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大国兴衰与金融变局(4)

金融中心是指金融机构聚集,金融市场发达,金融服务全面高效,金融信息传递通畅、灵敏,资金往来自由的资金集散地,汇集了为数众多的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聚集了大量的资金,具有一定的资金辐射和资金吸引的功能,因而成为资金融通中心和资金集散地。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金融中心的概念、含义的多种表述方式,可归纳为以下三种(5):

金融中心是指那些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金融机构集中、金融市场发达、金融信息灵敏、金融设施先进、金融服务高效、金融影响面较大的融资枢纽。它通常以某一个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为依托。

金融中心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城市以其活跃的金融市场导致资金持续地、大规模地、有效率地在该城市和其所在区域内外运动,资金运动的结果使得该区域因该城市的金融中心地位实现了生产要素和劳动力的理想配置,带来整个市场的活跃和繁荣。

金融中心是指那种金融保险业的高度密集,融通集散资金功能强,金融业务辐射半径超出本地区范围的经济中心城市。

(2)国际金融中心

所谓国际金融中心,是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有关活动比较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国际金融中心根据其规模的大小以及所起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两大类。

国际金融中心的特征:

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尽管模式各异,但却有一些共性的东西。这些共性,构成了国际金融中心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条件:

进出口贸易和资本输出入的流动量占世界很大比重;

它们的货币,在国际货币中使用最多或较多,成为各国外汇的储备货币;

对商品和资本的国际流通,不施加过多的限制、外汇自由买卖,对外开放政策比较彻底;

银行的国际关系密切,本国银行在国外的分支机构遍布世界各地,外国银行在本国的分支机构密度很高。如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单外资银行就有500多家,纽约有380多家。只有多元化市场主体的存在,才能促进各金融主体的竞争,不断进行金融品种的创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金融中心的聚集效应;

便利的交通与发达的基础设施,优越的地理与时区位置。目前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几乎无一不同时是经济、贸易和航运中心。如新加坡港处于东西方海运交汇处,是世界重要的集装箱转运港之一,2002年全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680万箱,仅次于中国香港成为全球最繁忙港口排名的第二位。纽约一直是美国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是世界最大海港之一。1980年时的吞吐量就已达1.6亿吨。同时,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还要有适当的时区地理位置,如香港和新加坡都恰好处于纽约与欧洲金融中心交易时间联系处,可以保证世界金融市场24小时不间断地交易;

以国内或区域内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托,经济发展实现了较为成熟的市场化、国际化和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目前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几乎都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的国际化与金融的国际化、自由化水平都较高。

以伦敦国际金融中心为例,其产生即为经济发展所导致的金融供给变化的结果。17世纪末19世纪初,伦敦是英国的国际贸易中心,英国进口商品的80%与出口商品的70%都是经由伦敦进出的。贸易的发展引起结算与速效的需要,大小银行相继产生并有很大的发展。而伦敦货币市场由此兴起,票据贴现活动尤为活跃,到英法战争结束之后,伦敦利用国际汇票这一机制发展成为对世界贸易进行融资的一个中心。另外,政府战略贷款的需要刺激了银行业务的参与并发展了证券市场,到18世纪末,虽然这时世界上最主要的金融中心仍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但伦敦作为国际性金融中心已初露端倪。进入19世纪后,伴随着英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贸易大国,伦敦银行体系日趋完善,各类金融市场逐步健全,发展迅速;国际金融业务也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伦敦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得以确定。

2.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史

回顾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发展的历史,其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6):

第一阶段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伦敦一枝独秀。工业革命之后,英国的经济实力极度增强,对外贸易和投资迅速扩张,英镑成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英国以绝对优势取得了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的统治地位,伦敦也因此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第二阶段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纽约开始与伦敦平分秋色。由于英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到了极大的削弱,而美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战后恢复了战前实行的金本位制,美元与黄金保持稳定的兑换关系,美元作为国际货币被人们所接受,美国的主要港口城市纽约开始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与伦敦平分秋色。

第三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纽约逐步取代伦敦,苏黎世悄然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中心地位,使美元成为最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大量的国际借贷和资本筹措都集中在纽约,纽约成为国际最大的资本供应中心。凭借美国无与伦比的雄厚经济实力,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同时,未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的苏黎世在西方各国深陷战争泥潭的时候,担负起西欧资金交易的重任,成长为西方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

第四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国际金融中心格局开始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征。60年代以后,由于政治、经济等多种原因,欧洲美元和亚洲美元市场相继出现,欧洲货币市场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这种完全新型的国际金融市场为各国的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其中伦敦由于成为规模最大的欧洲美元市场而重新成为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3.国际金融中心的变化历程

从金融中心形成的历史来看,伦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最早最长,东京的历史最短,纽约介于两者之间。伦敦早期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大量银行的集聚地,由此获得“世界银行”的美称,金融中心自发形成。在二战之后,英国政治经济实力逐渐衰弱,美国逐渐强盛,美元随着美国的强大而强盛,纽约金融中心形成并逐渐取代了伦敦世界独尊的地位。20世界80年代,日本成为全球惟一能大量输出资本的国家,成为亚洲强国,东京继伦敦、纽约之后,挤入了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行列,但是东京因政府干预抑制了金融中心必备的灵活性,而灵活性的缺失则限制了金融创新,因此使东京国际金融中心缺乏足够的活力(7)。

(1)一战之前:伦敦城独霸天下

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生产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经济实力令其他国家望尘莫及,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一战爆发。由于英国是工业生产和世界贸易的第一大国,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英镑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国际货币,尽管在金本位制下黄金是最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但为了方便,40%以上的贸易结算不是通过黄金而是通过英镑来完成,当各国出现贸易逆差时,英格兰银行作为国际借贷中心向逆差国提供英镑贷款。一战前夕,英国的海外投资高达40亿英镑,占西方总投资额的一半,英国成为国际资本的供应国,以绝对优势取得了国际金融领域的统治地位,英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伦敦也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2)两次大战之间:伦敦和纽约双雄并立

