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赏识造就天才(2)

在罗杰·罗尔斯读小学的年代,皮尔·保罗被聘为罗杰·罗尔斯就读的诺必塔小学的董事兼校长。当时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当这位校长走进诺必塔小学的时候,发现这儿的穷孩子比当时那些“迷惘的一代”还要无所事事,他们根本不与老师合作,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等等。

皮尔·保罗想了很多办法来引导他们,可是没有一个方法是有效的。

后来他发现,这些孩子都很迷信,于是他的课上多了一项内容——给孩子看手相。这位校长对那些凡经他看过手相的孩子说,他们当中很多都可以成为州长、议员或富翁的,都会有非常好的前途。

这位杰出的校长是怎样给孩子看相的,已经没有现成的材料来说明了,我们相信,这位校长一定是希望通过看手相给了孩子很多赏识。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的:他的赏识成就了他的孩子的成功,因为这些赏识给了孩子们的自信和勇气。

孩子需要赏识,就像植物需要水分。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长成参天大树,就更需要加倍给予这种赏识的养分。聪明的父母应该给孩子以信心,让他们在生活中锻炼自己和表现自己的能力;让他们证明自己的智慧,这就是最有效的赏识。这种赏识将使他们成为生活的强者。

9.60分就行了

铃木镇是一位有名的日本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已传遍了无数国家。铃木为什么能成为世界大教育家?因为他小时候有一位与众不同的父亲。

铃木上小学时,日本的升学竞争很激烈,所有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但铃木的爸爸对他的成绩要求却不高,每门功课只要考60分就行了。

“60分怎么行?”儿子不解地问。分数像座大山一样压得他有点喘不过气。

“60分怎么不行?”爸爸反问道。

“60分就代表及格了,及格了就表示合格。你想想,工厂的产品合格就出厂了。既然你已经合格了,儿子,你没有必要把全部的精力耗费在争名夺利上。考第二名非要争第一名,考九十多分非要争一百分,一次一百分不够,非要次次一百分。儿子啊,儿子啊,求知是人世间最大的欢乐,如果你成天想到的只是考试分数,那么,求知不就变成一种无尽的苦难吗?”

铃木父亲一语道破了求学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孩子的求知欲。

儿子陡然觉得身轻如燕,兴奋起来了。但转念一想,不对,忍不住问道:

“爸爸,这样学习就太轻松了,空闲时间做什么?”

“你永远记住爸爸的话,其他时间用来博览群书,把求知的欢乐还给自己。”

老爸的话深深地印在铃木的脑海里,铃木使劲地点了点头。

从此,铃木就按照老爸的教导,在功课上花的时间不多,学习成绩中等。而读过的课外书是全班同学的十几倍。从中体验到学习的愉悦。他在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后,感觉到应该还要读天理:(读每个生命——这本无字的天书,读大自然——这本无字的百科全书。

假如没有生命力,地球早已一片荒凉。

大自然激发了他无穷的遐想,也给了他无尽的灵性。

有一天,他在风景如画的大自然中,发现一个亘古不变的现象。地球上有那么多的灾难:风灾、水灾、旱灾、地震、火山爆发,为什么世上万物总是显得千姿百态,生机勃勃,这究竟靠的是什么力量?

他在寻根求源,试图解开这个谜团。

人的顿悟于瞬间。

大自然生生不息靠的不就是生命的力量!假如没有生命力,我们的地球将会一片荒凉。

从此,铃木的人生哲学发生了转变。衡量任何事能不能干好的关键,就是看它有没有生命力!有生命力的事就是再弱小,也会强大起来,变成滚滚洪流。而缺乏生命力的事必然会逐渐衰弱,走向死亡。

接着他到德国学小提琴,结识了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爱因斯坦,受到爱因斯坦的巨大影响。

也许,日本还是一个与中国不同的国度。在中国没有哪位父母和老师潇洒到让孩子考60分就行了,但正是这种超常的思维和理念造就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难道这不让人深思吗?

