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居上无宦乐,达人不折腰

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做领导如同做人,有一颗宽厚的心,容人之过,念人之功,谅人之短,扬人之长,必然会使得下属奋力相报,也为自己的事业铺开一条畅通之路。

以情暖人,以情用人

吴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在担任魏军统帅时,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下层士兵的拥戴。当然,吴起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士兵在战场上为他卖命,多打胜仗。他的战功大了,爵禄自然也就高了。

有一次,一个士兵身上长了个脓疮,作为一军统帅的吴起,竟然亲自为士兵吸吮脓血,全军上下无不为之感动,而这个士兵的母亲得知这个消息时却哭了。有人奇怪地问道:“你的儿子不过是小小的兵卒,将军亲自为他吸脓疮,你为什么哭呢?你儿子能得到将军的厚爱,这是你们家的福分哪!”这位母亲哭诉道:“这哪里是爱我的儿子呀,分明是让我儿子为他卖命。想当初吴将军也曾为孩子的父亲吸脓血,结果打仗时,他父亲格外卖力,冲锋在前,终于战死沙场,现在他又这样对待我的儿子,看来这孩子也活不长了!”

“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是孟子引用的《书经》里的话。意思是说: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和老师,这些君主和老师的唯一责任,是帮助上天来爱护人民。“作之君,作之师”正是政治哲学的一个大原则,也是我国古代的领导哲学,对现代意义仍然明显。

作为领导者,如果手下没有一群优秀的人才,是难以成功的。所以洞悉此道的领导人在争夺人才时,无不费尽苦心。在争夺人才的策略中,以情动人是最常见的一种。中国人尤其如此。“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士为知己者死”无一不是“感情效应”的结果。感情投资,可谓是一种最为高明的领导艺术。

领导者只要善用“情”这一法宝,以情暖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自然会在无形中为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群众基础。只有在大家都拥护你的情况下,整个团队才能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建功立业。

知人善任,则人人皆可为我所用

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位知人善任、用人善用其所长的君主。

在一次宴会上,唐太宗对王珐说:“你善于鉴别人才,尤其善于评论。你不妨从房玄龄等人开始,评论一下他们的优缺点,同时和他们互相比较一下,你在哪些方面更优秀。”

王珐回答说:“孜孜不倦地办公,一心为国操劳,凡所知道的事没有不尽心尽力去做,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房玄龄;常常留心于向皇上直言进谏,认为皇上能力、德行比不上尧舜,这方面我比不上魏徵;文武全才,既可以在外带兵打仗做将军,又可以进入朝廷担任宰相,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李靖;向皇上报告国家公务,详细明了,宣布皇上的命令或者转达下属官员的汇报,能坚持做到公平公正,在这方面我不如温彦博;处理繁重的事务,解决难题,办事井井有条,这方面我也比不上戴胄;至于批评贪官污吏,表扬清正廉洁,疾恶如仇,这方面比起其他几位来说,我也有一日之长。”唐太宗非常赞同他的话,而大臣们也认为王珐完全道出了他们的心声,连连称是。

《贞观政要》记载着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之术。深谙儒家用人之道的李世民说:“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拱角,无曲直长短,各种所施。明主之任人也由是也。知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人,故良将无弃才,明主无弃士。”

可见,大凡高明的领导者无不深明此意:知人善用并能用得恰到好处,这样就能不失时机地赢得事业的成功。

居上者宽,为下者敬

楚庄王逐鹿中原,连续几次取得了胜利。群臣都向楚庄王祝贺,庄王设宴款待群臣。席间,庄王命最宠爱的妃子为参加宴会的人敬酒。

这时,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大厅里开始燃起蜡烛。猜拳行令,敬酒干杯,君臣喝得不亦乐乎。忽然,一阵狂风刮过,大厅内所有的蜡烛一下全被吹灭,整个大厅一片漆黑。庄王的那位美妃正在席间轮番敬酒,突然,黑暗中有一只手拉住了她的衣袖。对这突然发生的无礼行为,美妃喊又不敢喊,走又走不脱,情急之下,她急中生智,顺手一抓,扯断了那个人帽子上的帽缨。那人手一松,美妃趁机挣脱跑到楚庄王身边,向庄王诉说被人调戏的情形,并告诉庄王,那人的帽缨已被扯断,只要点明蜡烛,检查帽缨,就可以查出这个人是谁。

