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得天下难,失天下易

第二年: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

秦始皇三十二年的时候,他去北方边郡巡视,在燕国的地界遇到了一个很有名的方士卢生。卢生向秦始皇献上一册图书,名叫《图录》,书中记载:“亡秦者胡也。”

这句“亡秦者胡也”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谶语。

所谓的谶语是秦汉时期比较流行的“谶纬之学”中的一种,是中国文字独有的创造。谶是秦汉方士们编造出来预示吉凶的隐语,大都搞的非常玄虚,往往被当成是一种政治预言。在汉光武帝刘秀把这门艺术发扬光大之前,谶纬还不是很盛行,只是很多人都会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而已。

秦始皇就是如此,气吞山河、一统天下的他,唯一的对手就是老天爷,他花了那么大的力气去海外求仙药,制作了那么多的兵马俑陪葬,都有很强的迷信色彩在里头,如今出现了谶语,自然是高度重视。

“亡秦者胡也”是什么意思呢?秦始皇一拍脑袋,“胡”应该就是指北方的胡人吧。

这是一个很正常的逻辑,已经扫荡六合的秦国在视野范围之内的对手只有那些周边的少数民族,其中当属北方的胡人,也就是匈奴最强。于是,秦始皇派蒙恬带领三十万秦国最精锐的部队出击匈奴,却敌七百余里,打的他们尽数退出了河套地区,从此“不敢南下而牧马”。后来,秦始皇又把六国时期遗留下来的长城全部连接起来以做防御之用,形成了如今我国壮丽景观“万里长城”的雏形。

秦始皇花了如此大的力气对抗胡人,却万万也没有想到,“亡秦者胡也”中的“胡”居然指的不是胡人,而是他自己的宝贝儿子胡亥。

胡亥才是真正要让秦国灭亡的主。

看了秦二世胡亥短短三年的统治,我们不得不感慨:“得天下难,失天下易。”秦嬴氏上千年的奋斗,战国时六世秦王的努力,秦始皇一生的经营,只需短短的三年时间就可以被全部败光,丁点儿都不剩,甚至以后我们再也没有见过“嬴”这个姓氏了。

从颛顼到大费不知经历了多少年,才有了赢氏家族;从大费到周孝王时期,又不知过了千百年,才有了秦这个封号;从周孝王时期到周平王时期,又过了一百二十年,秦国才有了名义上的地盘;从周平王时期到秦穆公,又过了一百五十年,秦国才在西部站稳了脚跟;从秦穆公到秦孝公,又过了二百五十年,秦国才在关中扎住根,变得强大;从秦孝公到秦惠文王,又过了三十年,秦国才得以称王;从秦惠文王到秦始皇,又过了一百年,秦国才享有天下;然而从秦始皇到秦二世,不过短短三年,嬴氏家族便身死国灭,消失于中国的历史,何其可悲!

当然,亡国的兆头其实在秦始皇末期就已经显现,只是一直被压抑着而已,如今终于要迎来爆发,这就是传说中的“坑灰未冷山东乱”。诗人说的多形象啊,秦始皇晚年“焚书坑儒”,好像那坑灰还热着呢,岐山以后就爆发了叛乱。

其实从秦始皇驾崩到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还是过了几个月的,在这段时间里秦二世让天下人心中最后的一丁点儿犹豫都彻底消失了。

继位之后,秦二世知道自己无德无能,恐诸多兄弟还有朝中的大臣不服,于是就询问赵高解决的办法。

这是秦二世在他不长的政治生涯中难得表现出的一点儿心智。

只可惜,这仅有的一点儿心智却演化成了灾难。因为赵高给秦二世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不服?不服就全都杀了呗。杀了这些贵族,然后陛下再提拔一批贫穷的人上来,他们必定因为感谢陛下而忠心不二。”