10.伟大的墨菲老师

当我们的孩子在遭受到挫折的时候,对中国的父母来说,用微笑和各种积极的方式来代替各种语言和身体的惩罚、失望表情的流露,也许只有少数的人才可以做到,这种方式在美国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对著名的医学专家弗雷德·爱泼斯坦说,遇到墨菲老师是他一生的转折,而学生时代的经历令他终生难忘。

他站在黑板前听写,引起同学们的哄堂大笑。

老师厉声说道:“弗雷德,看看你都写了些什么!”

那时,爱泼斯坦就读于河谷小学一年级。

二年级后,弗雷德的学习状况更糟:不管怎么努力,他都弄不懂简单的算术——甚至理解2+2也有困难。

上三年级时,他父母的忧虑与日俱增,他母亲常苦着脸问:“弗雷德会落到什么地步?”他的双亲均是成就卓著的科学家。他的父亲约瑟夫毕业于耶鲁大学的耶鲁医学院,是一位颇有建树的精神病医生;他的母亲莉莲是一位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并且已获得了硕士学位。他的哥哥西蒙和弟弟艾布拉姆,也都是好学生。

弗雷德学习非常刻苦,可成绩总是勉强及格。他渐渐地失去了信心。为了躲避同学的嘲弄,他时常装病。

然而,进入五年级后,他幸运地遇上了一位好老师。他的老师赫得特·墨菲改变了他。

一天课后,墨菲老师把他叫到一旁,拿出了他的试卷,弗雷德惭愧地低下了头。但墨菲老师却没有责备他,而是和蔼地说:“我知道这些题你都会,你愿意重新再做一遍吗?”弗雷德默默地点了点头。

墨菲老师让他坐下,用卷子上的每一道题逐一向他提问,弗雷德则以口头方式进行回答……“你都答对了!”墨菲老师高兴地说,他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这笑容仿佛能驱散一切黑暗,正是这慈祥的微笑照亮了弗雷德的心。

“我就知道你都能答对。”

他随即将弗雷德的成绩批改为全对,从而使弗雷德避免了留级的厄运。

不仅如此,墨菲老师还教弗雷德如何利用已掌握的词汇去记忆新的单词。墨菲老师不仅对弗雷德耐心帮助,而且总是给予热情鼓励。

他曾对弗雷德说:

“你很聪明,孩子。我知道你将来一定会前途无量,我对此充满了信心。”

弗雷德下定决心:

绝不辜负老师的期望,绝不能向困难低头。

这时,弗雷德惊奇地发现,自己似乎具有出众的才能,许多久远的往事竟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脑海里,自己甚至能够清楚地回忆出过去二至四周内的天气情况及每顿饭吃了些什么。

进入初中后的第一年,弗雷德终于将自己的才能首次展现在同学面前,他竟然一字不差地背诵了林肯总统的《葛底斯堡演说》。

他成功了。

弗雷德的父母请一位心理学家给他测试智商,结果令他们大惑不解:弗雷德的得分相当高。

伴随着读写能力的提高,弗雷德参加了学校话剧团的演出。

凭借其超群的记忆天赋,他在背诵台词方面表现得颇为突出。与此同时,他在理科方面的学习成绩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不仅使他坚定了信心,也使他萌发了一个伟大的梦想:长大后献身科学,像父亲那样做一名医生。

初中毕业后,弗雷德考入霍尔斯特中学去读高中。

那是一所专门教学习困难的孩子的私立学校。

在这里,弗雷德第一次成了最好的学生。在高中毕业时,他又被授予了优秀毕业生称号。由于该校校长的推荐,弗雷德进入了位于马萨诸塞州沃尔瑟姆市的布兰代斯大学。

1963年春,弗雷德获得了纽约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

弗雷德目前是纽约大学的小儿神经外科中心主任,是一位世界上一流的外科专家。由他开创的包括脊髓移植与脑瘤切除在内的多项外科技术,已使许多病人获得了新生,而这些疾病在原来则被认为是无法用手术治疗的绝症。