楚庄王听了宠妃的哭诉,出乎意料地表示出很不以为然的样子。他想,怎么能为了爱妃的贞节而使部属受到污辱呢?于是,庄王趁烛光还未点明,便在黑暗中高声说道:“今天宴会,盛况空前,请各位开怀畅饮,不必拘礼,大家都把自己的帽缨扯断,谁的帽缨不断谁就是没有喝好!”群臣哪知庄王的用意,为了讨得庄王欢心,纷纷把自己的帽缨扯断。等蜡烛重新点燃,所有赴宴人的帽缨都断了,根本就找不出那位调戏美妃的人。就这样,调戏庄王宠妃的人,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就连尴尬的场面也没有发生。按说,在宴会之际竟敢调戏王妃,堪称杀头之罪了。楚庄王为什么蓄意开脱,不加追究呢?他对王妃解释说:“酒后失态是人之常情,如果追查处理,反会伤了众人的心,使众人不欢而散。”

时隔不久,楚庄王借口郑国与晋国在鄢陵会盟,于第二年春天,倾全国之兵围攻郑国。战斗十分激烈,历时三个多月,发动了数次冲锋。在这场战斗中,有一名军官奋勇当先,与郑军交战斩杀敌人甚多。最后,楚国取得胜利,在论功行赏之际,楚庄王才得知奋勇杀敌的那名军官,名叫唐狡,就是在酒宴上被美妃扯断帽缨的人,他此举正是为报楚庄王之恩!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的意思是,如果你是别人的上级,你不能容忍下属的任何过错与不足,那么你的下属就惨了。历史上有很多明君,他们在对待下属的时候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小事情上装糊涂,不会把下属逼得每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其实,容人之过,释人之嫌,不只是为政之道,更是一种为人的度量,同时也是一种生存的谋略。

容人之过,方能得人之心。有过之人常希望得到他人的宽容,希望得到悔过自新的机会。这种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其对立情绪便会立即消失,从此感恩戴德,“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的情感会很快在心理上占据主导地位。

作为一名领导者,若能宽宥下属的某些过失,容人之过,念人之功,谅人之短,扬人之长,必然会使得下属奋力相报,在客观上为自己留下了一条后路。

明确职责、推举贤良

孔子的弟子仲弓准备到鲁国权臣季氏家做事。他临行前来向老师请教:“老师,你告诉我怎样为政吧。我一个新上任的官员,总要让我烧几把火吧?”孔子告诉他要烧好三把火——“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此言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这样的:“第一件事,你到了那儿要搞清楚职务之间的权责问题,务必做到权责分明;第二件事,你作为领导要对下属宽容,能赦人小过,这个问题还是居上要宽;第三件事,向你的上级推荐贤才。”

孔子所要求仲弓做的三件事——明确职责、居上要宽、推举贤良,正是对一个好领导的内在要求。这第一把火“权责明晰”是为了各司其职,井然有序。这样做的益处很多,不会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也不会有人敢随意越权。《红楼梦》中秦可卿死后,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明确众人的权限与职责。

第二把火要求居上要宽,也就是要求做领导的切莫吹毛求疵。这个世上哪里有什么完人,下属偶尔犯了一点小错不要当做惊天动地的大事来宣扬、批评,这样做只会增加下属的负担。

第三把火要做一个“伯乐”,人到了领导的位置要善于发现人才,力求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否则因为嫉贤妒能而独霸位置就是“窃位”的小人了。

孔子在这里提到的做官“三把火”,其本质还是对一个人修养的规范。一个人做不好人,官自然也就当不好。要烧好当官的三把火,先要把“人”字写好,这是最紧要的,也是孔子在《为政》篇中屡次提到的准则。

古代先贤早就说过,人的社会发展应当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这就是说,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先修养自身心志,才能参与治理国家、服务社会。可见正心、修养自身是做人的根本,做官的前提,治国、平天下才是做官的目的。

身负重责,且慢行乐

晋献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为争王位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公子重耳遭受陷害,逃到狄国(现河北正定县)。后来,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夷吾当上国君,这就是晋惠公。为除后患,晋惠公派人前往狄国刺杀重耳。重耳连夜离开狄国,带着狐偃等人,再次逃难。

他们一路逃跑,风餐露宿,历尽艰辛,粮食不够吃,衣服不够穿,不得不靠野菜充饥,甚至乞讨度日。他们先后到过卫国、齐国、宋国、郑国、楚国,最后到达秦国。在整个逃难的艰苦岁月里,狐偃紧跟公子重耳,帮他渡过重重难关。

秦穆公一心要帮助公子重耳返回晋国做国君,便于公元前636年出动大军,亲自护送他。到了黄河,秦穆公分一半人马送给他过河,自己留一半人马在黄河西岸接应。

上船的时候,公子重耳的随从把逃难时用的物品全都搬到船上,一样也舍不得扔掉。重耳见了,哈哈大笑,他说:“我回去做国君,要什么有什么,还要这些破破烂烂的东西干什么?”