于是,一场大屠杀开始了,秦国的皇族子嗣几乎被斩尽杀绝,秦始皇传说中有二十多个儿子,可除了扶苏、胡亥、公子将闾和公子高以外,其他那些到底叫什么我们都查不到,可怜公子王孙的名分反倒成为了害己的利刃。更加令人发指的是,秦二世连姐妹都不放过,在连续斩首十二个皇子示众之后,他又先后车裂了十个公主。

可悲秦嬴氏,灭族的屠刀居然是先被自家人举起。

更加可笑的是,胡亥的一个兄弟公子高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为了保全家里的其他人,他主动上书请死,希望能够葬在骊山陪父亲。秦二世看了兄弟的请死书后高兴的不得了,主动拿给赵高看,说:“这就是急着要死吧?”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还赐了公子高家人十万的安葬费。

秦二世误以为他的这条“杀”的办法起到了效果,赵高也迎合着说:“做臣子的现在担心自己是不是会死还来不及呢,已经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谋反的事了。”

简直是一对自欺欺人的活宝。

秦始皇当年收天下兵器,铸了十二个金属人,认为从此凭借着秦朝军队的绝对战力,便可保子子孙孙世世为王。

可其实这一切都只是美梦而已。

民心永远不是武力可以征服的,这个道理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大思想家们早已参透,可是不管他们再怎么强调人民的重要性,还是始终承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儒家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虽然商鞅变法让整个社会具有了上下的流动性,但当时的主流社会还是贵族的游戏,包括思想家们其实也只是贵族阶级中较为突出的一批人罢了。

社会的公平从来没有真正面向过平民,时代呼唤打破这一潭死水的英雄。

于是,有了大泽乡的惊天呐喊。

陈胜不但敲碎了秦嬴氏万世为王的美梦,也敢于第一个跳出来挑战种性论权威,他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不但响彻云霄,也震惊千古。

这场风云激变的最初不过是件很小的事情。

秦朝的法律规定每个成年男子每年都要完成一定徭役的任务。徭役分成两种:一种是力役,像给秦始皇修阿房宫一样干活;另一种是兵役,去充当一段时间的士兵。

兵役分为戍边和自己郡县的屯戍两种:自己郡县的屯戍是每年在自己所在的郡县当士兵,进行一些训练;而戍边是到边郡去驻防一段时间。其实戍边的时候真正驻守的时间不长,也就三天,可是每个人花在来回路上的时间就久了,而且路费还得完全自己承担。

秦朝这种戍边的方式是用频繁的更换来完成一种全民皆兵的效果,从商鞅变法时期就开始采用了。一开始秦国的地盘较小,都窝在关中,从国中任何一个地方到边郡都很近,所以对于人民来说压力不大。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秦朝版图扩大数倍,覆盖了整个中华大地,可是统治者们似乎没有意识到应该改变原有的戍边方式,还是让全国男子每年轮流到边郡来当三天兵,而且因为更换太频繁,为了防止出现交接问题,还很严苛的定下了“迟到就斩首”的法令。

如此一来,边郡戍边成为了秦朝老百姓一个非常大的负担,尤其是那些南方人。从南方到北方的边郡实在是太远了,南方的成年男丁们每年要花大量的时间在路上而不能去劳作,大大浪费了时间,加重了家里的负担,更何况一切路费还要自己承担,而且一旦有个什么事耽搁了还容易因为迟到被斩首。

所以战国六国中处于南方的楚国的人民对秦朝的统治最不满,当时就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事实上,后来在推翻秦朝的过程中,最主要的三个人陈胜、项羽和刘邦确实都是楚人,而且其中陈胜和刘邦正是因为戍边或者徭役迟到,知道必死无疑后才起兵造反放手一搏的。

起义前的陈胜和吴广被都尉押往北方渔阳郡驻守。当时正值秋季,经常下大雨,道路被阻塞,眼看着无论怎么赶路都要迟到了,可秦朝的法令不管这么多,迟到一定要杀。

不想就这么白白结束自己一生的陈胜吴广开始策划造反。

虽然两人都只是社会最底层的贱民,但他们绝对聪明。造反也不是乱来,而是对整个过程都有精心的设计。

要想让别人肯跟着自己,接受领导,先得凸显出自己的更为高贵的身份,建立威信。不然大家都是贱民,凭什么听你的。既然没有什么王侯将相的名号来抬高自己,就只有用那些有的没的的神怪来实现目的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先威众”。

