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年: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
项王主力不在,彭城几乎没有什么抵抗就被刘邦攻下。
刘邦进入彭城后又犯了当年入咸阳时的毛病,觉得自己这下牛逼了,项王已经被打败了,奋斗了这么多年终于熬出头了,他开始在彭城享乐,天天搜罗财宝美女,天天设置酒宴,大会宾客。
张良虽然心里很急,但这次连他也劝不住刘邦了,因为眼下的形势乍看之下确实不是很危急,项王大军一时间还无法从齐国脱身,而其他的部队根本无法对刘邦这庞大的接近六十万人的部队造成什么威胁。
可是,项王之所以是天下无敌的战神,总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这一回连张良都没有算出项王的胆识和气魄。
前方焦灼不下、后方老家被端,如此危机的情况下,项王没有乱了阵脚,而是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
项王敏锐的军事眼光看出了论战斗力,真正难对付的还是山东的土霸王田横,刘邦的六十万联军都是乌合之众,并没那么可怕。于是,他让手下率领主力继续在齐国作战,而自己仅仅挑选了三万精兵连夜返回彭城救援。
只身率领三万军队去对抗六十万大军,还非常有取胜的信心,项王之所以是霸王,不是没有道理,就凭这霸气,丝毫不逊色于当年破釜成舟时的威武。
也是刘邦命中该有这一难吧,要想争天下,要想赢项王,可没这么容易。整个彭城都没有料到,远在齐国无法脱身的项王,可以这么快赶回来。
估计这也是项王用兵的考虑,如果他真的带主力回救,不但从齐国脱身不易,搞不好还要趁机被田横占了便宜,而且大军行动缓慢,刘邦听到风声就会做好作战的准备。到时候真正打起来,虽然可能还是项王赢面大些,但不管怎样,都是一场恶战。而项王如今这只带三万精锐轻装火速回救,正应了兵法上的“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效果奇佳。
当项王打回彭城的时候,六十万联军顿时乱了,他们只知道无敌的项王回来了,根本不知道回来了多少军队,脑子乱的除了逃跑没有别的想法。
六十万的联军就这样被项王三万人追杀。
彭城外有一条河叫做睢水,当时逃跑的联军在渡河的时候被追杀之下互相践踏,也不知如此死了多少,最后死尸居然把整个河都堵死了,造成了“睢水为之不流”的局面,可见其惨烈。
刘邦自己也没好到哪去,在逃跑的时候只剩下一辆车,手下的兵全都散了,刚刚营救出来的父亲刘太公和老婆吕雉也又被项王抓走。
刘邦的专职司机滕公夏侯婴在带着刘邦逃跑的时候,恰好看到了刘邦的儿子和女儿,就是吕雉生的惠帝和鲁元公主,就把他们带上一起跑。
刘邦也是够丢人的,看着追兵将近,居然嫌儿子女儿在车上太重,让车走的太慢。他将儿子女儿扔下了车,想车跑的快些,幸好驾车的滕公不干,又把他们抱了上来,如此反复好几回。刘邦看滕公的意愿如此强烈,怕耽误了逃跑,才勉强“收留”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
这次也是刘邦在楚汉时期数次惊魂逃脱的其中一次,历史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虽然大家分析都是项王肯定会败给刘邦,但如果刘邦有哪一次真的不小心丢了性命,那历史也注定要被改写。毕竟如果刘邦死了,什么萧何也好韩信也好,甚至是张良也好,那么多的英豪都会面临一个无主可以的窘境,想找出第二个能够阻止项王的人,还真不容易。刘邦这样天生就是为了夺取天下而生的人,几百年也出不了一个。
彭城大败后,刘邦明白了项王的实力,他放弃了一战胜项王的念头,采取了更加可取的方法,就是和项王展开长期的拉锯战。
拿dota来类比现在的战况:刚刚我方偷袭,趁对手回救不及,率先破一路(彭城),结果对方主c项王回来后,在人不全的情况下就暴走杀了我们个团灭,这明显是现在项王装备太好了,我方团战还打不过,不能再盲目开团急着推第二路了。不能开团怎么办,那就四处带线先拖着呗,我们有大后期韩信,等到他壮大起来再推,反正有一路的优势对方一时也推不过来。
于是刘邦在后面的几年了真的就采取了我们打dota时经常用的一个策略,四个人拖着对方主力,不开打也不让你休息,在荥阳、成皋耗着,同时放出我方的大后期韩信一个人去发育,期待他神装收场。
刘邦从彭城败退后,遇到了老婆吕雉的哥哥周吕侯,于是停了下来收复残兵,慢慢的稳住了手脚,项王因为齐国战事还没有结束,也不深追又赶回了齐国。