说着吩咐人们把东西撇在岸上。人们七手八脚地把这些东西扔到岸上,有的把破衣旧裤丢到河里。

忠心耿耿的狐偃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十分难过。他想,公子未得富贵,先忘贫贱,将来怎么会是个好君主?于是,他把秦穆公送给他的一块白玉拿出来,对重耳说:“如今公子过河,对岸就是晋国。你内有大臣,外有秦国,我就留在这里吧。现奉上这块白玉,以表我的心意。”

重耳一听,十分诧异,他说:“我全靠你们帮助才有今日。大家在外面吃了十九年的苦,现在回去,有福同享,你怎能不回去?”

狐偃说:“以前公子在患难之中,我还有些用处。现在公子回去做国君,情形不同了,自然另有一批新人使唤。我们就好比这些旧衣破鞋,还带回去做什么?”

重耳听了,恍然大悟,直怪自己不该得意忘形,于是红着脸,流着泪对狐偃说:“这全都是我的不是,做人应该饱不忘饥。”说着又吩咐人们把破烂东西重新装到船上。

他们过了黄河,打了胜仗,重耳做了国君,是为晋文公。

正因为有了狐偃这样的谋士辅佐,忧其君之忧,晋文公重耳才成就了一代霸主之伟业。儒家思想的薪尽火传,塑造了一代一代具有极强的责任感的仁人志士。这些人物所体现的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责任”观。当今时代,外面的世界太精彩,各种诱惑接踵而来。这对每个人都是莫大的考验,身处大千世界,当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时刻记住且慢行乐,想想自己应当承担的人生责任和社会责任,切勿忘忧,不知所以。

沉着冷静,不轻易下判断

汉朝年间,当卫青挥军北伐匈奴的时候,前锋苏建、赵信两人,奉令率领三千骑兵深入敌境,单独与单于遭遇。双方大战下来,结果汉兵伤亡殆尽,赵信选择投降匈奴,苏建则只身逃回卫青营部。

这时,卫青的幕僚周霸说:“自从大将军出师以来,从未杀过一位有过失的将领。但现在苏建全军覆没,却独自活命回来,实在有损军威,将军应该将他斩首示众,借以建立威信。”

但另一位姓安的幕僚则说:“苏建等人仅以三千士兵,抵挡匈奴数万兵马,虽战而败,可是并没有投降之心。现在他拼命回来,却反而要被杀,实在没道理,也不公平。”接着他又说:“如果杀了他,等于是告诉全体官兵,除非是每战必胜,否则,如果没有战死,回来一样是死路一条。这岂不是间接鼓励官兵,倘若战事不利,就只有投降敌人这一条路?这在军纪危机的时候,对官兵的心理将有不良的影响,不可不慎啊!”

卫青听后觉得这位安姓幕僚的话非常有道理,于是说道:“我卫青带兵一向带心,不怕没有威信,也不必靠杀人来立威。同时,我向来不恃宠而骄,虽然领军在外,也不随意擅用生杀之权。有关苏建的功过,还是交由朝廷去定夺吧!”

接着,卫青将苏建送交朝廷议处。后来,朝廷也未将苏建处死。

孔子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能准确知道它的内容。孔子的这段话,不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话,事实上,这是在告诉我们真正的学问是要和做人做事相结合的。对于一件事还不了解或无从判断时,就不要随便下结论,更不要随便批评。

遇到麻烦要保持沉着冷静的头脑,而不是只凭表面现象妄下结论。沉着冷静给自己赢得思考的时间,留有想象的余地,进而能使麻烦的危害性降低,甚至变害为利。否则,就会把原本简单的事情搞复杂,扩大事情的态势,导致不希望的结果。

凡事都要想一想为什么、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对待。事情总会有起因,但起因很可能隐藏在事物的背后,如果只凭感觉臆测就草率行事,肯定会出差错,导致后悔不迭。