他很想念那些曾经给他关心帮助的老师和朋友。

前年,在他的专著《生活的馈赠》出版之后,他将此书寄给他早年的恩师,现已退休的墨菲先生。

在书的扉页上,弗雷德满怀深情地写道:

“送给墨菲先生:您永远是我最敬爱的老师,我将永远铭记我在河谷小学读五年级时您所给予我的关心与帮助,您的热忱与善良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这位墨菲老师对自己学生所做的一切,最大的特点是鼓励,然而,鼓励所产生的力量却是神奇的。

其实,说破了,鼓励是简单的。有时甚至仅仅是一句话,一个赞美,一次交谈,一个短暂的拜访。

但是,这看似简单的一个鼓励,却显示出教师高超的教育艺术与博大的胸怀,更重要的是,能激发被鼓励者巨大的自信心。而墨菲老师的伟大之处也就在于此。

11.“不务正业”的爱迪生

“不务正业”的爱迪生被学校开除了,但母亲对“不务正业”的支持却挽救了这位科学巨星。这段佳话曾经引起了无数的人的倾慕。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是美国最伟大的发明家。

他一生中获得了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

他的发明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活。

然而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的母亲——南茜·伊丽奥特。

南西出身于苏格兰的牧师家庭,是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善于启发孩子智慧的好妈妈。

爱迪生进学校读书的时候,就很爱幻想,非常喜欢看书和动手做实验,但他总是沉默寡言。

就因为这个,学校老师竟然说他是“低能儿”“很笨”。

南茜听了以后,心里很难过也很气愤,她认为爱迪生并不笨,完全可以培养成材。

于是她毅然决定把孩子领回家由她自己担任教育工作。

为了使爱迪生树立信心,南茜常给他讲一些名人如何成材的故事。

特别是介绍发明万有引力的牛顿,说他小时候也并不聪明,但通过刻苦努力,爱动脑筋思考问题,最后他就成了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

南茜还给爱迪生讲关于历史方面、科学方面和哲学方面的知识,爱迪生听得津津有味,大受启发。

爱迪生的老师曾见他老爱提问题很不高兴,常常批评指责他。

有一次上算术课,老师在讲解数学题,爱迪生突然向老师发问:

“老师,2+2为什么等于4?”

老师觉得爱迪生又笨又调皮,他反问道:

“不等于4,难道等于5?”

爱迪生很想弄明白数字的奥秘,他想了又想,忍不住又问老师:

“2十2为什么不可以等于5呢?”

老师恩格尔大为恼火,他厉声训斥道:

“爱迪生,你故意捣乱,给我滚出去!”爱迪生遭到责骂,委屈地奔出教室。

爱迪生回家后告诉妈妈:

“妈妈,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师却骂我。”

妈妈听了儿子的叙述很是生气,她找到学校:

“恩格尔先生,你作为一个教师太不了解学生的心理。”

恩格尔说:

“我只管教书,不管什么学生的心理”。

爱迪生母亲说:

“你这样教孩子,孩子怎么学得会?”

这位老师带着爱迪生到一位有名的医生那里,请他检查一下爱迪生的头脑,因为爱迪生的脑袋是扁的。

这位医生检查后说:“里面的脑子坏了。”

恩格尔告诉爱迪生母亲:

“你的孩子又笨又调皮,不管我怎么教,他都学不会。我不愿意教这样的学生。”

但南茜却认为爱迪生的好奇心是他的一个优点,是他汲取知识的动力,不但不该批评而反加以保护和诱导。

所以,南茜对爱迪生提出的大小问题都不厌其烦地加以回答和解释,还经常买些书给他阅读答疑,促使爱迪生作深入的思考。

比如:

南茜曾给爱迪生买了一本《自然读本》,不满10岁的爱迪生爱不释手,并且着了迷似地照着书上介绍的实验做了又做,进一步提高了他的动手能力。

小爱迪生在家里搞了个小实验室,也接受妈妈的青睐和保护。

有一次,爱迪生异想天开地想让一个孩子飞上天空,竟给他吃发酵粉好使他身体变轻,结果害得那孩子被送医院急救。

南茜知道以后,非常生气,她决定关闭实验室以惩罚爱迪生;但转而一想,爱迪生做实验就像着了迷似的,这种劲头值得保护,他一定能创造奇迹,决不能因他的一次过失而毁了他的前程。想到这里,她改变了主意。

于是在狠狠批评了爱迪生以后,她还是保留了他的实验室。

这小小的实验室最后终于变成了爱迪生未来的巨大的工业实验室。

母亲的爱给了爱迪生无限的温暖,母亲的赏识和理解给了爱迪生无穷的智慧。

如果没有母亲的培育,“笨小孩”怎能成为大发明家?

人们在感激爱迪生为人类带来光明的时候,同样不会忘记爱迪生母亲的崇高品质!

无论是谁,则出生时都是普通而平凡的,但是赏识却可以让你发现孩子的长处和优点,赏识亦可正确引导孩子发挥潜力,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

12.音乐家肖邦的成材之路

音乐家肖邦的父母对于小肖邦闪光点的发现与呵护,对于肖邦的后天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一次偶然的机会,父母发现了小肖邦的才华。

一天,小肖邦自己爬到了钢琴上去寻找着妈妈平时给他弹奏的旋律,虽然旋律不连贯,有的也不是那么准确,但是这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举动了。他的父母在隔壁的房间里,听到钢琴房里断断续续传来的琴声,他们为之惊喜,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孩子的闪光点就在这里。

他们凑到孩子的身旁时,肖邦连父亲和母亲进来都没有听见,他对弹琴的专心,使得他父母坚定不移地认为,自己的小肖邦天生就是艺术家的料,父亲情不自禁地跑过去抱起了肖邦说:“孩子你真聪明。”

一旦发现了小肖邦的才华后,父母全力以赴为孩子的发展创造条件,毫不迟疑地给他请了钢琴教师,对肖邦进行了正规而又严格的基本演奏法训练,一个伟大的音乐家由此走向成功。

当你的孩子用稚嫩的双手搭好一个积木,当孩子唱了一首儿歌或在纸上涂鸦似地画了一幅画或写了一个字,当孩子主动帮妈妈拿了一把扫帚……父母要抓住这样的机会,用温暖的手抚摸孩子的头,送上几句亲切的鼓励,让孩子体验到自己做成一件事后被他人肯定、赞赏的喜悦。从父母发出的信息中孩子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受到大人的喜爱”,“我是一个能干的人”。这些结论默默地在他心中一遍遍地重复,就会使他对自己的认识越来越明确,不断地增强自信心。

那么,抓住每一个稍纵即逝的闪光点,为孩子送上几句由衷的赞美吧。相信你会获得孩子丰厚的回报。

13.向华盛顿的父亲学习

美国总统华盛顿小时侯有一次砍了一棵樱桃树,这棵樱桃树是他父亲很喜欢的,华盛顿不是用谎言来推卸责任,而是勇敢地承认了错误。

他的父亲非但没有责骂他,反倒高兴地奖励他,说他是个诚实的孩子。

在大多数情况下,当父母们知道孩子犯了错误后,轻则批评,重则打骂。事实证明,这样教育收效甚微。为什么不能向华盛顿的父亲学习,让孩子知道诚实是讨人喜欢的,而知错就改便是好孩子。这难道不比批评打骂更好吗?华盛顿之所以长大后能做美国的总统,不会和他小时候受的教育无关。

如果你渴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天才,那么不妨向华盛顿的父亲学习吧!请注意以下几点:

1、批评和表扬都要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