彭城一战让原本很多投降了刘邦的诸侯又纷纷倒戈投靠了项王:三秦王中的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都逃到了楚军;魏王豹给刘邦说要回家乡去探望父母,结果一到了魏国的地盘就反叛,转而投靠项王;赵国的陈馀此时也发现张耳没死,之前是被刘邦骗了,果断和汉军决裂。
魏豹这个人很没节操,楚汉时期一直在刘邦和项王之间做墙头草来回倒,最后也因为这点被杀,很是悲剧。张耳和陈馀做了一辈子的好朋友,闹到最后却成为了不共戴天的敌人,变得势不两立起来,也经常为后人所感叹。以利益相交,就算曾经再亲密,也最终会分崩离析。
面对诸侯的纷纷背叛,刘邦决定先调整好自己。他回师关中,先引水灌废丘,把还在负隅顽抗的章邯干掉,解决后方的隐患;又立吕后的长子刘盈为太子,自己万一战死有人能够继续事业;最后还令萧何着手制定详细的法令规章、进行关中人口登记、运输粮草、储备后备兵源。
刘邦的这一些列调整看似轻描淡写,但其实非常重要,一个势力发展的太快容易忽视整顿自身的问题,搞不好会发生突然性死亡。南北朝时期苻坚的前秦帝国,就是因为发展太快,急速膨胀的苻坚没有听王猛的劝,不先整顿好自己而急着攻打江南,结果淝水一败让看似无坚不摧的前秦迅速瓦解。
万事万物是平衡的,来的快去的也快,刘邦借这个大败的机会调整好自身,还是很明智的。其实现代企业的发展也遵循了这个道理,高速壮大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调整,否则非常危险。
在这一系列的调整中,立法律法规什么的固然重要,立太子同样是重中之重。乱世打天下最重要的就是有明确的接班人,否则会引起无数的麻烦,产生内乱的隐患。只要接班人没有明确确定,就总会有人有想法;当然就算接班人确定了,也会有人有想法,不过毕竟会少很多,而且那些有非分之想的人再想做手脚也会难很多。
以前香港电影里有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现在虽然是太平盛世,不会出现这种打天下的团体,但接班人的道理同样适用。无论是所谓的白道还是**,接班人只要没有确定,那么现任领导人稍微有点儿问题,必定会产生无数的斗争。
有时候牺牲一点儿发展的速度来换取和平和稳定,绝对是好事。
整顿好的刘邦率先占领中原最大的粮仓敖仓,打算在荥阳、成皋一线和项王拖,同时派韩信率领一部分军队开往北方,平定叛徒魏豹的魏国。
项王方面,解决了齐国之后,他又立田假为齐王,之后带着大军也开到荥阳、成皋。可以说,楚汉之间的争斗在此时产生了拐点,而那个质变的点就是韩信经营北方。刘邦和项羽相持不下,但韩信之后的发展让汉军占得了上风,而项羽对此却没有采取任何的反制措施,坐看韩信横扫北方,最后对自己形成包围之势。史书在这个关键的点上没有提范增,不知道他当时有没有想过什么对策,为什么没有实行,或者是项王没有听的他的劝也有可能。
当然,也许是范增自己也疏忽了韩信,毕竟这样一个无名小辈能够在短短时间内轻松横扫北方,无论是谁想预测到都有些困难。
刘邦和项羽开始拉锯之后,楚汉时期最惨烈的战场荥阳、成皋、敖仓一带见证了两军长达三年的艰苦鏖战,据说此期间两方大战四十、小战八十,搞的生灵涂炭,百姓没有一天安宁。
在这个两个势力关键的拐点上我们来盘点一下天下的形势。
义帝楚怀王被杀,天下没有名义上的主人,主要的话语权掌握在两个最大的势力手上:刘邦和项王。
刘邦有蜀汉地区和关中(现在的四川和陕西),而项王有楚国和江东(现在的江苏和浙江),双方在荥阳、成皋一带僵持(现在的河南)。中原还有韩王信的韩国,算是刘邦的属国。
北方诸侯国里有亲项王的魏国,有相对独立的赵国和代国(实际控制者都是陈馀),这些国家马上就会面临韩信的征伐。再往北还有燕国,项王封的燕王臧荼已经吞并了原来的燕王、后来的辽东王韩广(除了陈馀以外,陈王大泽乡起义部队中最后的残存)的地盘。
东方齐国本来是项王立的田假为王,谁料项王的部队刚刚撤离齐国开往荥阳,田横就又打了回来,杀了田假,又统一了三齐之地,继续和项王对着干。项王花了大力气平定的齐国就这样瞬间没了,气都气死了,早知如此,在分封诸侯的时候讨好一下田荣田横兄弟多好,可以少了多少麻烦事。
南方的九江王英布和衡山王吴芮是项王的人,不过他们俩在伐齐的事情上和项王闹出了一点儿矛盾,刘邦已经开始派人去拉拢他们了,这个后面会说。除了这两个人外,名义上是魏国国相的彭越实际上没有去魏国也在南方,带着自己的嫡系三万人卡在了项王楚国和荥阳、成皋前线之间的地带,来回活动打游击,给项王相持时的粮草供给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当年项王封的十八路诸侯里现存而前面没提的还有个临江王共敖,他本来算是义帝楚怀王的人,可现在义帝已死,于是……,正式变成打酱油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