陈胜吴广先是在晚上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让人们感叹怪事;白天又把事先藏好在鱼肚子中写有“大楚兴,陈胜王”的布条故意让别人无意发现。总之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来营造上天注定陈胜成王的气氛。

等到气氛营造的差不多的时候,他二人便发起了一次小规模的武装反抗,成功杀死了押送所有人的都尉,打出了造反的大旗。他们对同行的人说:“我们已经迟到,肯定会被斩首;就算到时候侥幸没有被斩,现在戍边而死的人也有十之六七。壮士不死就算了,死就要为国家大事而死!王侯将相,难道都是天生的吗?”

这番说词仔细分析来很有讲究,先是断了大家的退路(反正都是死),后又激励大家(为国家大事而死),最后用一个美好的愿景给大家希望(王侯将相),可以说相当有煽动性。再加上之前神怪的铺垫,和陈胜吴广一起去渔阳服役的九百人基本都留了下来跟随二人。

陈胜吴广的聪明还体现在,他们不但会打仗,还知道搞政治攻势,不但打出“楚”的大旗,自封为楚国将军,还冒充了秦始皇长子扶苏和原楚国大将项燕两个人的名号。

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这二人绝非一般人,政治素养比只知道打仗的项羽高出许多。扶苏在全国有着很高的人气,项燕也是他们所处的楚地鼎鼎大名的人物,二人的名号给陈胜吴广竖起了一面大旗,吸引无数人来投靠,所以部队发展很快,没有多少时间就从几百人扩大到了几万人。

这种做法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明确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本来虽然说陈胜吴广是“首事”或者说“首义”之人,但毕竟贱民的身份难以服众,那些响应的贵族估计不会搭理。可如今他们打着“楚国将军”的大旗,还用秦国皇子扶苏和故楚大将项燕的名号,那就不同了,至少可以成为名义上的盟主。何况,在起义军的一开始,扶苏和项燕到底有没有死其实天下人是不知道的,古时候的消息没有现在传的那么快,此时扶苏的死讯并没有太多人知道,而项燕到底是逃亡了还是死了也没有太多人清楚,这就给了二人机会。

部队成了气候以后,陈胜开始了病毒式的扩张。他并没有一直牢牢的把部队和土地握在自己手里,而是分出部队让手下自己去扩张地盘,充分发挥了这些人的主观能动性,起到了迅速极大化扩张的效果。

当然,陈胜的做法有利有弊,从打击秦王朝的角度来说,这种方式绝对比自己一个人孤军奋斗要好,他用自己的星星之火来带起了消灭秦朝的燎原之势,势不可挡。可这对陈胜自己却不一定好,他的那些有了自己地盘和军队的手下后来一个个独立,不再听陈胜的话,某种程度上反而变成了他的对手。

确实,陈胜部队发展的过快,这导致无论是将还是兵对他都没有绝对的忠诚,他并没有一支可以信任的嫡系部队控制局面。

而此时,自我膨胀的陈胜又显得有些心急,他不顾众人的反对,自立为楚王,定都于陈,同时封吴广为假王。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是群雄割据时代的真理,聪明的人无论何时都不会为了那些虚名而让自己成为众矢之,只可惜穷苦出生的陈胜太急于成功,他已经等不及了。

陈胜称王之后,六国的后人纷纷而起,其他稍微有些志向的人也想方设法的赶上这一股造反的大浪,当时几乎是个人就想来凑凑热闹。

于是天下彻底大乱了。

可笑的是,陈胜吴广已经闹成这样,赵高却对秦二世说:“不过是有些盗贼危害郡里,已经让郡守都尉追捕,现在全抓住了,不用担心。”

秦王朝继续在温水煮青蛙里等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