽了古往今来多少英雄人物的遗迹!听人们说那些古代壁垒西边是三国时周瑜破曹的赤壁。看那陡峭的石壁腾空而起,狂涛拍击着江岸,骇浪卷起一阵阵雪白的浪花。江山是这样的娇丽美好,在这历史的瞬间,有多少豪杰演出一幕幕的威武雄壮的史剧。接着作者怀着满腔倾慕之情,描绘了这场战争的主要人物的形象,想起那时,周瑜年少英俊,风流倜傥,刚刚娶过了小乔,头戴纶巾,手摇羽扇,从容镇定,运筹帷幄,谈笑之间,把曹操的几十万大军打得一败涂地,何等气魄!联想到自己连遭贬谪,白发早生,人生就像做梦一样,只好向那江中的明月,奠上一杯水酒,寄托凭吊之情吧!

此外,苏轼还注意把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传说他和妹妹苏小妹常做诗答对。苏小妹额头凸起,苏轼嘲笑她:

额头已入堂门内,双脚尚留庭院中。

苏小妹也不甘示弱,她见哥哥脸长,便反讥道:

前年一滴相思泪,而今尚未到腮边。

这虽然是兄妹打趣,但也可看出苏轼反应机敏,善于把诗才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苏拭在文学上多方面的成就,为北宋诗文改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创造的刚健词风以及优美的作品,永远值得人们推崇和学习。

修身点拨

与一般人的志向和理想不同,著名的大文学家苏轼的志向竟是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这一目标看似广大,其实正是苏轼立志多读书多识字学习知识的伟大心愿。

学无止境是对一个人用心苦读的最好鞭策,而象苏轼这样孜孜不倦的学习诗文的文学大家而言,读尽人间书的志向仅仅是虚心好学的一个小小写照而已,但是他内心真正的虚心向上的学习精神,却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