英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独霸地位随着一战的爆发而岌岌可危,第一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英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政治民族解放运动使英国殖民体系开始瓦解;军事上,战争使英国丧失了原有船舶的70%;经济上,出口贸易减少了近一半,传统的国际市场被他国占领,同时战争又使英国欠下了巨额债务。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战争结束后不久,英国就陷人1920-1921年的经济危机之中,整个20年代,英国经济都处在长期的萧条状况,到1929年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也由战前的14%下降到9%,总之,大英帝国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从政治地位都明显表露出颓废之势。在战后恢复金本位制上显得力不从心,英镑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在战后犹如昨日黄花。受其影响,在伦敦驻扎了近百年的国际金融机构也开始寻找新的着落点,伦敦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开始衰落。

就在伦敦国际金融市场江河日下之时,纽约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却犹如旭日悄然上升。美国在一战之前就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生产大国,它提供的产品占世界产品总量的1/3。面对大英帝国的逐渐衰败之势,美国和西欧其它新崛起的国家一样,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激情,在贸易、殖民地等领域向英国进行竞争。在西欧列强无暇顾及发展经济的空隙,美国大力发展本国经济,使世界经济的中心由英国转到了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就在整个世界对外贸易总值仅为战前的60%的时候,美国的出口总值却比战前增加了两倍。到1929年,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由1913年的38%上升到48%,此外,美国的对外投资也大量增加,投资范围从原来的拉美扩展到世界各地。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不断聚集,在国际金融领域美国向英国提出挑战,为了打击英镑扶持美元,美国在战后恢复了战前实行的金本位制,美元与黄金保持稳定的兑换关系。由于在保持货币稳定性方面,没有哪个国家能向美国叫板,这使得美元一枝独秀,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开始作为国际货币被人们所接受。美国的主要港口城市--纽约也就无可厚非地担负起了向国际市场融通美元资金的任务,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与伦敦分庭抗礼、平分秋色。

(3)二战后至80年代,纽约独霸天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虚弱的英国经济已经无力支撑起大英帝国在国际中的地位,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支持,英国必须淡出国际政治经济的核心,伦敦城也必须让出“最大国际金融市场”这顶桂冠,而战后的美国以其拥有的无与伦比的雄厚经济实力支撑着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金融市场。伦敦只能因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保持着一个“重要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

战后初期,美国控制着西方的经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工业产品占世界总额的一半以上,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黄金储备高达200亿美元,占资本主义世界黄金总额的59%,庞大厚实的经济实力再加上威力无比的军事机器和深谋远虑的政治外交,为美国金融霸主地位的确立扫清了一切障碍。在关于建立战后国际货币新体系争议上,英国的“凯恩斯法案”让步于美国的“怀特法案”,表明了两国政治经济力量的悬殊。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了战后的货币体系,美国用国际协议的方式构筑了美元的中心地位,美元成了国际货币,世界贸易的90%用美元结算,各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干预外汇市场,美国政府承担各国中央银行按黄金官价用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美元等同于黄金,可以自由兑换成任何一国货币。从此,美元完全取代英镑成为最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大量的国际借贷和资本筹措都集中于纽约,纽约成为国际最大的资本供应中心。

(4)80年代至今,群雄并起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世界金融格局也出现了新的局面:伦敦重新崛起,凭借着庞大的离岸美元市场,伦敦再度成为足以与纽约争雄的金融中心;日本经济从废墟中崛起,带动了东京成为另外一个影响全球的金融中心;德国经济的兴旺也使得法兰克福成为欧洲的金融中心,而欧洲中央银行的落户,更是进一步加强了法兰克福的金融中心地位;香港作为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重要窗口,加上自由港的独特地位,在中国经济持续繁荣的背景下,也成为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因此,到目前为止,国际金融市场形成了以纽约与伦敦为主,以东京、法兰克福和香港为辅的格局。

4.国际金融中心的介绍(8)

(1)纽约

纽约是美国最大的城市,它内有广阔的腹地,外有天然的良港,是北美新大陆首先开发的地区之一。1810年纽约就已取代费城,成为美国国内最大的金融和商业中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作为中立国,经济未受战争影响,得到了迅速发展。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建立,银行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纽约金融机构迅速增加,国际金融市场得到迅速的发展,黄金大量流入。战后,美国恢复了金本位制,美元与黄金保持稳定的兑换关系,美元成为国际贸易和清算的重要手段,纽约迅速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

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聚集也是纽约金融中心的一大特点。在纽约,不仅有许多大银行,而且商业银行、储蓄银行、投资银行、证券交易所及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云集,许多外国银行也在纽约设有分支机构。到1988年底,美国国际银行业务设施达535家,总资产已达2534亿美元。世界最大的100家银行在纽约设有分支机构的就有95家。2000年底,纽约银行业总资产达16834亿美元,其中外国银行有228家,总资产达9761亿美元。

纽约外汇市场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外汇市场之一。2000年,美国外汇日均交易额达2873.89亿美元,约占全球的15.4%;金融衍生工具的日成交额为2847亿美元,约占全球的15.3%,居世界第二位。

纽约货币市场即纽约短期资金的借贷市场,是国际主要货币市场中交易量最大的一个。除纽约市金融机构、工商业和私人在这里进行交易外,每天还有大量短期资金从美国和世界各地涌人流出。在纽约货币市场的交易,按交易对象可分为:联邦基金市场、政府债券市场、银行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和商业票据市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